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黑嘴鸥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主要栖息地、世界之最、保护现状、文化

黑嘴鸥的图片

黑嘴鸥(学名:Chroicocephalus saundersi,英文名:Saunders’s Gull)是鸥科彩头鸥属的鸟类。

嘴黑色,夏羽头颈黑色,冬羽头白色。在碱蓬滩地面上用枯碱蓬筑皿状巢,每窝产卵多为3枚。主要以鱼、虾、甲壳类及水生昆虫等为食,冬季常见在船只云集的码头拣食掉入海面的鱼及食物。水质污染及巢卵被破坏是影响黑嘴鸥繁殖的主要因素。

中文学名:黑嘴鸥

拉丁学名:Chroicocephalus saundersi

英文俗名:Saunders’s Gull

命名作者:Swinhoe, 1871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鸥科(Laridae)

中文属名:彩头鸥属(Chroicocephalus)

繁殖区:古北界 : e coast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26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黑嘴鸥
黑嘴鸥

夏羽:头及颈上部黑色。颈下部,上背、肩、尾上覆羽,尾羽和下体白色。下背、腰、三级飞羽和翅上覆羽灰色,翅前缘,外侧边缘白色。第1-3枚初级飞羽外侧白色,内侧灰色或灰白色,具宽阔的黑色边缘和黑色尖端,内侧初级飞羽灰色,尖端具黑色斑点。次级飞羽灰色,具宽阔的白色先端。眼上下缘具星月形白斑,并在眼后相连。

冬羽和夏羽大致相似。但头白色,眼后耳区有黑色斑点,头顶缀有淡褐色。

幼鸟和成鸟冬羽相似,但背微沾褐色。头顶有暗褐色斑,初级飞羽和小覆羽具黑色端斑和羽缘,尾末端黑色。

虹膜和嘴黑色,脚红色。幼鸟脚褐色。

黑嘴鸥幼鸟,摄影独行虾
黑嘴鸥幼鸟,摄影独行虾
黑嘴鸥冬羽,摄影羽衣甘蓝
黑嘴鸥冬羽,摄影羽衣甘蓝

地理分布

黑嘴鸥:地理分布
黑嘴鸥:地理分布

黑嘴鸥在中国繁殖于辽宁南部盘锦、河北、山东渤海湾沿岸以及江苏盐城沿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越冬于长江下游,福建、广东、香港、台湾和海南鸟。迁徙期间经过吉林省。中国国外见于萨哈林岛、日本、朝鲜和越南。

生活习性

黑嘴鸥
黑嘴鸥

黑嘴鸥主要栖息于沿海滩涂、沼泽及河口地带。常成小群活动,多出入于开阔的海边盐碱地和沼泽地上,特别是生长有矮小盐碱植物的泥质滩涂。也频繁的在附近水域上空飞翔。有时也出现于内陆湖泊。

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叩壳类,蠕虫等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

叫声为尖厉的eek eek叫声。

生长繁殖

黑嘴鸥的繁殖期为5-6月。常成小群在一起营巢。通常营巢于开阔的沿海滩涂地带,特别是生长有碱蓬、獐茅、补血草等低矮盐碱植物,不受潮水影响的无水盐碱地上,或河口泥质滩涂。也在潮间带边缘或受潮水影响较小的潮间带高的土丘上营巢。不喜欢裸露的沙质海滨和岩石海岸。巢多置于地上,或高出周围地面的土墩上。巢的形状为盘状。主要由枯碱蓬茎叶,獐茅和菌陈嵩等盐碱地植物构成。巢的大小为外径18-23厘米,内径11-12厘米。巢深1.4-4厘米。

每窝产卵1-3枚,多数为3枚,少数1枚和2枚。偶尔也见有多至6枚卵的。卵的形状为梨形,颜色为沙黄色沾绿,被有暗褐色斑和斑点,卵的大小为48.2-52.7×35.0-38.1毫米,平均50.4×36.1毫米,重21-37克,平均32.6克。

主要栖息地

世界上黑嘴鸥种群数量最大的栖息地
黑嘴鸥
黑嘴鸥

黑嘴鸥仅分布于东北亚地区,其越冬地分布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包括香港、台湾、越南、日本、韩国;其繁殖地除在韩国有少数种群数量外,主要分布在中国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山东东营黄河口国家黑嘴鸥级自然保护区、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位于盘锦境内的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栖息的种群数量最多,6000余只,占全球种群分布数量8000余只的70%以上。

世界上最大的黑嘴鸥繁殖地

据多年在盘锦境内对黑嘴鸥的调查研究发现,黑嘴鸥主要栖息在盘锦境内南小河湿地、十里西、流子沟、人工岛以及外围滩涂等地,共有9平方公里的面积,超过了世界其他任何一个黑嘴鸥繁殖地面积,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最大的黑嘴鸥繁殖地。

世界上黑嘴鸥分布最北的栖息地

黑嘴鸥的繁殖分布主要在亚洲东部的沿海区域,在我国分布的地区主要有辽宁省的盘锦市、锦州市和丹东市、河北省的秦皇岛市、天津市、山东省的东营市、江苏省的盐城市、连云港市、浙江的玉环、温岭、椒江、奉化、镇海、福建沿诲、广东省的汕尾市、广西省的合蒲县、香港、台湾等地;国外见于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在这些分布区域中以辽宁省盘锦地区为黑嘴鸥分布的最北界。

