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华丽细尾鹩莺的外形特征、亚种分化、演变历史、地理分布、外形特征、生长繁殖、行为、食性、文化

华丽细尾鹩莺的图片

华丽细尾鹩莺(学名:Malurus cyaneus,英文名:Superb Fairywren)是细尾鹩莺科细尾鹩莺属的鸟类。

壮丽细尾鹩莺(Superb Fairywren,学名:Malurus cyaneus)为澳大利亚东南部常见的一种留鸟,具有高度的性别形态差异,繁殖期的雄鸟色彩艳丽夺目,雌鸟及有鸟相对色彩暗淡和单调。具有群体性保护和育幼行为,可以通过不同的叫声传递不同意义的信息。具两个亚种。

中文学名:华丽细尾鹩莺

拉丁学名:Malurus cyaneus

英文俗名:Superb Fairywren

命名作者:Ellis, 178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细尾鹩莺科(Maluridae)

中文属名:细尾鹩莺属(Malurus)

繁殖区:澳洲界 : se Australi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蓝色

外形特征

壮丽细尾鹩莺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常见,留鸟,具领地意识。表现出高度的性别差异,繁殖期雄性具醒目的亮蓝色的前额,耳羽、上背和尾巴均为黑色,喉部黑色或深蓝色。非繁殖期的雄性、雌性和雏鸟主要为灰棕色。

亚种分化

早期研究曾错认为该种为一夫多妻制,且颜色单调的个体均为雌性。

该种存在两个亚种:

1、M.c.cyaneus:1782年描述的指名亚种,分布在塔斯曼尼亚及巴斯海峡的岛屿。它们个体较大及深色,雄雀有较深的蓝色。在金岛的群落因较为深色而最初被描述为另一物种,后来则被分类到此亚种中。弗林德斯岛群落的颜色是介乎金岛群落与塔斯曼尼亚群落中间。

2、M.c.cyanochlamys:于1881年被描述,分布在澳洲主岛。昆士兰雄雀的冠、耳羽及上背为银蓝色。

演变历史

鸟类学家理查德?斯科德(Richard Schodde)在他1982年的自传中指壮丽细尾鹩莺及辉蓝细尾鹩莺的共同祖先源自南方。这个共同祖先分开成为西南部(辉蓝细尾鹩莺)及东南部(壮丽细尾鹩莺)的群落。由于西南部较东南部干旱,当环境许可时,辉蓝细尾鹩莺就可以扩散至内陆地区。在东方,壮丽细尾鹩莺则于冰河时期海平面较低时扩散至塔斯曼尼亚。后来海平面回升而隔离了M. c. cyaneus亚种。巴斯海峡形态则是于较近期才与塔斯曼尼亚的分隔,所以未能达至亚种的程度。进一步的分子研究有可能会改变这个假说。

地理分布

壮丽细尾鹩莺广泛分布在相对较潮湿及肥沃的澳洲东南部,由南澳洲州东南部及艾尔半岛端,经维多利亚州、塔斯曼尼亚、新南威尔士及昆士兰,经布里斯本及向内陆扩展,北至道森河(DawsonRiver)及西至布莱科尔(Blackall)。它们在悉尼、墨尔本及堪培拉的郊区十分普遍。它们栖息在充满下层灌木的林区,且适应了城市环境及会在花园和公园出没。马樱丹及入侵的黑莓可以给它们提供栖息地。它们似乎很适应在城市中居住,且胜过入侵的家麻雀。在海德公园及悉尼皇家植物园都可以见到它们的群落。它们并不会栖息在密林或山区。松树及桉树林也不适合它们生活。

外形特征

华丽细尾鹩莺
华丽细尾鹩莺

由左至右:繁殖期雄鸟,雌鸟,雄性幼鸟

壮丽细尾鹩莺长14厘米及重8-13克,雄雀平均较雌雀个体为大。尾巴平均长5.9厘米,是属内最短的。形状稍为长,尖窄,底部较阔。喙阔于长,形状像其他吃昆虫的鸟类。

壮丽细尾鹩莺有明显的两性异形:繁殖期的雄雀羽毛呈鲜虹蓝色,配以黑色及灰褐色。鲜色的冠及耳羽是用来示爱的。雄雀繁殖期的蓝羽,尤其是耳羽,是呈虹色的,这是因为扁平及扭转的小羽枝。蓝羽可以反射紫外光,使它们更为明显。繁殖期的雄雀前额、耳底、上背及尾巴呈鲜蓝色,双翼呈褐色,喉咙、眼斑及喙都是黑色的。雌雀、雏鸟及非繁殖期的雄雀都是呈黄褐色,下身较为浅色,尾巴呈黄褐色(雌雀及雏鸟)或灰蓝色(雄雀)。雌雀及幼鸟的喙是褐色的,而雄雀在第一冬天后其喙会变为黑色。

