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鹅(学名:Cygnus columbianus,英文名:Tundra Swan)是鸭科天鹅属的鸟类。
小天鹅是鸟纲、雁形目、鸭科鸟类。全长约110cm,全身白色,美丽优雅。虽罕见但数量比大天鹅为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以水生植物的根茎和种子等为食,也兼食少量水生昆虫、蠕虫、螺类和小鱼。注意与大天鹅辨识区别。
中文学名:小天鹅
拉丁学名:Cygnus columbianus
英文俗名:Tundra Swan
命名作者:Ord, 1815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天鹅属(Cygnus)
繁殖区:古北界, 北美洲 : n
非繁殖区:s 古北界, s, c 北美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8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全长约110cm。体重4~7kg,雌鸟略小。体羽洁白,头部稍带棕黄色。颈部和嘴均比大天鹅稍短。它与大天鹅在体形上非常相似,同样是长长的脖颈,纯白的羽毛,黑色的脚和蹼,身体也只是稍稍小一些,颈部和嘴比大天鹅略短,但很难分辩。最容易区分它们的方法是比较嘴基部的黄颜色的大小,大天鹅嘴基的黄色延伸到鼻孔以下,而小天鹅黄色仅限于嘴基的两侧,沿嘴缘不延伸到鼻孔以下。它的头顶至枕部常略沾有棕黄色,虹膜为棕色,嘴端为黑色,脚黑色。它的鸣声清脆,有似“叩,叩”的哨声,而不像大天鹅的像喇叭一样的叫声。
生活习性
生活在多芦苇的湖泊、水库和池塘中。主要以水生植物的根茎和种子等为食,也兼食少量水生昆虫、蠕虫、螺类和小鱼。似大天鹅,每年3月份成对北迁,筑巢于河堤的芦苇丛中,每窝产卵5~7枚,白色。孵卵由雌鸟担任,孵卵期29~30天,50~70日龄获得飞翔能力。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北欧及亚洲北部,在欧洲、中亚、中国及日本越冬。东北、内蒙古、新疆北部及华北一带,南方越冬,偶见于台湾。
分布状况:亚种jankowskii繁殖于西伯利亚苔原带,冬季旅经中国东北部至长江流域的湖泊越冬,虽罕见但数量比大天鹅为多。
主要分布省份: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西、四川 甘肃、宁夏、新疆、台湾、香港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升金湖、武夷山(福建)、内伶仃岛–福田、豫北黄河故道湿地、巴音布鲁克、湛江红树林、董寨鸟类、济源猕猴、洪河、兴凯湖、东洞庭湖、向海、大丰麋鹿、鄱阳湖、达里诺尔鸟类、达赉湖、白芨滩、历山、清凉峰、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衡水湖湿地和鸟类、黄河三角洲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长白山、清凉峰、天山、艾比湖、尤尔都斯盆地、尤尔都斯盆地、伊犁河、巴音布鲁克、乌伦古湖
保护现状
小天鹅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濒危因素
环境污染:局部地区如意外的石油泄漏及其它有害化工废水的排放等。天鹅繁殖、栖息多在湖区、沼泽、湿地,由于农牧业发展,有机农药积聚湖区。
栖息地破坏:持续干旱使湖泊水平下降,湿地面积下降,失去觅食和繁殖场所。低湿使食物减少从而导致产卵日期推迟,数量下降,繁殖力下降,成活数下降,使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农业的发展,造成过度种植、放牧、兴建水库、围湖造田、施放农药和化肥等,造成栖息及觅食场所减少,栖息环境受到破坏。
种内生物学特点:由于迁徙和集群越冬,寄生虫感染率较高。当发生突发性传染性疾病时,传染快,无法控制,易大批死亡。天敌主要威胁卵和幼鸟,如鸥类、狐狸、渡鸦、金雕等。
作为食物被捕猎:偷猎。
保护措施建议
- 增强科研力量,提高管理水平。
- 大力普及、宣传爱鸟知识。
- 就地保护:对现存不多的几个大的越冬地实行重点管理。
- 应保护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内的水位,严禁毒鱼毒鸭和乱捕滥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