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鸢(学名:Milvus migrans,英文名:Black Kite)是鹰科鸢属的一种中型猛禽。身体暗褐色,尾较长呈浅叉状,飞翔时翼下左右各有一块大的白斑。常利用热流高飞,盘旋飞行,寻找食物,会大群集在一起。喜开阔的乡村、城镇及村庄。优雅盘旋或作缓慢振翅飞行。栖于柱子、电线、建筑物或地面,在垃圾堆找食腐物。是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国鸟,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的黑耳鸢现已归入本鸟种。
中文学名:黑鸢
拉丁学名:Milvus migrans
英文俗名:Black Kite
命名作者:Boddaert, 1783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鸢属(Milvus)
繁殖区:古北界, 非洲, 东洋界, 澳洲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60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黑鸢:形态特征图
黑鸢为中等体型(55厘米)的深褐色猛禽。浅叉型尾为本种识别特征,飞行时尾张开可成平尾。飞行时初级飞羽基部浅色斑与近黑色的翼尖成对照。头有时比背色浅。与黑耳鸢区别在于前额及脸颊棕色。
亚成鸟:头及下体具皮黄色纵纹。
虹膜-棕色;嘴-灰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尖厉嘶叫ewe-wir-r-r-r-r。亚种govinda为云南西部及西藏东南部的留鸟。
黑鸢:飞行图
地理分布
黑鸢: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非洲、印度至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亚种govinda为云南西部及西藏东南部的留鸟。
生活习性
黑鸢
黑鸢
黑鸢白天活动,常单独在高空飞翔,秋季有时亦呈2-3只的小群。飞行快而有力,能很熟练地利用上升的热气流升入高空长时间地盘旋翱翔,两翅平伸不动,尾亦散开,像舵一样不断摆动和变换形状以调节前进方向,两翅亦不时抖动。通常呈圈状盘旋翱翔,边飞边鸣,鸣声尖锐,似吹哨一样,很远即能听到。视力亦很敏锐,在高空盘旋时即能见到地面动物的活动。性机警,人很难接近。
黑鸢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荒原和低山丘陵地带,也常在城郊、村屯、田野、港湾、湖泊上空活动,偶尔也出现在2000m以上的高山森林和林缘地带。黑鸢常捕田间害兽,对农林有很大益处。
黑鸢主要以小鸟、鼠类、蛇、蛙、鱼、野兔、蜥蜴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偶尔也吃家禽和腐尸。觅食主要通过敏锐的视觉,通常通过在空中盘旋来观察和觅找食物,当发现地面猎物时,即迅速俯冲直下,扑向猎物,用利爪抓劫而去,飞至树上或岩石上啄食。
生长繁殖
黑鸢
黑鸢的繁殖期4-7月。营巢于高大树上,距地高10m以上,也营巢于悬岩峭壁上。巢呈浅盘状,主要由干树枝构成,结构较为松散,内垫以枯草、纸屑、破布、羽毛等柔软物。雌雄亲鸟共同营巢,通常雄鸟运送巢材,雌鸟留在巢上筑巢。巢的大小为40-100cm,有时直径达1m以上。
每窝产卵2-3枚,偶尔有少至1枚和多至5枚的,卵的大小为53-68mm×41-48mm,重约52g,钝椭圆形,污白色、微缀血红色点斑。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38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抚育,大约经过42天的巢期生活后,雏鸟即可飞翔。
保护现状
本鸟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