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白翅浮鸥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白翅浮鸥的图片

白翅浮鸥(学名:Chlidonias leucopterus,英文名:White-winged Tern)是鸥科浮鸥属的水鸟。由于它头和颈的全部以及上背均系绒黑色,肩部和腰转为黑灰色,两翅的复羽与翼缘呈白色,所以又称它为白翅黑海燕。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北和华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地中海沿岸。

中文学名:白翅浮鸥

拉丁学名:Chlidonias leucopterus

英文俗名:White-winged Tern

命名作者:Temminck, 1815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鸥科(Laridae)

中文属名:浮鸥属(Chlidonias)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非繁殖区:非洲, 东洋界, 澳洲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4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白翅浮鸥:形态特征图
白翅浮鸥:形态特征图
白翅浮鸥:形态特征图
白翅浮鸥:形态特征图

体小(23厘米)的燕鸥。尾浅开叉。

繁殖期成鸟(夏羽):头、颈、背及胸黑色,与白色尾及浅灰色翼成明显反差;翼上近白,翼下覆羽明显黑色。

非繁殖期成鸟(冬羽):上体浅灰,头后具灰褐色杂斑,下体白。从眼至耳区有一黑色带斑,并常和头顶黑斑相连。颏、喉白色而杂有黑色斑点。

幼鸟:和冬羽相似。但头顶为黑褐色,背、肩及翅上小覆羽灰褐色。下体白。

虹膜-深褐;嘴-红色(繁殖期),黑色(非繁殖期);脚-橙红。

叫声:重复的kweek声或尖厉的kwek-kwek叫声。

白翅浮鸥:繁殖羽
白翅浮鸥:繁殖羽
白翅浮鸥:非繁殖羽
白翅浮鸥:非繁殖羽
白翅浮鸥:亚成鸟
白翅浮鸥:亚成鸟
白翅浮鸥:亚成鸟
白翅浮鸥:亚成鸟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非繁殖期的白翅浮鸥与非繁殖期的须浮鸥的区别:白翅浮鸥的白色颈环较完整,头顶黑色较少,杂斑较多,黑色耳覆羽把黑色头顶及浅色腰隔开。

生活习性

白翅浮鸥
白翅浮鸥

白翅浮鸥主要栖息于内陆河流、湖泊、沼泽、河口和附近沼泽与水塘中。有时也出现在沿海沼泽地带。常成群活动。多在水面低空飞行,觅食时往往能通过频频鼓动两翼,使身体停浮于空中观察,发现食物,即刻冲下捕食。休息时多停栖于水中石头、电柱、木桩上或地上。

白翅浮鸥主要以小鱼、虾、昆虫、昆虫幼虫等水生动物为食。有时也在地上捕食蝗虫和其它昆虫。

生长繁殖

白翅浮鸥
白翅浮鸥
白翅浮鸥
白翅浮鸥

白翅浮鸥的繁殖期为6-8月。常数对或数十对在一起繁殖。营群巢。通常营巢于湖泊和沼泽中死的水生植物堆上。巢属浮巢。主要用芦苇和水草堆集而成。每窝产卵通常3枚,偶尔少至2枚和1枚,或多至4枚的。卵的颜色为赭色或褐色,被有深灰色或黑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9-39×21-27毫米。雌雄轮流孵卵。

地理分布

白翅浮鸥:地理分布图
白翅浮鸥:地理分布图

白翅浮鸥在中国繁殖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北部、河北北部。越冬和迁徙时途径新疆、河北、陕西、山西、山东、湖南、长江下游、浙江、江西、福建、广东、香港、海南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厦兰屿。

国外繁殖于欧洲南部、北非、中亚哈萨克斯坦、西西伯利亚南部,贝加尔湖和远东。越冬于非洲、地中海、南亚和澳大利亚。

保护现状

白翅浮鸥
白翅浮鸥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白翅浮鸥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