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腿沙鸡(学名:Syrrhaptes paradoxus,英文名:Pallas’s Sandgrouse)是沙鸡目沙鸡科沙鸡属的鸟类,别名沙鸡、突厥雀、寇雉、鸠。全身长约37cm,栖息于开阔,贫瘠荒漠原野,草原及半荒漠地带和耕地。留鸟。
中文学名:毛腿沙鸡
拉丁学名:Syrrhaptes paradoxus
英文俗名:Pallas’s Sandgrouse
命名作者:Pallas, 1773
中文目名:沙鸡目(Pterocliformes)
中文科名:沙鸡科(Pteroclidae)
中文属名:毛腿沙鸡属(Syrrhaptes)
繁殖区:古北界 : c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26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毛腿沙鸡:形态特征图
毛腿沙鸡:形态特征图
体大(36厘米)的沙色沙鸡。尾羽形延长,上体具浓密黑色杂点,脸侧有橙黄色斑纹,眼周浅蓝。无黑色喉块,但腹部具特征性的黑色斑块。
雄鸟:胸部浅灰,无纵纹,黑色的细小横斑形成胸带。
雌鸟:喉具狭窄黑色横纹,颈侧具细点斑。飞行时翼形尖,翼下白色,次级飞羽具狭窄黑色缘。
虹膜-褐色;嘴-偏绿;脚-偏蓝,腿被羽。
叫声:群鸟发出嘈杂的kirik或cu-ruu cu-ruu cu-ou-ruu声;快速重复kukerik叫声,及生硬的cho-ho-ho-ho声。飞行时两翼呼呼生风。
生活习性
毛腿沙鸡:雌鸟
当远离其通常的分布区时偶尔会出现数量的爆发。栖于开阔的贫瘠原野、无树草场及半荒漠,也光顾耕地。常见于荒漠、半荒漠地区,在柴达木一些农场耕地周围也易见到,多成群活动,小到几十只,多则上百只,飞行很快,但距离不长,并发出很大的啸声。冬季成群飞到克鲁克湖边饮水和觅食。在青海湖6月中旬也有雏鸟出现。
地理分布
毛腿沙鸡: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中亚及中国北部。
分布状况:中国北方适宜生境的无定性留鸟;中国东北的鸟群南下至河北、陕西、辽宁及山东越冬。
生长繁殖
毛腿沙鸡
繁殖在新疆、内蒙古繁殖。在地面沙土凹处筑巢。卵椭圆形,每窝3卵。食物主要为各种植物种子和幼芽。
保护现状
毛腿沙鸡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