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灰鹦鹉,英文名African Grey Parrot,拉丁名Psittacus erithacus ,是鸟纲、鹦形目、鹦鹉科动物,分布于非洲中、西部。属于大型鹦鹉,尾巴短,头部圆,喜攀爬,不善飞翔,具有较强的人语模仿能力和智能推理能力。
中文学名:非洲灰鹦鹉
拉丁学名:Psittacus erithacus
英文俗名:Grey Parrot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鹦形目(Psittaciformes)
中文科名:鹦鹉科(Psittacidae)
中文属名:非洲灰鹦鹉属(Psittacus)
繁殖区:非洲 : w, c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非洲灰鹦鹉非洲灰鹦鹉
非洲灰鹦鹉身长33~41cm,体重480~560g,平均寿命约50年。
身体为深浅不一的灰色,脸部眼睛周围有一片狭长的白色裸皮;头部和颈部的灰色羽毛带有浅灰色滚边,腹部的灰色羽毛则带有深色滚边;主要飞行羽灰黑色;尾羽鲜红色;鸟喙黑色,虹膜黄色。
幼鸟尾羽尖端带有黑色,虹膜为浅灰色,随着年纪渐长会变为黄色,尼日利亚地区的非洲灰鹦鹉体色一般较深。
地理分布
非洲灰鹦主要共有2个亚种——刚果灰鹦(Congo Grey Parrot)与提姆那灰鹦(Timneh Grey Parrot),但如要再细分,还有加纳灰鹦(Ghana Grey Parrot)与喀麦隆灰鹦(Camaroon Grey Parrot),外表几近相同。加纳灰鹦只栖息在几内亚湾的普林斯波岛与比欧克岛上,提姆那灰鹦的体型明显地小了一号,上喙部带腊黄色,尾部为深红褐色,体羽较深,喙部为粉肉色,此亚种并不常见,已面临绝种。
生活习性
非洲灰鹦鹉非洲灰鹦鹉非洲灰鹦鹉通常栖息在低海拔地区及雨林。群居性,喜爱在近河流与湖泊边的树上或棕榈树上栖息,觅食的时候通常一小群一起行动,喜食各类种子、坚果、水果、花蜜、浆果等,有时也会至农作物田园中觅食,造成农业损失,尤其是玉米田。
非洲灰鹦鹉生性善妒,害羞。但提姆那灰鹦鹉(Psittacuserithacustimneh)性格较活泼,相比其他亚种没那么害羞,模仿人语能力不相伯仲。
雌雄分辨
从外观看雄性的头形较阔大,眼头尾两边略尖成杏形,相反雌性头形较窄小,眼圈较圆。
生长繁殖
非洲灰鹦鹉的繁殖季节因地而异,东非约在1~2月及6~7月的干燥季节中,筑巢在离地10~30m高的树洞内,通常一窝产2~3颗蛋,偶尔4颗;孵化期28~30天,幼鸟刚孵出时只有14~16克重,5cm长,约75~80天后羽毛长成。
地理分布
非洲灰鹦鹉非洲灰鹦鹉分布图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及西部,西从几内亚比绍起,东到肯尼亚西部,分布国家包括塞拉利昂东部、马利南部、科特迪瓦、加纳、尼日利亚、喀麦隆、几内亚湾的普林斯波岛与比欧克岛、加蓬、刚果、萨伊北部、乌干达、肯尼亚西部与坦桑尼亚西北部。
保护现状
非洲灰鹦鹉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近危(NT)。
人工饲养
非洲灰鹦鹉非洲灰鹦鹉饲养非洲应选用坚固的金属而有足够空间以供活动的鸟笼,饲主宜多加注意和照顾,预备不同种类的玩具满足它们的好奇心并有助消磨时间,减低它们待在笼中的焦躁烦厌感,免得养成咬毛症。
饲养非洲灰鹦鹉钙质的补充尤其重要,各种蔬菜、水果、种子、坚果、谷物需均衡提供,日常生活中可以添加维生素补充剂。
推理能力
2012年8月8日澳大利亚《每日电讯报》报道,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科学家发现,非洲灰鹦鹉拥有通过摇动盒子发出声音判断其中是否隐藏食物的能力。除了类人猿外,其他任何动物都没有这种能力。人类幼童一般三到四岁以后才可以解决这种盒子问题,因此鹦鹉的推理能力堪比三岁小孩。
研究人员对维也纳一个鹦鹉救助中心的6只非洲灰鹦鹉进行测试,向这些鹦鹉展示了两个盒子,一个盒子中放有核桃,而另一个盒子是空的。研究发现鹦鹉不仅判断出摇晃时有声音的盒子里装有食物,还随即推理出,如果摇晃一个盒子没有声音,那么食物肯定在另一个盒子里。在这样的测试中,多数动物和人类幼童都无法理清盒子-声音-食物的关系,鹦鹉却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