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嘴鹬(学名:Limicola falcinellus,英文名:Broad-billed Sandpiper)是鹬科阔嘴鹬属的鸟类。
阔嘴鹬(学名:Limicola falcinellus),性孤僻,喜潮湿的沿海泥滩、沙滩及沼泽地区。翻找食物时嘴垂直向下。遇警时蹲伏。
中文学名:阔嘴鹬
拉丁学名:Limicola falcinellus
英文俗名:Broad-billed Sandpiper
命名作者:Pontoppidan, 1763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鹬科(Scolopacidae)
中文属名:阔嘴鹬属(Limicola)
繁殖区:古北界 : n
非繁殖区:非洲, 东洋界, 澳洲界, also Middle East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75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阔嘴鹬
阔嘴鹬夏羽头顶黑褐色,眼上具两道白眉,其中上道较细,下道较粗,二者在眼前合二而一,并沿眼先延伸到嘴基。贯眼纹黑褐色,但眼后贯眼纹不明显。翕、肩和三级飞羽黑褐色,具白色和淡栗色羽缘和宽的灰白色尖端。翕和肩部的白色羽缘在背部形成v形斑。翅上覆羽褐色,小覆羽和初级搜羽黑色,中锼羽具白色羽缘。飞羽黑色。初级覆羽和大覆羽具窄的白色尖端,在翅上形成窄的白色翅带。腰和尾上覆羽两边白色,中间黑褐色。中央一对尾羽黑褐色,其余尾羽淡灰色。颊和喉淡褐白色,微具褐色纵纹。其余下体也为白色,前颈和胸缀灰褐色,具显著的褐色纵纹,并与白色腹面明显分开。两胁前部也具有一些纵纹。
冬羽眉纹白色,较长,从嘴基直到后枕,并从眼前缘开始一分为二,上纹较细,下纹较宽。贯眼纹黑褐色,横跨眼先经眼到耳覆羽。头顶和上体淡灰褐色,具黑色中央纹和细的白色羽缘。下体主要为白色。但胸微具灰褐色纵纹。
幼鸟和夏羽相似,但翕、肩和三级飞羽具淡栗皮黄色和白色羽缘,翅上覆羽具宽阔的皮黄色羽缘。胸缀皮黄褐色,仅具细的暗色纵纹,两侧并不延伸到胁。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有时缀有一点褐色或绿色,基部缀有黄色。尖端向下弯曲。脚短,灰黑色。常常缀有绿色、黄色或褐色。
大小量度为:体重38—50克,体长160—180毫米,嘴峰27—36毫米;翅100一115毫米,尾34—40毫米;跗跖20一24毫米。
地理分布
阔嘴鹬阔嘴鹬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往东到西伯利亚北部,南到中亚吉尔吉斯、叶尼塞河和东西伯利亚南部。越冬于地中海、红海、印度、中南半岛和澳大利亚。迁徙期间经过中国新疆西部喀什、天山、黑龙江黑河、伊春、河北、山东、江苏、福建、广东、海南岛、香港和台湾。部分留在台湾和海南岛越冬。
生活习性
阔嘴鹬阔嘴鹬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冻原和冻原森林地带中的湖泊、河流、水塘和芦苇沼泽岸边与草地上。冬季主要栖息于海岸、河口以及附近的沼泽和湿地。仅迁徙期间有时伸入到内陆湖泊与河流地带。
常单只、成对或成小群活动。非繁殖期有时也集成大群。喜欢在海边潮涧地带松软的泥地上活动和觅食。觅食时常将头颈远远的向前伸出,嘴几与地面垂直,边慢慢的向前行走边啄食,也常常持久的将嘴垂直插入泥中探觅食物。遇危险时有时也蹲伏于地不动,直至危险逼近才冲出飞走。
叫声为干涩的颤音ch-r-r-reep。
阔嘴鹬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蠕虫、环节动物、昆虫和昆虫幼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偶尔也吃眼子菜和蓼科植物种籽等植物性食物。
生长繁殖
阔嘴鹬阔嘴鹬的繁殖期6—7月。雄鸟在繁殖期间常作求偶飞行。飞行时忽快忽慢,忽上忽下,边飞边鸣唱。有时也栖于树上或站在地上,叫声较短,有似“tirr—tirr—tirr”声。通常营巢于离水域不远的苔原草地上或沼泽草地中的土丘上。巢多置于矮草丛中或芦苇丛中地上凹坑内,巢内垫有桦树叶、柳树叶和苔藓。每窝产卵4枚。卵的颜色为淡褐色或黄灰色,密被小的淡红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卵的形状为梨形,大小为29—35×21—25毫米。雌雄鸟轮流孵卵。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