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扇尾沙锥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扇尾沙锥的图片

扇尾沙锥(学名:Gallinago gallinago,英文名:Common Snipe)是鹬科沙锥属的鸟类。

扇尾沙锥(学名:Capella gallinago,英文名: Common Snipe)属鸻形目鹬科沙锥属的鸟类,英文直译为普通沙锥,台湾称田鹬。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注意与针尾沙锥和大沙锥的辨识区别。

中文学名:扇尾沙锥

拉丁学名:Gallinago gallinago

英文俗名:Common Snip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鹬科(Scolopacidae)

中文属名:沙锥属(Gallinago)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非繁殖区:s Europe, 非洲, 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3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扇尾沙锥
扇尾沙锥

中等体型(26厘米)而色彩明快的沙锥。

两翼细而尖,嘴长;脸皮黄色,眼部上下条纹及贯眼纹色深;上体深褐,具白及黑色的细纹及蠹斑;下体淡皮黄色具褐色纵纹。

飞行较迅速、较高、较不稳健,并常作急叫声。

皮黄色眉线与浅色脸颊成对比。肩羽边缘浅色,比内缘宽。肩部线条较居中线条为浅。

幼鸟:和成鸟相似,但翅上覆羽微缀皮黄白色羽缘。上体纵带较窄。

虹膜-褐色;嘴-褐色;脚-橄榄色。

叫声:为响亮而有节律的tick-a, tich-a, tich-a…声, 常于栖处鸣叫。被驱赶而告警时发出响亮而上扬的大叫声jett…jett。

迁徙中的扇尾沙锥。作者:不老翁。2011年10月。江西景德镇。
迁徙中的扇尾沙锥。作者:不老翁。2011年10月。江西景德镇。
俄版水鸟:扇尾沙锥
俄版水鸟:扇尾沙锥相似鸟种的辨识区别

扇尾沙锥色彩与大沙锥、澳南沙锥及针尾沙锥相似。

区分翅膀

如果能观察到沙锥展翅,则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区分:

(1)扇尾沙锥次级飞羽具白色宽后缘

(2)扇尾沙锥翼下具白色宽横纹。

扇尾沙锥特征:次级飞羽具白色宽后缘,翼下具白色宽横纹。
扇尾沙锥特征:次级飞羽具白色宽后缘,翼下具白色宽横纹。
扇尾沙锥特征:次级飞羽具白色宽后缘。
扇尾沙锥特征:次级飞羽具白色宽后缘。区分尾羽

如果能观察到沙锥展开尾羽(野外很难观测!),则可以观测外侧尾羽宽度:扇尾沙锥外侧尾羽很宽(与大沙锥和针尾沙锥比较而言)

扇尾沙锥特征:外侧尾羽宽。
扇尾沙锥特征:外侧尾羽宽。
扇尾沙锥特征:外侧尾羽宽。
扇尾沙锥特征:外侧尾羽宽。
扇尾沙锥、大沙锥和针尾沙锥尾羽比较:扇尾沙锥的外侧尾羽明显很宽。
扇尾沙锥、大沙锥和针尾沙锥尾羽比较:扇尾沙锥的外侧尾羽明显很宽。区分头部、背部纹路

野外常见的这扇尾沙锥、针尾沙锥与大沙锥,有时等他们展翅很难,所以只好根据外观粗略对比来区分针尾沙锥(大沙锥)与扇尾沙锥。

第一步应该将针尾沙锥(大沙锥)与扇尾沙锥区分开来(仅仅是对比):

(1)针尾沙锥和大沙锥:嘴相对粗短(约为头的1、5倍的样子);背部花纹细腻,尤其是黄褐两色分布相对均匀;过眼线细直清晰。

(2)扇尾沙锥:嘴相对较长(约为头的2倍的样子);背部花纹太粗糙,尤其是黄色部分有时分界不清;过眼线宽泛,且不很清晰。

第二步再根据体型将大沙锥与针尾沙锥区分开来。根据鸟谱上的特征,大沙锥体长28CM,扇尾沙锥体长26CM,针尾沙锥最短24CM,有4CM的差别,明显大沙锥体型要大。

针尾沙锥(或大沙锥)外形特征:嘴相对粗短;背部花纹细腻;过眼线细直清晰。
针尾沙锥(或大沙锥)外形特征:嘴相对粗短;背部花纹细腻;过眼线细直清晰。
扇尾沙锥:嘴约为头部2倍;过眼纹模糊;背部花纹粗糙,黄色条纹明粗。
扇尾沙锥:嘴约为头部2倍;过眼纹模糊;背部花纹粗糙,黄色条纹明粗。

地理分布

扇尾沙锥
扇尾沙锥

分布范围:繁殖于古北界;南迁越冬至非洲、印度、东南亚及菲律宾。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东北及西北的天山地区。迁徙时常见于中国大部地区。越冬在西藏南部、云南及中国北纬32°以南的大多数地区。

生活习性

扇尾沙锥
扇尾沙锥

扇尾沙锥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冻原和开阔平原上的淡水或盐水湖泊、河流、芦苇塘和沼泽地带。尤其喜欢富有植物和灌丛的开阔沼泽和湿地,也出现于林间沼泽。

非繁殖期除河边、湖岸、水塘等水域生境外,也出现于水田、鱼塘、溪沟、水洼地、河口沙洲和林缘水塘等生境。

常单独或成3—5只的小群活动。迁徙期间有时也集成40多只的大群。

多在晚上和黎明与黄昏时候活动,白天多隐藏在植物丛中。在干扰小而又有隐蔽的地方,有时白天也活动。当有干扰时,常就地蹲下不动,或疾速跑至附近草丛中隐蔽,头颈紧缩,长嘴紧贴胸前,直到危险临近时才突然冲出,并伴随“嘎一”的一声鸣叫而飞逃,被赶时跳出并作”锯齿形”飞行,边发出警叫声。空中炫耀为向上攀升并俯冲,外侧尾羽伸出,颤动有声。

食性

扇尾沙锥主要以蚂蚁、金针虫、小甲虫、鞘翅目等昆虫、昆虫幼虫、蠕虫、蜘蛛、蚯蚓和软体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小鱼和杂草种子。多在夜间和黄昏觅食。觅食时常将嘴垂直地插入泥中,有节律地探觅食物。

生长繁殖

求偶
扇尾沙锥
扇尾沙锥

扇尾沙锥的繁殖期为5—7月。繁殖期雄鸟要进行求偶飞行。此时雄鸟在巢域上空成圈飞翔,快速的煽动两翅,然后急速下降,尾羽展开,并发出特有的声音,如此反复多次。有时也站在巢区树上或电柱上鸣叫。

营巢

营巢子苔原和平原地带湖泊、水塘、溪流岸边和沼泽地上,特别是富有芦苇,水草和灌木的河、湖岸边和附近沼泽地带,有时也在林间沼泽和水漫草地上营巢。巢多置于草丛下或沼泽地中的土丘上和干芦苇丛中的干地上。通常隐蔽甚好。巢甚简陋,实为地面的凹坑,内垫以枯草茎和草叶。

产卵

每窝产卵4枚,偶尔3枚和5枚。卵的形状为梨形。颜色为黄绿色或橄榄褐色,被有褐色或紫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5一43×26—31毫米。雌鸟孵卵。孵化朗19—20天。

育雏

雏鸟是早成鸟。孵出后不久即可行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扇尾沙锥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