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黑卷尾的外形特征、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黑卷尾的图片

黑卷尾(学名:Dicrurus macrocercus,英文名:Black Drongo)为雀形目卷尾科卷尾属的鸟类,俗名吃杯茶(闽南、台湾)、铁炼甲(陕西)、篱鸡(北京)、铁燕子、黑黎鸡、黑乌秋、黑鱼尾燕、龙尾燕(华南)。全身乌黑,尾羽分叉,飞行姿态优美。分布于伊朗至印度、中国、东南亚、爪哇及巴厘岛。 国内分布于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华北各省、西至陕西、四川、西藏、长江以南流域地区、西抵云南、海南等地,常见于城郊村庄附近和广大农村以及尤喜在村民屋前后高大的椿树上营巢。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中文学名:黑卷尾

拉丁学名:Dicrurus macrocercus

英文俗名:Black Drongo

命名作者:Vieillot, 181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卷尾科(Dicruridae)

中文属名:卷尾属(Dicruru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7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黑卷尾:形态特征图
黑卷尾: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30厘米)的蓝黑色而具辉光的卷尾。嘴小,嘴角具白点。尾长而叉深,在风中常上举成一奇特角度。

亚成鸟:下体下部具近白色横纹。

幼鸟:上体与成鸟相似,次级飞羽的先端缘以淡色,翼缘杂以白斑。

台湾亚种harterti的尾较短。

虹膜-红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叫声多变,为hee-luu-luu, eluu-wee-weet或hoke-chok-wak-we-wak声。

黑卷尾:亚成鸟
黑卷尾:亚成鸟
黑卷尾:亚成鸟
黑卷尾:亚成鸟

亚种分化

黑卷尾
黑卷尾
黑卷尾
黑卷尾

黑卷尾错那亚种(学名:Dicrurus macrocercus albirictus)。分布于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喜马拉雅山、孟加拉国、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等地,一般生活于海拔2500m 的针阔混交林缘。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黑卷尾普通亚种(学名:Dicrurus macrocercus cathoecus)。分布于阿穆尔河和乌苏里斯克以北地区、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华北各省、西至陕西、四川、西藏、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西抵云南、贵州、云南、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台湾,限于中国南部。

黑卷尾台湾亚种(学名:Dicrurus macrocercus harterti)。分布于马利亚纳群岛的南部罗达岛、台湾岛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台北。

生活习性

黑卷尾:成鸟
黑卷尾:成鸟

平时栖息在山麓或沿溪的树顶上,或在竖立田野间的电线杆上,一见下面有虫时,往往由栖枝直降至地面或其附近处捕取为食,随后复向高处直飞,形成“U”字状的飞行。

它还常落在草场上放牧的家畜背上,啄食被家畜惊起的虫类。主食各种昆虫及幼虫,如蝗虫、甲虫、蜻蜓、胡蜂、金花虫、瓢、蝉、天社蛾幼虫等。它的叫声为嘹亮的金属声音,活跃多变,还能模仿他鸟鸣叫。

生长繁殖

黑卷尾喂食
黑卷尾喂食

繁殖在6—7月间。巢以高粱秆、草穗等、以及蛛网网丝等织成浅杯状,常置于榆、柳等树巅,细枝梢端的分叉处。

卵每产3-4枚,卵为白色,而杂以紫色块斑,其上更缀以赭色,尤其在卵的钝端。

地理分布

黑卷尾:地理分布图
黑卷尾: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伊朗至印度、中国、东南亚、爪哇及巴厘岛。

分布状况:常见的繁殖候鸟及留鸟,见于开阔原野低处,偶尔上至海拔1600米。亚种albirictus于西藏东南部;亚种harterti为台湾的留鸟。迁徙鸟中亚种cathoecus繁殖于吉林南部及黑龙江南部至华东、华中并青海、西南、海南岛及华南;迁徙经中国东南地区。

保护现状

黑卷尾
黑卷尾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黑卷尾的外形特征、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