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学名:Fringilla montifringilla,英文名:Brambling)属雀形目燕雀科燕雀属,又叫虎皮燕雀、虎皮雀、花鸡、花雀。是中等体型(16厘米)而斑纹分明的壮实型雀鸟。胸棕而腰白。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尤其是迁徙期间常集成大群,有时甚至集群多达数百、上千只,晚上多在树上过夜。燕雀由于啄食农作物,对农业有一定害处。分布于北欧、亚洲、从挪威到勘察加、南欧、中国等地,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到山区以及栖于各种林中如柳林、榆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中文学名:燕雀
拉丁学名:Fringilla montifringilla
英文俗名:Brambling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燕雀属(Fringilla)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also n Afric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4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燕雀:形态特征图
燕雀
小型鸟类,体长14-17cm。嘴粗壮而尖,呈圆锥状。
斑纹分明的壮实型雀鸟。胸棕而腰白。成年雄鸟头及颈背黑色,背近黑。腹部白,两翼及叉形的尾黑色,有醒目的白色”肩”斑和棕色的翼斑,且初级飞羽基部具白色点斑。
非繁殖期的雄鸟:与繁殖期雌鸟相似,但头部图纹明显为褐、灰及近黑色。
虹膜-褐色;嘴-黄色,嘴尖黑色;脚-粉褐。
叫声:悦耳的鸣声由几笛音的音节接长长的zweee声或下降的嘟声。叫声为重复响亮而单调粗喘息声zweee。也发出高叫及吱叫声。飞行叫声为chuee。
我国未见有与之相似的种类。
燕雀:雄鸟
燕雀:雌鸟
地理分布
燕雀:地理分布图
国内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内蒙古东北部和东南部、河南、陕西、山西,一直往南到长江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南各省,西至甘肃、四川、贵州、云南,东至沿海各省和台湾,南至广东、广西、福建和香港,也有部分经新疆西部天山一带迁徙。目前除青藏高原和海南岛外,均有分布,为旅鸟和冬候鸟。
国外繁殖于欧洲北部,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科拉半岛、俄罗斯北部往东经西伯利亚、阿尔泰、贝加尔湖一直到太平洋西岸堪察加半岛、鄂霍次克海岸和黑龙江下游。越冬在欧洲南部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北非,往东经意大利、希腊、小亚细亚、中东、印度北部、朝鲜、日本、萨哈林岛,部分在日本北部繁殖。 燕雀分布于北欧、亚洲、从挪威到勘察加、南欧、中国等地,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到山区以及栖于各种林中如:柳林、榆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生活习性
燕雀
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尤其是迁徙期间常集成大群,有时甚至集群多达数百、上千只,晚上多在树上过夜。
迁徙
燕雀
燕雀在我国主要为冬候鸟和旅鸟
生境
燕雀
繁殖期间栖息于阔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各类森林中,尤以在桦树占优势的树林较常见。迁徙期间和冬季,主要栖息于林缘疏林、次生林、农田、旷野、果园和村庄附近的小林内。
食性
燕雀:雄鸟繁殖羽(摄于香港3月)
主要以草子、果食、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尤以杂草种子最喜吃,也吃树木种子、果实、植物嫩叶、小米、稻谷、高粱、玉米、向日葵等农作物种子,繁殖期间则主要以昆虫为食。
生长繁殖
燕雀
繁殖期5-7月。通常成对分散营巢繁殖,巢多置于桦树、杉树、松树等各种树上紧靠主干的分枝处,距地高3-5m。巢呈杯状,主要由枯草和桦树皮等材料构成,外面常掺杂有苔藓,内垫有羊毛、兽毛或羽毛。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5-7枚,多为6枚。卵绿色、被有红紫色斑点。
保护现状
燕雀雄鸟,摄影田园逸夫,拍摄地点:辽宁 盘锦 拍摄时间:20110101
燕雀在我国分布广,种群数量较丰富。由于啄食农作物,对农业有一定害处。但繁殖季节也吃昆虫,对森林有益。燕雀迄今未有人工繁殖成功的例子。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鸟类。
鸟类文化
燕雀
故有成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意思是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这里,燕雀未必特指,可能泛指小鸟,鸿鹄指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