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白骨顶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白骨顶的图片

白骨顶(学名:Fulica atra,英文名:Eurasian Coot)是秧鸡科骨顶属的鸟类。

骨顶鸡(学名:Fulica atra)属鹤形目秧鸡科骨顶属。体长约40cm。全身黑色,仅嘴巴和额甲为白色。比黑水鸡体大。骨顶鸡为深圳常见的冬候鸟,经常成群聚集在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外的水面上,常潜入水中寻找水草食用。繁殖期雄鸟会相互争斗追打。起飞前必须在水面上长距离的助跑。国内广泛分布。

中文学名:白骨顶

拉丁学名:Fulica atra

英文俗名:Eurasian Coot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中文科名:秧鸡科(Rallidae)

中文属名:骨顶属(Fulica)

繁殖区:古北界, 东洋界, 澳洲界 : 广泛分布

非繁殖区:n 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2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白骨顶
白骨顶

体大(40厘米)的黑色水鸡。具显眼的白色嘴及额甲。整个体羽深黑灰色,仅飞行时可见翼上狭窄近白色后缘。

虹膜-红色;嘴-白色;脚-灰绿。

叫声:多种响亮叫声及尖厉的kik kik。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白骨顶鸡与黑水鸡的区别:两者都是黑色的水鸡,但并不同属。区别在于白骨顶鸡嘴和额甲白色,体型更大;而黑水鸡嘴和额甲红色,体型更小。

白骨顶
白骨顶
黑水鸡(作者:从容岁月crsy,2011年5月,辽宁)
黑水鸡(作者:从容岁月crsy,2011年5月,辽宁)

地理分布

白骨顶
白骨顶

分布范围:古北界、中东、印度次大陆。北方鸟南迁至非洲、东南亚及菲律宾越冬;鲜至印度尼西亚。也见于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及新西兰。

分布状况:亚种atra为中国北方湖泊及溪流的常见繁殖鸟。大量的鸟至北纬32°以南越冬。

生活习性

白骨顶
白骨顶
白骨顶
白骨顶
白骨顶
白骨顶

骨顶鸡骨顶鸡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草地、甚至荒漠与半荒漠地带的各类水域中。其中尤以富有芦苇、三棱草等水边挺水植物的湖泊、水库、水塘、苇塘、水渠、河湾和深水沼泽地带最为常见。

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成数十,甚致上百只的大群,偶尔也见单只和小群活动。有时也和其他鸟类混群牺息和活动。

善游泳和潜水,一天的大部时间都游弋在水中。游泳时喜欢穿梭在稀疏的芦苇丛间或在紧靠芦苇和水草边的开阔水面上,并不时地晃劲着身子和不住地点头,尾下垂到水面。遇到危险时或是潜入水中,或是进入旁边的芦苇丛和水草丛中躲避,但不久即又出来,危急时则迅速起飞,起飞时需在水面助跑后才能飞起,两翅煽动迅速,并发出呼呼声响。通常飞不多远又落下,而且多贴着水面或苇丛低空飞行。鸣声短促而单调,似“咔咔咔”声,甚为嘈杂。

骨顶鸡主要吃小鱼、虾、水生昆虫、水生植物嫩叶、幼芽、果实、蔷薇果和其他各种灌木浆果与种子;也吃眼子菜、看麦娘、水棉、轮藻、黑藻、丝藻、茨藻和小茨藻等藻类。

生长繁殖

白骨顶
白骨顶
白骨顶
白骨顶
白骨顶
白骨顶

骨顶鸡繁殖期5~7月。

营巢于有开阔水面的水边芦苇丛和水草丛中。雌雄共同营巢,最早在4月中下旬即见有少数个体开始营巢,大量营巢在5月。巢系就地弯折芦苇或蒲草搭于周围的芦苇或蒲草上作基础,然后堆集一些截成小段的芦苇和蒲草即成,因此巢常常和周围的芦苇、水草搅缠在一起,而不是漂浮在水面,但它可随水面而升降。巢极为简陋,形状似一圆台状,大小据6个巢的测量为外径27~46cm,内径14~27cm,高17~35cm,深4~8cm,露出水面高度为6~16cm。

1年繁殖1窝,产卵时间较为集中,最早的个体于5月初产卵,大批5月中下旬。1天产卵1枚,每窝产卵7~12枚,常为8~10枚。卵为尖卵圆形或梨形,青灰色、灰黄色或浅灰白色,略带绿色光泽、被有棕褐色斑点,大小据37枚卵的测量为46~58mm×31~39mm,平均52mm×35mm,重30~45g。

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承担,孵化期24天。雏鸟早成性,刚出壳时体重22~25g,全身被有黑色绒羽,头部具橘黄色绒羽,头顶及眼后有稀疏毛状纤羽,上眼眶呈淡紫蓝色,跗蹠黑色,嘴和额红色,出壳后当天即能游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白骨顶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