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尾鸢(学名:Elanoides forficatus,英文名:Swallow-tailed Kite)是鹰科燕尾鸢属的鸟类。
燕尾鸢(学名:Elanoides forficatus)为鹰科的鸟类,是一种中型猛禽,羽毛黑白分明,有分叉很大的类似燕子的黑色尾巴,几乎是横向舵羽的2倍。雌雄同色。栖居于丘陵、山地或平原森林,有时也出现在疏林草坡、村庄和林缘田间,多在晨昏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蜥蜴、蝙蝠、鼠类和蛙等小型脊椎动物。栖息于高大树木的顶枝,以细树枝筑巢。常单独活动,有时也集3—5只的小群。
中文学名:燕尾鸢
拉丁学名:Elanoides forficatus
英文俗名:Swallow-tailed Kit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燕尾鸢属(Elanoides)
繁殖区:北美洲, 拉丁美洲 : s U南美洲 to ne Argentina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燕尾鸢身长50-54cm,翼展122cm,体重370-600g。黑白分明,分叉很大的尾是黑色,几乎是横向舵羽的2倍。雌雄同色:头颈部和下体是大面积的白色。上体是石板青或天鹅绒般的黑灰色。顶盖、尾巴上覆面、肩羽和内肩胛紫色,并具黑色光泽。该物种的内肩羽十分类似肩羽,都有青铜色的光泽。翅膀是略暗的中等棕色。虹膜是红棕色至暗棕色。下颌骨和脚基是浅蓝灰色。鸟喙黑色。口角内钴蓝色。
幼鸟与成鸟十分相似,但尾巴要短得多,羽毛的光泽度较低。在长到1岁后,其羽毛全部和成鸟一样。
地理分布
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燕尾鸢的鸣叫声比较单调,在交往时,雄鸟发出的“克利,克利,克利”三个音节的声音,雌鸟则是一个音节的“克利-1-”,并略显尖锐。这些发声许多场合都能听到,遇到天敌鸟类或和伴侣交配后,以及希望取得联系。
在不同的生境,栖息地也有很大差别。在美国,主要是低地沼泽和河流边有高大树木的地方。还出现在草地和沼泽附近。在墨西哥南部,燕尾鸢能到达海拔1,600米以上的高度,在松林中建巢。在阿根廷,它们活动于海拔较低的热带雨林。在中美洲,栖息于低地的热带和亚热带湿地。燕尾鸢几乎完全在空中活动,在空中捕获昆虫或小蜥蜴。它飞行时尾部往往扩散,开合频繁,这使得它能够自如的机动和低速。尾部作为一个方向舵,并允许进行近90度的转身。其长而薄的翅膀,将有助于达到很高的速度,特别是两个伙伴一起飞行和嬉戏时。
燕尾鸢的食物主要是昆虫、蜥蜴、青蛙,蛇和蜂。偶尔也捕食鸟类,小型哺乳动物,甚至小鱼。
生长繁殖
燕尾鸢是一种迁徙的鸟类,在南美长途跋涉,春天它们返回佛罗里达州境内定居,此时已经形成对。抵达后,这些鸟花很多时间在自己的领土上追逐盘旋。从2月底或3月初开始建巢,交配在日出开始,一天继续的频率是6或7次。
夫妻共同积极参与建巢。用嘴和爪取来枝条,巢建在11至30米高空的松树或柏树上。有时也安放在杨树或红树林中。在得克萨斯州,产卵季节为4月中旬至6月初,而在佛罗里达州,从3月下旬直到5月中旬。通常产1-3枚奶油色的卵,有褐色斑点。孵化期大约4个星期。通常雌鸟单独孕育,雄鸟给伙伴带来食物。雏鸟出生后由父母共同喂养,约37-42天小鸟即可离巢飞行。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