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鹟(学名:Muscicapa sibirica,英文名:Dark-sided Flycatcher)属雀形目鹟科鹟属。体型略小(13厘米)的烟灰色鹟。上体深灰,翼上具不明显皮黄色斑纹,下体白色,白色眼圈明显,喉白,通常具白色的半颈环;翼长至尾的2/3。用松萝和毛发作巢于距地五米左右的针叶林横向侧枝上。日出后是它们的活动高峰,常停留在突出的干树枝上,飞捕空中过往的小昆虫。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学名:乌鹟
拉丁学名:Muscicapa sibirica
英文俗名:Dark-sided Flycatcher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鹟属(Muscicapa)
繁殖区:古北界, 东洋界 : c, e Asia to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29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乌鹟
体型略小(13厘米)的烟灰色鹟。上体深灰,翼上具不明显皮黄色斑纹,下体白色,两胁深色具烟灰色杂斑,上胸具灰褐色模糊带斑;白色眼圈明显,喉白,通常具白色的半颈环;下脸颊具黑色细纹,翼长至尾的2/3。诸亚种的下体灰色程度不同。
亚成鸟:脸及背部具白色点斑。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黑色。
活泼的金属般丁当声chi-up, chi-up, chi-up;不似褐胸鹟粗哑。鸣声复杂,为重复的一连串单薄音加悦耳的颤音及哨音。
乌鹟:亚成鸟,摄于新加坡
乌鹟:亚成鸟,摄于新加坡
地理分布
乌鹟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及喜马拉雅山脉;冬季迁徙至中国南方、巴拉望岛、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越冬于华南、华东、海南岛及台湾;rothschildi繁殖于陕西南部的秦岭、甘肃东南部、青海东南部、西藏东部及四川,越冬于南方;cacabata繁殖于西藏南部。甚常见于常绿林及林地,高可至海拔4000米;在低地越冬。
生活习性
乌鹟
乌鹟的习性:栖于山区或山麓森林的林下植被层及林间。紧立于裸露低枝,冲出捕捉过往昆虫。
保护现状
乌鹟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