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灰背鸫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灰背鸫的图片

灰背鸫(学名:Turdus hortulorum,英文名:Grey-backed Thrush)是鸫科鸫属的鸟类。是体型略小(24厘米)的灰色鸫。甚常见。两胁棕色。雄鸟上体全灰,雌鸟上体褐色较重,胸侧及两胁具黑色点斑。叫声优美悦耳的鸣声。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及中国东北,越冬至中国南方。在林地及公园的腐叶间跳动。甚惧生。

中文学名:灰背鸫

拉丁学名:Turdus hortulorum

英文俗名:Grey-backed Thrush

命名作者:Sclater, PL, 1863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鸫科(Turdidae)

中文属名:鸫属(Turdus)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0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橙色

外形特征

灰背鸫:形态特征图
灰背鸫: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小(24厘米)的灰色鸫。两胁红棕色。

雄鸟:上体全灰,喉灰或偏白,胸灰,腹中心及尾下覆羽白,两胁及翼下橘黄。

雌鸟:上体褐色较重,喉及胸白,胸侧及两胁具黑色点斑。

虹膜-褐色;嘴-黄色;脚-肉色。

幼鸟上体橄榄褐色,头和翕具淡色条纹,翅上覆羽具棕色端斑。下体污白色具暗色纵纹,胸或多或少具有斑点。

叫声:优美悦耳的鸣声。告警时发出轻笑声及似喘息的chuck chuck声。

灰背鸫:雏鸟,正面
灰背鸫:雏鸟,正面
灰背鸫:雏鸟,背面
灰背鸫:雏鸟,背面
灰背鸫雄鸟。
灰背鸫雄鸟。
灰背鸫:雌鸟。
灰背鸫:雌鸟。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灰背鸫:雌鸟
灰背鸫:雌鸟

灰背鸫雌鸟与乌灰鸫雌鸟的区别:灰背鸫上体灰色较重,嘴黄,点斑仅限于胸部;

灰背鸫雌鸟与黑胸鸫雌鸟的区别:灰背鸫胸较白,黑胸鸫胸部底色为灰色。

乌灰鸫:雌鸟,两胁红棕色不如灰背鸫雌鸟的鲜艳。点斑一直延续到腹部。
乌灰鸫:雌鸟,两胁红棕色不如灰背鸫雌鸟的鲜艳。点斑一直延续到腹部。
黑胸鸫:雌鸟,点斑底色较深。
黑胸鸫:雌鸟,点斑底色较深。

地理分布

灰背鸫:地理分布图
灰背鸫:地理分布图

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及中国东北,越冬至中国南方。甚常见。迁徙经中国东部的大多数地区,越冬于长江以南。偶见于海南岛及台湾。

生活习性

灰背鸫,雌鸟。
灰背鸫,雌鸟。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春秋迁徙季节亦集成几只或10多只的小群,有时亦见和其他鸫类结成松散的混合群。

多活动在林缘、荒地、草坡、林间空地和农田等开阔地带。

地栖性,善于在地上跳跃行走,多在地上活动和觅食。

繁殖期间极善鸣叫,鸣声清脆响亮,很远即能听见,常常固定在一处地方从早到晚不停地鸣叫,尤以清晨和傍晚鸣叫最为频繁。甚惧生,鸣叫时多站在树下小树枝头,发现人后立即飞到地面,在地上通过急速跳跃前进。

生境
灰背鸫,雄鸟。
灰背鸫,雄鸟。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的茂密森林中。

食性
灰背鸫,雌鸟。
灰背鸫,雌鸟。

主要以鞘翅目步行虫科、叩头虫科、埋葬虫科、以及鳞翅目和双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此外也吃蚯蚓等其他动物和植物果实与种子等。

生长繁殖

灰背鸫,雄鸟。
灰背鸫,雄鸟。

繁殖期5-8月,通常在迁到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占区和配对。

营巢

我们在长白山从5月中旬到7月中旬都见有正在营巢的对。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常常边营巢边追逐交尾,有时雄鸟站在巢附近小树上鸣叫,雌鸟筑巢。通常筑巢于林下幼树枝杈上。

产卵

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3-5枚,偶尔也有少到2枚和多至6枚的,通常一天产1枚卵,也有间隔1天才产第二枚卵的,产卵时间多在9:00-10:00。卵鸭蛋绿色、被有红褐色和紫色深浅两层斑点,表层斑点较大,为红色,深层斑点较小,为紫色。卵为卵圆形或长椭圆形。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4天。

育雏

刚孵出的雏鸟体重6.4g,体长53cm,全身除眼泡、头顶、背中心和翅上各有一小撮淡黄色绒羽外,其余赤裸无羽,裸露皮肤为粉红色。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亲鸟约11天的喂养即可离巢。

保护现状

灰背鸫,雄鸟。
灰背鸫,雄鸟。

灰背鸫主要在中国东北和邻近的俄罗斯远东地区繁殖,在中国南部越冬,迁徙期间经过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是中国较常见的一种区域性候鸟,种群数量较为丰富。

灰背鸫已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鸟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灰背鸫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