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黄脚绿鸠的拼音、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亚种分化

黄脚绿鸠的图片

黄脚绿鸠(学名:Treron phoenicopterus,英文名:Yellow-footed Green Pigeon)是鸽鸠科绿鸠属的鸟类。

黄脚绿鸠(读音:huáng jiǎo lǜ jiū)(学名:Treron phoenicoptera)为脊索动物门,鸟纲,鸽形目,鸠鸽科绿鸠属的鸟类,俗名普通绿鸠。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不丹、孟加拉、中南半岛以及中国的云南等地,多栖息于丘陵及平原地带的森林及薮丛间以及多见于榕果或其他常吃野果丰富的树上。

中文学名:黄脚绿鸠

拉丁学名:Treron phoenicopterus

英文俗名:Yellow-footed Green Pigeon

命名作者:Latham, 1790

中文目名:鸽形目(Columbiformes)

中文科名:鸽鸠科(Columbidae)

中文属名:绿鸠属(Treron)

繁殖区:东洋界 : India to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86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拼音

黄脚绿鸠
黄脚绿鸠huángjiǎolǜjiū

外形特征

黄脚绿鸠
黄脚绿鸠黄脚绿鸠也叫普通绿鸠,是中型鸟类,体长27-34厘米,体重230-295克。

雄鸟的额部、眼先、颏部、喉部以及前颈等均为黄绿色,头、颈的其余部分为灰色,颈背处有一条宽阔的柠檬黄色横带向两侧扩展到整个上胸部,其后紧接着一条淡紫蓝灰色的横带,同样向两侧延伸向下,并且与下胸部和腹部的大块蓝灰色相融为一体。下背到腰部为黄橄榄绿色。尾上覆羽为纯灰色,尾羽的基部为橄榄黄色,先端黑色。翅膀上有两道明显的黄色横斑。翼角还有一个淡紫红色斑,是它独有的特点。下胸部和腹部为淡蓝灰色,与其他绿鸠类明显不同,肛周及覆腿羽为亮黄色而杂有白色。尾下覆羽为暗紫栗色而具白色端斑。

雌鸟和雄鸟的羽色相似,但飞羽较呈褐色,翅膀上的紫红色范围较小。虹膜的外圈为玫瑰红色,内圈为蓝色。眼周裸露的皮肤为淡绿灰色。嘴的先端为淡灰色,基部为褐灰色。脚黄色,爪灰色,也是它区别于其他绿鸠类的特征之一。

生活习性

黄脚绿鸠
黄脚绿鸠黄脚绿鸠栖息于丘陵和山脚平原等海拔较低的常绿阔叶林及灌丛中,尤其是榕树等野果丰富的树上,有时也出现于林缘的耕地上。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集成5—6只的小群,最多时为10余只。清晨和傍晚喜欢站在树顶的枝上,特别是没有树叶的枯枝上鸣叫。叫声为一连串圆润悦耳、抑扬顿挫的哨音似橙胸绿鸠,但更响亮而音低。大多在树上活动,有时会扳着一个低垂到水面的树枝去饮水。

主要以榕树的果实为食,也吃其他植物的果实,有时还吃玉米、谷粒等农作物的种子和树木的嫩芽等,也会到地面上去啄取砂粒和含有盐分的泥土等。

生长繁殖

繁殖期为4一8月,也许一年繁殖2次。雄鸟和雌鸟在3月份就开始进行求偶活动,彼此在树木的枝头相互追逐。雄鸟的求偶行为主要挺胸、两翅低垂、不断地点头和围绕雌鸟走动等,同时发出“咕咕”的叫声。雌鸟也以相似的动作来应答。通常成对营巢繁殖,有时数对集中在一起营巢,曾在一棵树上有3对同时营巢的记录。巢甚围简陋,筑于树木枝杈上。主要由枯枝堆集而成,形状呈浅盘状。每窝产卵2枚,偶尔少至1枚和多至3枚。卵的形状为阔卵圆形,白色,光滑无斑。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孵化期为14天。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保护现状

数量

二十世纪50~60年代初期,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的雨林及季雨林中数量较多。70~80年代考察中已很少见,仅在自然保护区内尚有一定的数量。

濒危因素

栖息地破坏:热带雨林大量被开垦,种植橡胶等经济林木和作物,致使栖息环境缩小。

过度捕猎:乱捕滥猎。

濒危等级

中l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生效年代: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易危

生效年代:1996

保护状况

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

亚种分化

黄脚绿鸠云南亚种(学名:Treronphoenicopteraviridifrons)。分布于缅甸以及中国的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丹那沙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黄脚绿鸠的拼音、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亚种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