世界之最

世界上黑嘴鸥营巢类型最多的繁殖地

黑嘴鸥
黑嘴鸥

据研究,黑嘴鸥的筑巢类型有7种,即碱蓬滩涂巢、白刺碱滩巢、大米草滩涂巢、潮沟滩涂巢、柽柳滩涂巢、芦苇滩涂巢、水面巢。在盘锦,除没有大米草滩涂巢类型外,其余6种类型均有分布。

世界上黑嘴鸥营巢密度最大的繁殖地

据调查研究,在其他繁殖地见到的黑嘴鸥巢间距最小距离不低于10米,而在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测量到的黑嘴鸥巢间距不足30厘米。有时在2平方米的范围内可见到2-3个黑嘴鸥巢。仅在南小河2.6平方公里的盐性湿地内就有2831只黑嘴鸥筑巢繁殖。

世界上黑嘴鸥繁殖成活率最高的地区

保护区的科技人员在1991年、1996年、1997年间对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繁殖的黑嘴鸥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中对在繁殖期的黑嘴鸥的巢、卵、雏鸟进行调查研究,1991年黑嘴鸥出生率为67.4%,雏鸟成活率为86.6%;1996年黑嘴鸥出生率为63.1%,雏鸟成活率为82.04%;1997年黑嘴鸥出生率为52.8%,雏鸟成活率为84.3%。三年平均分别为61.17%和84.3%,均高于其他黑嘴鸥繁殖地。

世界上黑嘴鸥居留期最长的栖息地

盘锦作为黑嘴鸥繁殖地,每年3月中旬迎来迁徙的黑嘴鸥,4月下旬黑嘴鸥进入繁殖期,6月中旬出雏达到高峰,到7月中旬繁殖结束,10月底黑嘴鸥迁离盘锦,时间跨度7个月之久,与停歇地和越冬地相比较盘锦是黑嘴鸥居留时间最长的地方。

保护现状

黑嘴鸥
黑嘴鸥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黑嘴鸥是东台市沿海滩涂的留鸟,亦是国际特别保护鸟种,被列入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编写的《濒危物种动物红皮书》中。

黑嘴鸥特产中国,仅2000余只,并且绝大多数分布于盘锦。但其生存地的苇荡、碱蓬等湿地却在日益萎缩,亟待保护。

人工活动干扰黑嘴鸥生活

1990年,在刚刚确定双台河口两岸是黑嘴鸥繁殖地的时候,大部分黑嘴鸥都在辽河东岸繁殖。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黑嘴鸥繁殖地逐渐迁移到辽河西岸的南小河地区。而今年以来,随着南小河地区虾农引海水发展养虾生产,海水灌进使得黑嘴鸥赖以繁殖栖息的一大片滩涂淹没。据估计,大约有几百个黑嘴鸥巢被破坏,甚至有一些幼鸟被淹死。另外,在保护区核心区的南小河,还有农民搬到这里居住,他们在这里捡拾鸟蛋,捕鱼、采兰蛤、挖沙蚕,而这些都是黑嘴鸥的食物。人们的这些行为无疑对黑嘴鸥的繁殖栖息地造成了破坏,加剧了黑嘴鸥种群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的恶化。

鸟类文化

黑嘴鸥
黑嘴鸥

据说,中国北宋年间(960-1127)的著名诗人李商隐在他的花园中饲养了五种珍禽,其中之一是一种头部和喙均为黑色,而在眼后生有一道显著白色半圆的黑嘴鸥。

然而,尽管从18世纪至今,有数以百计的记载、图画和诗文表明这种鸥禽曾经频繁出现在中国境内,到李商隐的故乡及附近地区探寻这种鸟儿蛛丝马迹的鸟类学家却一再失望地空手而归。

直到1871年的冬天,一位名叫罗伯特·斯汶霍(音)欧洲探险家声称在厦门沿海地区看到了这种鸟类和它们的巢穴,并将它命名为“闲步鸥”,(Saunter’sgull)。13年之后,又有一名法国探险家自称在俄罗斯的贝加尔湖附近两次见到它。遗憾的是,打那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黑嘴鸥成功的避过了全世界鸟类学家和探索者的热切搜寻,没有任何人知道这种鸟类的栖息地、习性和繁殖规律。

上个世纪70年代,有消息传出说在蒙古界内出现了黑嘴鸥的踪迹,研究人员搜寻它的热情再度高涨。一些专业鸟类学家满怀希望地定期前往蒙古进行实地勘察,却终究一无所获。

接下来的搜寻工作仍然毫无结果,于是,世界自然(香港)基金会的执行总裁,鸟类学家大卫·梅尔维里(音)正式宣布:黑嘴鸥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鸥禽,其聚居地点仍然不为人知。

事情终于发生转机是在1988年春天。到中国江苏省盐城的沿海沼泽地研究水鸟的史泽荣(音)带回了黑嘴鸥及其蛋和巢的标本。他的发现,无疑是20世纪鸟类学研究史上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继史泽荣取得的突破之后,1989年5月22日,中国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的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滨海滩涂的工作人员梁禹(音)在当地找到了两个黑嘴鸥鸟巢和四颗鸟蛋。

然而,翻开国内外鸟类专著,缺少黑嘴鸥的记载,其繁殖也一直是个谜。黑嘴鸥的发现,为拯救这一濒危种群,为在全球范围内从事鸟类研究等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正如英国某广播电台称:“这一发现是本世纪鸟类学研究的重大事件。”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的鸟类学家也先后提出与中国合作研究的意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黑嘴鸥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主要栖息地、世界之最、保护现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