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嘴鹦哥(学名:Rhynchopsitta pachyrhyncha,英文名:Thick-billed Parrot)是鹦鹉科厚嘴鹦哥属的鸟类。
厚嘴鹦鹉是一般人比较少会注意到的种类,除了其知名度不高以及没有诸多近亲亚种外,也是因为所剩的数量相当稀少珍贵,国际鸟业间也鲜少窥见其芳踪,价位高昂,人工繁殖鸟难寻。
中文学名:厚嘴鹦哥
拉丁学名:Rhynchopsitta pachyrhyncha
英文俗名:Thick-billed Parrot
命名作者:Swainson, 1827
中文目名:鹦形目(Psittaciformes)
中文科名:鹦鹉科(Psittacidae)
中文属名:厚嘴鹦哥属(Rhynchopsitta)
繁殖区:中美洲 : w Mexico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一级保护物种
(极其濒危,禁止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濒危物种
Endangered(EN)
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基本介绍
厚嘴鹦哥(R. pachyrhyncha)是一属金刚鹦鹉,属于厚嘴鹦哥属。其物种别为厚嘴鹦哥及暗红额鹦哥,与及一个在墨西哥发现属于晚更新世已灭绝的物种。厚嘴鹦哥与暗红额鹦哥最初被认为是同一物种,在墨西哥北部已变得很稀有。以往它们甚至分布至美国西南部,但重新引入的措施目前却未能成功。
外形特征
厚嘴鹦哥
厚嘴鹦哥的外观是绿色的,前额、前冠、眉上、翼上及大腿都有红色或栗色斑纹。它的眼圈是黄色的,脚及喙都是深灰色至黑色。雏鸟的喙较淡色,会从基部渐变成灰色,眼圈白色,红眉,但眼圈上没有深红间。头上38厘米处有较鲜艳的颜色。
饲养特点
厚嘴鹦鹉哥是相当吵杂且活动力大的鸟种,其叫声尖锐且持续,偶尔听起来像是人的笑声,强壮的嘴喙也有着相当的破坏力,野生鸟在饲养易受惊吓且不易适应环境,人工繁殖鸟则会在短期内就可以适应环境与天气,羽毛状态可能会因为环境或是饮食而有不佳甚至是拔毛的情况,宜多加注意,饮食上大部分同于其它中大型鸟,不宜安置与其它安静的鸟类太近;饮食上不妨因应其野地习性 – 多给予松子、松果类食物为主食也许有意想不到的帮助。
生活习性
厚嘴鹦哥
厚嘴鹦鹉哥与卡罗莱纳鹦鹉(Carolina Parakeet)是唯二曾经生长于北美洲、地域跨越至美国的鸟种,后者在1920年时则已绝种,受到伐木业、狩猎、矿业开采、掠食者以及黑市捕捉等影响使得厚嘴鹦鹉哥数量急速下降,至今也外数量约在2000-4000只左右,在70年代时已被认为是滨危物种 ;厚嘴鹦鹉哥生活在高海拔的松木森林内,栖息地大多为海拔1200-3600公尺高的地区,他们相当倚赖松木林,筑巢于松木树洞中,主要取食松木种子、松果等等,通常都是群体活动与觅食,群体飞行时常常成V字状,非常适应高海拔与北美洲这类型的寒冷环境;而每年的七月至九月通常为厚嘴鹦鹉筑巢的时期,松木亦是其主要的筑巢点,他们通常是群居的筑巢者,有一定比例的松木里有2-3个厚嘴鹦鹉哥的巢穴,幼鸟通常在巢中待两个月,七个月大时则会独立离巢生活。在80年代时于美国亚利桑那有一波厚嘴鹦鹉的野放行动,但是野放后的鸟儿大多因为丧失野地求生判断能力以及无法分辨与躲避猎食者而无法存活,所以几乎所有的野放作业最后都宣告失败,相当可惜;在保育团体的推动下,墨西哥政府也有规划了特定区域保护他们的栖地与族群。
保育状况
厚嘴鹦哥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及易危。它们的数量因栖息地的破坏而大幅减少,现只限于墨西哥北部山区的细小地方。它们的分布地以往达至亚利桑那州及新墨西哥州,现正有饲养及繁殖它们的计划。于1980年代及1990年代尝试将它们重新引入到亚利桑那州却失败,因为它们学懂逃避人类及天敌,新计划有包括使用在野外捕捉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