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角鸮(学名:Otus lettia,英文名:Collared Scops Owl)是鸱鸮科角鸮属的猫头鹰,原作为印度领角鸮(O. bakkamoena)的亚种。大部分夜间栖于低处,繁殖季节叫声哀婉。从栖处跃下地面捕捉猎物。夜间活动,松散的翅膀边缘使它飞行快速无声,会站在显眼的地方,好奇心强,并不怕人。领角鸮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领角鸮
拉丁学名:Otus lettia
英文俗名:Collared Scops Owl
命名作者:Hodgson, 1836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文科名:鸱鸮科(Strigidae)
中文属名:角鸮属(Otus)
繁殖区:东洋界 : w Himalayas through s China, n Indochina and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32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主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领角鸮: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大(24厘米)的偏灰或偏褐色角鸮。具明显耳羽簇及特征性的浅沙色颈圈。上体偏灰或沙褐,并多具黑色及皮黄色的杂纹或斑块;下体皮黄色,条纹黑色。
虹膜—深褐;嘴—黄色;脚—污黄。
叫声:雄鸟发出轻柔的升调woop声,及一连串间隔一秒钟的粗哑叫声。雌鸟叫声较尖而颤,为降调的wheoo或pwok声,每分钟约五次,也发轻柔的吱吱声。雄雌鸟常成双对唱。
领角鸮:幼鸟
领角鸮(老爷子摄于四川)
生活习性
领角鸮
领角鸮栖息于山地阔叶林和混交林中,也出现于山麓林缘和村寨附近树林内。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通常单独活动。白天多躲藏在树上浓密的枝叶丛间,晚上才开始活动和鸣叫。鸣声低沉,为“不、不、不、不”的单音,常连续重复4一5次。飞行轻快而无声。会站在显眼的地方,好奇心强,并不怕人。
主要以鼠类、甲虫、蝗虫和鞘翅目昆虫等为食。生肉且须带骨,否则易因缺乏钙质造成无法站立。
生长繁殖
领角鸮
繁殖期为3一6月份。通常营巢于天然树洞内,或利用啄木乌废弃的旧树洞,偶尔也利用喜鹊的旧巢,亦会利用树洞及人工巢箱。巢距地面的高度为1.2一5米。通常洞内没有任何内垫物。
每窝产卵2一6枚,但多数为3一4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卵圆形,光滑无斑。大小为35-38mm×30-32mm,平均36mm×31mm,重17-19g,平均18g。雌雄亲鸟轮流孵卵。
地理分布
领角鸮: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印度次大陆、东亚、中国、日本、东南亚、大巽他群岛及菲律宾。
分布状况:甚常见的角鸮,可至海拔1600米,包括城郊的林荫道。亚种ussuriensis 由中国东北至陕西南部;erythrocampe在中国于北纬32°以南;lettia在西藏东南部;umbratilis在海南岛;glabripes在台湾。
保育研究
领角鸮:人工巢箱
台中县野鸟救伤保育学会筹备会研究人员林文隆,在雾峰乡山区挂设领角鸮人工巢箱;发现领角鸮舍弃龙眼树的天然树洞,进驻人工巢箱繁殖成功,孵化出两只幼鸟,生长情况十分良好。
台中县野鸟救伤保育学会研究组长林文隆,从84年起开始在太平市车笼埔挂设约40个人工巢箱,成功之后才开始推广至雾峰山区。3年前说服雾峰乡山区果农于在自家槟榔园、果树吊挂人工巢箱;目前为止,已经成功吸引大赤鼯鼠、赤腹松鼠、麻雀与领角鸮等鸟类与动物,利用人工巢箱或繁殖。
林文隆于2007年2月间挂设的领角鸮人工巢箱,已成功孵化出两只幼鸟。有趣的是,此对利用人工巢箱繁殖成功的领角鸮,每年原本利用高度不超过2公尺的龙眼树洞;2007年度吊挂试验性人工巢箱后,意外发现领角鸮竟舍弃天然树洞,而改择人工巢箱繁殖。
这种现象是否显示,大多数次生林、果园的天然树洞质量的不佳,领角鸮可能是勉为其难地使用;人工巢箱辅助天然树洞的成效,究竟能帮助多少比例的领角鸮繁衍?由于这项由台中县野鸟救伤保育学会与雾峰山区居民自费进行的人工巢箱实验计划,尚无费用进行针孔影像记录它们的生活、觅食、繁殖及抚育过程。期盼保育相关单位补助人工巢箱制作与研究经费,其成果将增进助于推展雾峰山区生态意识及生态教育的推展。
保护现状
1.CITES濒危等级:附录II:生效年代:1997
2.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生效年代:1989
3.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
4.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