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领翠鸟(学名:Alcedo semitorquata,英文名:Half-collared Kingfisher)是翠鸟科翠鸟属的鸟类。
半领翠鸟的顶冠有黑色和亮钴蓝色细条纹,额前是灰色与绿色的斑纹,颈部亮蓝色。
中文学名:半领翠鸟
拉丁学名:Alcedo semitorquata
英文俗名:Half-collared Kingfisher
命名作者:Swainson, 1823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翠鸟属(Alcedo)
繁殖区:非洲 : e, sc, se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
半领翠鸟
中文名称 半领翠鸟
中文别名 半项链翠鸟
拉丁学名 Alcedo semitorquata
命名时间 Swainson, 1823
英文名称 Half-collared Kingfisher
科属分类 鸟纲 、佛法僧目、翠鸟科、翠鸟属
外形特征
半领翠鸟
半领翠鸟身长18cm,体重35-40 g。成鸟有很多显着的特征:黑眼先,上面有一道白色或浅黄色纹线,颈侧有半圈奶油色斑纹,形同半领。顶冠有黑色和亮钴蓝色细条纹,额前是灰色与绿色的斑纹,颈部亮蓝色。后颈、背部和尾巴有灿烂的钴蓝色色调,尾部泛紫色光泽。翅膀深蓝色,肩胛蓝绿色。下颏黄色,喉白色。下体的其余部分赭色。两侧胸部有大块深蓝色斑点。嘴为黑色,虹膜深褐色,腿红色。雌鸟与雄鸟非常类似,除了没有雄性所具有的下颌骨下方的小红斑。该种幼鸟的体羽比成年鸟深。胸前的羽毛有暗条纹,亚成体的腿暗红色。
嘴粗直,长而坚,嘴脊圆形;鼻沟不著;翼尖长,第1片初级飞羽稍短,第 3、4片最长;尾短圆;体羽艳丽而具光辉,常有蓝或绿色。头大颈短,翼短圆,尾亦大都短小;嘴形长大而尖,嘴峰圆钝,脚甚短,趾细弱,第4趾与第3趾大部分并连,与第2趾仅基部并连。尾脂腺被(冉羽)。两侧存在乌喙骨,胸骨后缘有4个缺刻,胸骨柄单纯为外棘所成。
地理分布
半领翠鸟分布图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埃塞俄比亚、苏丹、安哥拉、坦桑尼亚、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南非、肯尼亚。)
生活习性
半领翠鸟栖息于河流,溪涧和河口等水域。性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尼罗鲱鱼为主,兼螃蟹,青蛙,和昆虫,甚至捕抓飞行中的蝴蝶。它坐等很长时间捕杀鲈鱼,一旦发现了鱼,跳水追赶。翠鸟扎入水中后,还能保持极佳的视力,因为它的眼睛进入水中后,能迅速调整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捕鱼本领很强。
生长繁殖
半领翠鸟
它筑巢在河岸边,巢的尺寸和成鸟的行为和普通翠鸟非常类似,通常在堤岸上挖掘垂直洞穴,巢穴悬垂植物以隐蔽洞口。入口不是很高,所以常有一些小鸟被上涨的水淹死。通常产3-4卵,雌雄双方共同孵化。但只由雌鸟喂雏。幼鸟可能留在巢约27天,不久就可飞行。产蛋因区域而异:在坦桑尼亚从1月至5月和10月,在津巴布韦从7月到3月、在赞比亚9月至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