未成年的雄雀在孵化后第一个繁殖季节会换成繁殖期的羽毛,不过第一年的换羽往往并不完整,要待第二或第三年才会完整。雄雀与雌雀在繁殖后都会换羽,于冬天或春天就会再次换成婚羽。

生长繁殖

华丽细尾鹩莺
华丽细尾鹩莺

育幼

壮丽细尾鹩莺会于春天至夏末繁殖。鸟巢是圆拱形结构,以草及蜘蛛网造成,入口会在一边及接近地面。繁殖季节内可能会产两胎或以上。每次可以生3-4颗蛋,蛋呈白色有赤褐色斑点,约有12×16毫米。孵化期为14天。初生的雏鸟眼睛紧闭,身体红色没有羽毛,当长出羽毛时很快就变成黑色。到了5-6日大它们就会打开眼睛,10日大就完全长出羽毛。所有鸟群成员都会帮忙喂哺,并于10-14天移走粪囊。到了40天大,幼鸟就可以自行觅食,但仍会留在鸟群中一年作为帮手,接着会转到其他鸟群或是在原有鸟群内成为领袖。作为领袖,它们会喂哺及照顾其他雏鸟,并会对抗杜鹃及掠食者。霍氏金鹃、金鹃及扇尾杜鹃会寄生在它们当中。

行为

华丽细尾鹩莺
华丽细尾鹩莺

雄鸟捕食

壮丽细尾鹩莺非常活跃于觅食,尤其是在近遮蔽处的辽阔地面。它们以跳跃来活动,以尾巴来平衡。双翼短而圆,在短途飞行的上升中很有帮助。于春天及夏天,昆虫的数量很多及容易捕捉,所以在每次捕捉之间都可以休息。它们日间会留在遮蔽处休息。到了冬天,食物较难寻找,它们会花一整天的时间来觅食。

壮丽细尾鹩莺是会进行合作生殖,全年由3-5只成员负责保卫地盘。鸟群是由配偶对及一些在同一地盘孵化的雄雀或雌雀组成,这些雀鸟群未必是配偶对的子女。它们会帮助保卫地盘及哺育雏鸟。同一鸟群的雀鸟是会互相用喙梳理的。

壮丽细尾鹩莺的主要掠食者包括黑背钟鹊、钟鹊属、笑翠鸟、噪钟鹊、乌鸦及渡鸦。另外,入侵的哺乳动物如赤狐、猫及黑鼠也会掠食它们。它们会以“啮齿动物式跑步(rodent-run)”来分散掠食者对鸟巢内雏鸟的注意。它们会低下头、颈及尾巴,伸出双翼,迅速的跑动将羽毛抖松,并发出一种持续的警报鸣声,表现为一连串尖锐的吱吱声,将发出叫声的雄雀的位置通知掠食者,这有可能是一种示威,但却未能肯定。

壮丽细尾鹩莺的声音沟通主要是用作社交、聚集或保卫地盘。最主体或第一类叫声是长1-4秒的高音,每秒包含了10-20个短节;雄雀及雌雀都会有这种叫声。雄雀另有一种第二类叫声,是面对掠食鸟类(如灰钟鹊)的反应,这类行为并非为要通知其他雀鸟,目的可能为像掠食者示威。

2012年的最新研究发现,壮丽细尾鹩莺雌雀在孵化时也会发出较为低声的叫声,会“唱歌”给它们没有孵化的蛋,来教导胚胎一种“口令”——特殊的单音节,雏鸟孵化出来后,必须迅速将它融合到求食声中,以便得到它们需要的食物。这种“小把戏”能够帮助壮丽细尾鹩莺父母们区分出自己的宝宝,因为有两种布谷鸟经常会侵入它们的鸟巢。而且,壮丽细尾鹩莺雌鸟也会教它的伴侣这种“口令” 。

食性

壮丽细尾鹩莺主要捕食昆虫,如蚁、草蜢、蝽蟓、苍蝇、象鼻虫及多种幼虫;它们也会吃小量的种子、花朵及果实。它们会在地面或不高于2米的丛林间觅食。由于这种觅食方式,它们很易受到掠食者侵袭,故此它们很多时会一同或在近遮蔽处觅食。于冬天食物短缺时,蚁就是它们重要的食物。雏鸟会吃大量毛虫及草蜢。

文化

壮丽细尾鹩莺被用作为澳洲鸟类观察及保育协会(Bird Observation & Conservation Australia)的徽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华丽细尾鹩莺的外形特征、亚种分化、演变历史、地理分布、外形特征、生长繁殖、行为、食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