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小鸨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小鸨的图片

小鸨(学名:Tetrax tetrax,英文名:Little Bustard)是鸨科小鸨属的鸟类。

小鸨(学名:Otis tetrax)在全球范围内不仅分布区域明显缩小,种群数量也急剧下降。作为繁殖鸟,它目前已从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希腊,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绝迹了。

中文学名:小鸨

拉丁学名:Tetrax tetrax

英文俗名:Little Bustard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鸨形目(Otidiformes)

中文科名:鸨科(Otididae)

中文属名:小鸨属(Tetrax)

繁殖区:古北界 : w, c

非繁殖区:n 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94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小鸨
小鸨

体长为40~45厘米,体重525~910克。雄鸟繁殖期羽毛为上体沙灰黄色,并具黑色蠹虫状粗纹;腰和背灰色;尾羽白色,具4条黑色横带;头侧和喉淡蓝灰色,并镶有黑白边缘;颈下部具有一条白色的横带和“V”字形的斜带,斜带在上,横带在下,是它与其他鸨类区别的主要特征之一。飞羽主要为白色,外侧飞羽的尖端和羽缘为黑色,飞翔时极为明显。雌鸟与雄鸟夏羽灰色相似,但具黑色不规律条纹明显。

雌鸟的颊部没有灰色,颈部也不是黑色,而与背部和整个上体同为黄褐色,并具有黑色斑纹。雄鸟冬羽雌鸟相似,但蠹虫状条纹明显,下胸部黑色月牙斑明显。幼鸟胸部有较明显的黑色条纹。

虹膜为亮黄色,嘴灰黑色,灰绿色或蓝灰色,脚和趾为黄色、绿黄色或黄褐色。

地理分布

分布状况:小鸨在全球范围内不仅分布区域明显缩小,种群数量也急剧下降。作为繁殖鸟,它目前已从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希腊,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绝迹了。在目前还有分布的一些国家如摩洛哥、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土耳其、伊朗和俄罗斯等,种群数量也日趋下降。我国新疆的种群数量亦很稀少。

分布范围:仅分布于新疆并在此繁殖,见于天山博格达峰北麓琵琶柴荒漠,准噶尔盆地南缘莫索弯梭梭荒漠及六运湖边梭梭荒漠,尔泰西南部福海荒漠。在新疆西部喀什、桑珠、叶城、塔什库干等地有繁殖及迁徙记录。四川南充(迷鸟)。国外见于印度、欧洲。

生活习性

栖息于荒漠、平原草地、牧场、开阔的麦田、谷地以及半荒漠地区,有时也出现在有稀疏树木、灌丛的平草地和荒漠地区,主要为梭梭荒漠,并常见于弃耕地和农田边缘。冬季常集群,每群10只左右。性警惕善走,飞行时翅扇动快,不用在地面上助跑即可直接起飞,飞行时两个翅膀煽动很快,常常发出振翅的声响,飞行快而直,离地较高,并有呼呼声。

生长繁殖

4~6月繁殖,在低草地面,通常利用地上天然凹坑,或由亲鸟自己刨一个坑,里面在铺垫一些枯草,由雌鸟做巢??圆形,颜色为橄榄绿色,被有细小的暗褐色斑点。雌鸟孵卵。雏鸟为早成性。主要以昆虫和各种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各种植物的嫩叶、幼芽、种子、草籽和果实等。

保护现状

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小鸨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