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灰头麦鸡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灰头麦鸡的图片

灰头麦鸡(学名:Vanellus cinereus,英文名:Grey-headed Lapwing)是鸻科麦鸡属的鸟类。

灰头麦鸡(学名:Vanellus cinereus)为鸻形目鸻科麦鸡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北、华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体大的亮丽黑、白及灰色麦鸡。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

中文学名:灰头麦鸡

拉丁学名:Vanellus cinereus

英文俗名:Grey-headed Lapwing

命名作者:Blyth, 1842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鸻科(Charadriidae)

中文属名:麦鸡属(Vanellus)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0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灰头麦鸡
灰头麦鸡

体大(35厘米)的亮丽黑、白及灰色麦鸡。头及胸灰色;上背及背褐色;翼尖、胸带及尾部横斑黑色,翼后余部、腰、尾及腹部白色。冬羽头、颈多褐色,颏、喉白色,黑色胸带部分不清晰。亚成鸟似成鸟但褐色较浓而无黑色胸带。

虹膜-褐色;嘴-黄色,端黑;脚-黄色。

叫声:告警时叫声为响而哀的chee-it, chee-it声,飞行时作尖声的kik。

灰头麦鸡飞行图
灰头麦鸡飞行图
灰头麦鸡
灰头麦鸡
灰头麦鸡:雏鸟
灰头麦鸡:雏鸟

生活习性

灰头麦鸡
灰头麦鸡

灰头麦鸡栖息于平原草地、沼泽、湖畔、河边、水塘以及农田地带。有时也出现在低山丘陵地区溪流两岸的水稻田和湿草地上。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喜欢长时间的站在水边半裸的草地和田埂上休息。或不时双双飞入空中,盘旋一会再落下。飞行速度甚慢,有时还和凤头麦鸡一起活动。

灰头麦鸡主要啄食甲虫、蝗虫、蚱蜢、鞘翅目和直翅目昆虫,也吃水蛭、螺、蚯蚓、软体动物和植物叶及种子。

生长繁殖

灰头麦鸡交配
灰头麦鸡交配

灰头麦鸡
灰头麦鸡

灰头麦鸡的繁殖期为5—7月。一雄一雌制。成对营巢于苇塘和湖泊等水域附近草地上,也在田野和沼泽边的干地或盐碱地上营巢。通常置巢于开阔的裸地上。巢甚简陋,仅为一浅的凹坑,内无任何铺垫,或仅垫以苔草草茎和草叶即成。巢的形状为盘状,巢的大小为外径18—20厘米,内径10一15厘米,深1—4厘米。

每窝产卵4枚。卵的形状为梨形或尖卵圆形,颜色为米灰色或黄绿色和土黄色,其上被有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2—34.2×41—46.2毫米,重22—24克。卵在窝中常呈尖端在内,钝端在外,尖端对尖端的十字形排列。

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承担,孵化期27—30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的第2天即能行走。

地理分布

灰头麦鸡世界分布图
灰头麦鸡世界分布图
灰头麦鸡国内分布图
灰头麦鸡国内分布图

栖息: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香港,印度,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蒙古,缅甸,尼泊尔,菲律宾,俄罗斯联邦,泰国,越南。

漂泊:汶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

分布范围:繁殖于中国东北及日本;冬季南迁至印度东北部、东南亚,少量个体到菲律宾。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繁殖于东北各省至江苏和福建;迁徙经华东及华中,越冬于云南及广东,偶见于台湾。通常不常见。

保护现状

灰头麦鸡
灰头麦鸡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鸟纲——低危(LC)。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灰头麦鸡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