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领噪鹛(学名:Garrulax monileger,英文名:Lesser Necklaced Laughingthrush)属雀形目噪鹛科噪鹛属 。中型鸟类,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方、缅甸及印度支那至马来半岛。栖息于海拔13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阔叶林、竹林和灌丛中。和黑领噪鹛是亲缘种,注意区别。
中文学名:小黑领噪鹛
拉丁学名:Garrulax monileger
英文俗名:Lesser Necklaced Laughingthrush
命名作者:Hodgson, 183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噪鹛科(Leiothrichidae)
中文属名:噪鹛属(Garrulax)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se China and se Thailand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16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小黑领噪鹛
中等体形(28厘米)的棕褐色噪鹛。雌雄羽色相似。下体白,具粗显的黑色项纹,眼后有粗黑线。似黑领噪鹛,且常与其在一起,主要的区别为眼先黑色且初级飞羽褐色。诸亚种细节上略有差别。
虹膜-黄色;嘴-深灰;脚-偏灰。
叫声:似黑领噪鹛且模仿其叫声,奇异的尖叫声。
小黑领噪鹛是中型鸟类,体长27~29厘米。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黑领噪鹛:眼先棕白色,耳羽黑色而有白色纵纹
小黑领噪鹛和黑领噪鹛的区别:黑领噪鹛和本种非常相似,野外很难鉴别。但黑领噪鹛体型稍大,眼先棕白色,耳羽黑色而杂有白色纵纹,胸部黑色胸带常中断或有时仅由一些连续的斑点形成。注意观察,亦不难区别。
地理分布
小黑领噪鹛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方、缅甸及印度支那至马来半岛。
分布状况:常见于海拔350~1400米山区森林,于云南西部(monileger)、中部及南部 (schauenseei)、广西及云南东南部(tonkinensis)、中国东南(melli)及海南岛(schmacheri)。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于云南西部盈江、潞西、监沧、耿马、景东、西南部沧源、孟连、南部西双版纳、思茅、新平,湖南资兴,福建,广东九龙山、连平、大埔和海南岛等地。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印度阿萨姆、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等地。
生活习性
小黑领噪鹛
迁徙:留鸟
生境:主要栖息于海拔13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阔叶林、竹林和灌丛中,尤以栎树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和沟谷林较喜欢。
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习性:喜成群,常呈数只或10余只一起活动,有时亦见与黑领噪鹛及其他噪鹛混群活动。多在林下地上草丛和灌丛中活动和觅食,见人立刻潜入密林深处,不易看见,有时也见一只接一只地鱼贯飞行穿越林间空地,飞行迟缓、笨拙,一般不做长距离飞行。喜鸣叫,常常吵嚷不休,甚为嘈杂。
生长繁殖
小黑领噪鹛
繁殖期4~6月。营巢于低山阔叶林中,通常置巢于林下灌丛、竹丛或小树上,巢的开头为杯状。结构较粗糙、松散,主要由枯草茎、草叶、竹叶、根和苔藓等材料构成,内垫有细草茎和草根。
每窝产卵通常4枚,偶尔也有多至5枚和少至3枚的,卵多为长卵圆形,深蓝绿色,卵的大小平均为28.4毫米×21.3毫米。
保护现状
小黑领噪鹛在中国种群数量部分地区较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