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蒙古沙鸻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蒙古沙鸻的图片

蒙古沙鸻(学名:Charadrius mongolus,英文名:Lesser Sand Plover)为鸻科鸻属的鸟类。与其他涉禽混群,在沿海泥滩及沙滩活动,有时大群数量多达数百只。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注意与铁嘴沙鸻区别。

中文学名:蒙古沙鸻

拉丁学名:Charadrius mongolus

英文俗名:Lesser Sand Plover

命名作者:Pallas, 1776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鸻科(Charadriidae)

中文属名:鸻属(Charadrius)

繁殖区:古北界 : c, e

非繁殖区:非洲, 东洋界, 澳洲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95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蒙古沙鸻
蒙古沙鸻

中等体型(20厘米)的灰、褐及白色鸻。甚似铁嘴沙鸻,常与之混群但体较短小,嘴短而纤细;飞行时白色的翼爱护横纹较模糊不清。早期抵达南方的鸟群仍着繁殖羽,胸具棕赤色宽横纹,脸具黑色斑纹。中国最常出现的亚种 atrifrons(包括shaferi)额全黑。

虹膜-褐色;嘴-黑色;腿-深灰。

叫声:轻声短促颤音或尖声kip-ip。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蒙古沙鸻与铁嘴沙鸻的区别:

地理分布

蒙古沙鸻
蒙古沙鸻

分布范围:繁殖于中亚至东北亚,南移至非洲沿海、印度、东南亚、马来西亚及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亚种pamirensis繁殖于新疆西部天山及喀什地区的湖泊及河流沙滩。atrifrons 繁殖于青藏高原。此两亚种均往甚远的南方越冬。Mongolus繁殖于西伯利亚但迁徙经过中国东部,少量鸟在中国南部沿海越冬。stegmanni在台湾越冬。所有亚种均较常见。

亚种分化

蒙古沙鸻
蒙古沙鸻

蒙古沙鸻西藏亚种(学名:Charadrius mongolus atrifron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孟加拉国。

蒙古沙鸻指名亚种(学名:Charadrius mongolus mongol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东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蒙古沙鸻新疆亚种(学名:Charadrius mongolus pamir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阿富汗帕米尔高原和新疆。

蒙古沙鸻青海亚种(学名:Charadrius mongolus schafer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青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青海。

蒙古沙鸻台湾亚种(学名:Charadrius mongolus stegmanni)。分布于台湾等地。

生活习性

蒙古沙鸻
蒙古沙鸻

蒙古沙鸻栖息于沿海海岸、沙滩、河口、湖泊、河流等水域岸边,以及附近沼泽、草地和农田地带,也出现于荒漠、半荒漠和高山地带的水域岸边及其沼泽地上,有时也到离水域较远的草原和田野活动和觅食。常单独活动,有时也见成对或成小群活动,特别是冬季常集成大群。性较大胆,常在水边沙滩上走走停停,边走边觅食。迫不得已时一般不起飞。

主要取食昆虫、软体动物、蠕虫、蝼蛄、蚱蜢、螺等小型动物。

生长繁殖

蒙古沙鸻
蒙古沙鸻

蒙古沙鸻的繁殖期为6—7月;营巢于高山林线以上的高原或苔原地带。巢多置于高山苔原地上和水域岸边。在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和岛屿,也在海边沙滩上营巢。

每窝产卵2—4枚;多为3枚。卵的形状为卵圆形,颜色为赭褐色或皮黄色,被有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1—40×23—29毫米。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 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蒙古沙鸻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