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绿鵙鹛(学名:Pteruthius xanthochlorus,英文名:Green Shrike-babbler)是绿鹃科鵙鹛属的鸟类。
淡绿鵙鹛属于雀形目画眉科鵙鹛属,体长约12厘米的橄榄绿色鵙鹛。看似柳莺但体型粗壮且动作不灵活,黑色的嘴粗厚。特征为眼圈白,喉及胸偏灰,腹部、臀及翼线黄色。初级覆羽灰,具浅色翼斑。
中文学名:淡绿鵙鹛
拉丁学名:Pteruthius xanthochlorus
英文俗名:Green Shrike-babbler
命名作者:Gray, JE & Gray, GR, 184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绿鹃科(Vireonidae)
中文属名:鵙鹛属(Pteruthi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ne Burm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92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中文学名:淡绿鵙鹛
淡绿鵙鹛
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画眉科
中文属名:鵙鹛属
拉丁文名:Pteruthiusxanthochlorus
英文名:GreenShrikeBabbler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J.E.Gray,1846
物种信息:体长约12厘米的橄榄绿色鵙鹛。看似柳莺但体型粗壮且动作不灵活,黑色的嘴粗厚。特征为眼圈白,喉及胸偏灰,腹部、臀及翼线黄色。初级覆羽灰,具浅色翼斑。指名亚种雄鸟的顶冠青石灰色,雌鸟烟灰,无眼圈。亚种pallidus色较淡;obscurus的雄鸟顶冠灰色。虹膜灰褐;嘴
淡绿鵙鹛
蓝灰,嘴端黑色;脚灰色。通常安静无声。快速重复的whit叫声。鸣声为快速重复的单音。分布于巴基斯坦东北部至中国东南和缅甸的西部及北部。不常见留鸟于海拔760~3600米的亚高山混交林及针叶林。指名亚种在西藏东南部有记录;pallidus于云南、四川、甘肃南部(白水江)及陕西南部(秦岭);亚种obscurus在福建西北部的武夷山。冬季下迁。常与山雀、鹛及柳莺混群。看似笨拙的柳莺。
外形特征
描述
淡绿鵙鹛
体小(12厘米)的橄榄绿色鵙鹛。看似柳莺但体型粗壮且动作不灵活,黑色的嘴粗厚。特征为眼圈白,喉及胸偏灰,腹部、臀及翼线黄色。初级覆羽灰,具浅色翼斑。指名亚种雄鸟的顶冠青石灰色,雌鸟烟灰,无眼圈。亚种pallidus色较淡;obscurus的雄鸟顶冠灰色。
虹膜-灰褐;嘴-蓝灰,嘴端黑色;脚-灰色。
叫声
通常安静无声。快速重复的whit叫声。鸣声为快速重复的单音。
分布范围
巴基斯坦东北部至中国东南和缅甸的西部及北部。
分布状况
不常见留鸟于海拔760~3600米的亚高山混交林及针叶林。指名亚种在西藏东南部有记录;pallidus于云南、四川、甘肃南部(白水江)及陕西南部(秦岭);亚种obscurus在福建西北部的武夷山。冬季下迁。
习性
淡绿鵙鹛
常与山雀、鹛及柳莺混群。看似笨拙的柳莺。
相关新闻
淡绿鵙鹛-杭州新发现鸟种
惊鸿一瞥发现淡绿鵙鹛
最近,浙江自然博物馆副馆长陈水华带人赴临安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动物资源考察。
一日早上,在保护区的核心区龙塘山深处的密林中,他们发现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这些鸟类来去匆匆,来不及用望远镜观察,陈水华本能地举起照相机一阵狂拍。
回去一查资料,他们高兴地发现在一群常见鸟类中间,还夹杂着一种不寻常的小鸟,它是只跟麻雀大小的灰绿色小鸟,转动着灰色的小脑袋,颈部的白圈就像一根白丝带一样,眼睛滴溜溜转,警惕地打量着四周。这种鸟叫“淡绿鵙鹛”,杭州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现过这种鸟,是标准的新记录种。
放眼全省,“淡绿鵙鹛”也很神秘罕见。唯一一次被发现,是在丽水,那还是几十年前的“老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