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鳾(学名:Sitta europaea,英文名:Eurasian Nuthatch)属鳾科鳾属,又叫茶腹鳾,俗名蓝大胆、穿树皮、松枝儿、贴树皮。是广泛分布于欧洲及亚洲等地的小型雀鸟,但在爱尔兰却没有分布。这鸟是?科鸟类中最常见且分布最广泛的鸟类,因此在英文中的 Nuthatch 常单指这种鸟类。体长14厘米,并有?科鸟类常有的大头、短尾及强而有力的喙及足。上半身蓝灰及有黑色眼线。与其他鳾科鸟类一样,它们能够头向下尾朝上往下爬树,啄木鸟等在这个状态下则只能往上爬。每到繁殖季节,此鸟就会展现出其侵略性,并主动驱赶其他鸟种。
中文学名:普通鳾
拉丁学名:Sitta europaea
英文俗名:Eurasian Nuthatch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鳾科(Sittidae)
中文属名:鳾属(Sitta)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32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蓝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普通鳾
体型似山雀,嘴细长而直,约1.5厘米,体长约13厘米。身体的背面为石板蓝色,具有一条明显的黑色贯眼纹沿头侧伸向颈侧,翅的飞羽为黑色。中央一对尾羽为蓝灰色,其余为黑色。颏喉、颈侧和胸部为白色,腹部两侧栗色,下腹土黄褐色。
诸亚种细部有别 — asiatica下体白;amurensis具狭窄的白色眉纹,下体浅皮黄;sinensis整个下体粉皮黄。
虹膜-深褐;嘴-黑色,下颚基部带粉色;脚-深灰。
叫声:发出响而尖的seet, seet 叫声,似责骂声twet-twet, twet及悦耳笛音的鸣声。
生活习性
普通鳾
是我国分布广泛的山林中的鸟类,在300-3,200米的山林间、针阔混交林及阔叶林和针叶林内都可见到,有时也活动于村落附近的树丛中。能在树干向上或向下攀行,啄食树皮下的昆虫,亦有时以螺旋形沿树干攀缘活动,鸣声似“zhe-zhe”。性活泼,遇到人时并不惊慌,而是停在树干上,一动一动地向人张望。不停的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上,当遇惊吓时,可以发出“der-der”的急叫声。鸣声多样,优美动听。
喜居老龄混交林和阔叶林中,在森林草原的高大栎树林里及古老的公园内也有分布,一般分布在海拔800~1300m的阔叶林带和针叶林带中,在低山丘陵地带的森林中也有分布。
食性
普通鳾
食物以昆虫为主,其中包括金花虫、天牛、金龟子、叶蜂及螟蛾等害虫,几乎占98%。亦取食一部分益虫,例如蜜蜂、食蚜虻、瓢虫等。所食的植物种子中有红松种子。育雏期间以昆虫幼虫为食。由于普通鳾分布广泛,数量较多,它们对农、林业特别是林业有较多的经济效益;由于它可以在树干的裂缝中觅食昆虫,因而能消灭许多其它森林鸟类吃不到的害虫,它亦能到地面上啄食各种鳞翅目的幼虫及其蛹。秋、冬以植物种子、叶片和果实为食,包括橡实、松、杉、椴、桦等,冬季有时也到居民点取食禽畜的饲料。
生长繁殖
普通鳾
繁殖期常利用啄木鸟的弃洞或在树干上凿穴,洞口背风向东南或南,巢筑毕5~6天即开始产卵,日产一枚,每窝产6~12枚卵,粉白色,具紫赭色斑点,斑点密布,经过14~15天的孵化,幼鸟出壳。双亲每天捕捉200多次昆虫喂养幼鸟。经过22~23天育雏,幼鸟飞出。在寻找巢址、筑巢、配对、产卵时,雌雄鸟总是形影不离。
地理分布
普通鳾
分布范围:古北界。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中国大部地区的落叶林区。亚种scorsa为中国西北部的留鸟;asiatica于中国东北的大兴安岭;amurensis于中国东北的其余地区;sinensis见于中国华东、华中、华南及东南包括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