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枕王鹟(学名:Hypothymis azurea,英文名:Black-naped Monarch)是王鹟科黑枕王鹟属的鸟类。
黑枕王鹟(学名:Hypothymis azurea,英文名:Black-naped Monarch Flycatcher)是鹟科黑枕王鹟属的鸟类,又名黑领蓝鹟。雄鸟除腹部和尾下白色外,通体蓝色,非常漂亮。雌鸟羽色更暗。是中等体型(16厘米)的灰蓝色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菲律宾吕宋岛。
中文学名:黑枕王鹟
拉丁学名:Hypothymis azurea
英文俗名:Black-naped Monarch
命名作者:Boddaert, 1783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王鹟科(Monarchidae)
中文属名:黑枕王鹟属(Hypothymi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also Sulawesi and Lesser Sunda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79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蓝色
外形特征
黑枕王鹟: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16厘米)的灰蓝色鹟。
雄鸟:头、胸、背及尾蓝色,翼上多灰色,腹部近白,羽冠短,嘴上的小块斑及狭窄的喉带黑色。
雌鸟:头蓝灰,胸灰色较浓,背、翼及尾褐灰,少雄鸟的黑色羽冠及喉带。
虹膜-深褐;眼周裸露皮肤-亮蓝色;嘴-偏蓝,嘴端黑色;脚-偏蓝。
特征极明显,野外不难识别。我国还未见有与之相似种类。
叫声:鸣声为清脆的pwee-pwee-pwee-pwee声,联络叫声为粗哑的chee,chweet声。
黑枕王鹟:雄鸟
黑枕王鹟:雌鸟
生活习性
黑枕王鹟雄鸟
黑枕王鹟
习性:常单独活动,机警,行动敏捷,在树枝和灌丛间来回飞翔,从一棵树飞至另一棵树,或停息于树枝或灌木顶端,当空中有昆虫出现,则立刻飞去捕猎,也在树枝和林下灌木枝叶间跳跃觅食,边跳边叫,叫声似‘几哟,几哟,几哟……’,一般不下到地上活动和觅食。
迁徙:黑枕王鹟在我国云南、广西、广东和海南岛等地为留鸟,部分繁殖在四川和贵州。
生境: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脚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次生林、竹林和林缘疏林灌丛中,尤以沟谷与河流沿岸疏林灌丛较喜欢,有时也出入于农田等开阔地区的稀疏树丛、竹丛和灌丛中。
食性: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
地理分布
黑枕王鹟: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印度至中国、东南亚、菲律宾、大巽他群岛及苏拉威西岛。
分布状况:亚种styani繁殖于中国西南、西藏东南部至广东北部及海南岛;有些鸟冬季亦见于繁殖区。亚种oberholseri为台湾的留鸟,为常见留鸟,可至海拔900米,地区性高可至1500米。
国内分布:国内分布于四川西南部西昌,贵州南部册亨和望谟,云南西北部丽江、西部腾冲、盈冲、耿马、潞西、双江、景东、南部西双版纳、东南部蒙自、河口、富宁,广西柳州、瑶山,福建,台湾,广东,香港和海南岛;其中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岛和台湾为留鸟,四川、贵州为夏候鸟,香港、福建为冬候鸟。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越南、泰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保护现状
黑枕王鹟
黑枕王鹟在我国云南、海南岛和台湾地区种群数量较丰富,容易见到;而在四川、贵州、广西、广东和福建等地则较为稀少,不常见。近来种群数量更趋减少,或许与环境条件恶化和人为捕猎有关,应注意保护。
生长繁殖
黑枕王鹟
黑枕王鹟繁殖期4-7月间。营巢于树和竹的枝杈上。巢呈深杯状,主要由细草茎和草叶、树皮纤维和苔藓等构成,再用蜘蛛网将它们网织在一起,结构精美,巢壁很薄,距地高1.2-1.2m。除在茂密的森林中营巢外,也在林缘疏林、次生林和开阔地区的树丛中背巢,有时也在果园和农田地区的孤树上营巢,营巢环境的选择不甚严格。巢的大小为巢口直径5cm,巢深3cm。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3-5枚,卵淡乳黄色、粉黄色或粉白色,被有淡棕色或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5.9-19.0mm×12.1-14.1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