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嘴鹈鹕(学名:Pelecanus philippensis,英文名:Spot-billed Pelican)为鹈鹕科鹈鹕属的鸟类,俗名花嘴鹈鹕、塘鹅、犁鹕、逃河、淘河、淘鹅。繁殖在中亚地带及欧亚洲南部以及中国大陆的河北以南的东部地区、偶见于新疆、云南、繁殖在东南部等地,一般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河川、湖泊等处。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菲律宾的马尼拉。斑嘴鹈鹕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斑嘴鹈鹕
拉丁学名:Pelecanus philippensis
英文俗名:Spot-billed Pelican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鹈鹕科(Pelecanidae)
中文属名:鹈鹕属(Pelecanus)
繁殖区:东洋界 : se India, Sri Lanka, Sumatr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66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主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斑嘴鹈鹕
斑嘴鹈鹕为大型涉禽。体长140~160厘米,体重约10~12公斤。喙长而宽大,有蓝黑色斑点,上喙尖端呈钩状,下喙具有发达的暗紫色皮肤质喉囊。颈部较长,呈白色,枕部具有粉红色羽冠,后颈部有一条粉红色翎羽。体背羽为灰褐色,初级和次级飞羽及大覆羽为黑褐色,腹羽呈白色,胸部羽呈矛状。尾部比较短,呈银灰色。后肢短,生于腹部靠后,趾间有全蹼。
体型甚大(140厘米)的灰色鹈鹕。以体羽灰色,嘴具蓝色斑点为特征。两翼深灰,体羽无黑色,喉囊紫色且具黑色云状斑。
虹膜-浅褐;眼周裸露皮肤-偏粉;嘴-粉红;脚-褐色。
叫声:繁殖期发出沙哑的嘶声。
斑嘴鹈鹕:成鸟,非繁殖羽
斑嘴鹈鹕:亚成鸟
地理分布
斑嘴鹈鹕
分布范围:繁殖于印度西南部、斯里兰卡、缅甸及中国东部;可能在东南亚、菲律宾 也有分布。往南迁移。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在中国的分布状况不确定。过去被认为是罕见留鸟,分布于中国华东及华南沿海从江苏至广西、云南南部、海南岛。山东偶尔有过境记录。然而这些记录均可疑,可能与卷羽鹈鹕有混淆。在中国可能已绝迹。
生活习性
斑嘴鹈鹕
结大群生活。栖居于有荫的沿海港口、河口、湖泊及大型河流。善游泳,飞翔力亦强,两翅扇动缓慢而有力,亦常在水面上空翱翔。游泳时颈伸得较直,嘴斜朝下。
主要以鱼类为食,也吃蛙、甲壳类、蜥蜴、蛇等。
生长繁殖
斑嘴鹈鹕
结群营巢。通常营巢于湖边和沼泽湿地中高大的树上。巢相当庞大,用树枝和干草构成。每窝产卵3-4枚,卵乌白色,大小为81-83mm×47-58mm,平均79mm×53mm。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
亚种分化
斑嘴鹈鹕
斑嘴鹈鹕新疆亚种(学名:Pelecanus philippensis crispus)。分布于繁殖在中亚地区及欧洲东南部、冬迁亚洲西南部、印度、偶见于埃及以及中国大陆的繁殖在罗布泊地区、分布于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偶见于台湾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南斯拉夫Damatia。
斑嘴鹈鹕指名亚种(学名:Pelecanus philippensis philippensis)。分布于印度、缅甸、中南半岛以至菲律宾以及中国大陆的繁殖于长江下游、福建、冬迁两广及云南、偶见于河北、山东、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菲律宾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