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蹼鹬(学名:Limnodromus semipalmatus,英文名:Asian Dowitcher)是鹬科半蹼鹬属的鸟类。
半蹼鹬(Limnodromus scolopaceus)黑褐色的喙,喙基暗绿或黄绿色,嘴长且直,喙端膨大。脚为褐绿色或黄绿色。繁殖期为红褐色,头、颈、胸、腹锈红色,并布满暗褪色斑点。翅下覆羽为白色,散布棕色横斑。非繁殖期羽色偏灰,腹部白色,喉、前颈、胸为乌灰色。主要在西伯利亚的东北部、圣劳伦斯岛以及美国阿拉斯加西部沿海繁殖,在美国西部和南部沿海以及圭地马拉、萨尔瓦多等地越冬。1990年2月14日在台湾的宜兰县被发现 (何仁德,1991)。在中国香港的米浦有4个分布记录,此外在新疆、河北各有1次记录(Carey el a1.,2002)。
中文学名:半蹼鹬
拉丁学名:Limnodromus semipalmatus
英文俗名:Asian Dowitcher
命名作者:Blyth, 1848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鹬科(Scolopacidae)
中文属名:半蹼鹬属(Limnodromus)
繁殖区:古北界 : c
非繁殖区:东洋界, 澳洲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56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半蹼鹬
描述
:半蹼鹬全长约35cm。体色和体型与塍鹬相似,但略小。嘴直长,前端膨大,其上具许多细孔,嘴长超过尾长。夏羽能体赤褐色。下背、腰及尾上覆羽均无纯白色部分。背部有明显的黑色菱状轴斑及白色羽缘。冬羽赤褐色全部消失,通体以灰褐色为主。上体略沾淡黄褐色,眉纹污白色。下体白色,颈侧、胸侧具灰褐纵纹。嘴长而直,黑色。脚黑色。
地理分布
分布状况:国外见于西西伯利亚、蒙古、日本、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地。
分布范围:繁殖于中国东北北部齐齐哈尔、白城、泰康和牡丹江西部;迁徙经过东北西北部额尔古纳河,牡丹江,河北,湖北汉口,上海,福建沿海等地及台湾的宜兰、大肝溪口、台南、屏东、澎湖、在东南亚越冬。
生活习性
半蹼鹬半蹼鹬繁殖息于浅水沼泽,以昆虫幼虫及小蠕虫为食。在水面用枯草筑巢,每窝产卵2~3枚。数量稀少,一般报告只见到1只或几只,在繁殖地见到10~20对,1990年1月在盐城滩涂见2只,在青岛见3只,1991年1月又在盐城见4只,1991年11月在江苏东台见12只。
国家保护等级:未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