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冠林鵙鹟的传说、发现、带有剧毒、带毒的鸟、鸩酒

冠林鵙鹟的图片

冠林鵙鹟(学名:Ornorectes cristatus,英文名:Crested Pitohui)是地位未定冠林鵙鹟属的鸟类。

冠林鵙鹟(Crested Pitohui )是一种鸣禽,属雀形目。体长约30厘米,虽然不像古书中的鸩一样大如秃鹫,但它确确实实是黑身赤目,一身黑羽。头上有羽冠,腹部和背部呈鲜明的橙色。因为它的身上散发着一股酸臭的难闻气味,当地人厌恶地把它叫做“垃圾鸟”。在它的皮肤和一身漂亮的羽毛中,有一种类似于箭毒蛙的剧毒毒素。

中文学名:冠林鵙鹟

拉丁学名:Ornorectes cristatus

英文俗名:Crested Pitohui

命名作者:Salvadori, 187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地位未定(Incertae sedis 3)

中文属名:冠林鵙鹟属(Ornorectes)

繁殖区:澳洲界 : New Guine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传说

冠林鵙鹟
冠林鵙鹟

传说中有一种神秘的鸟,出没于人口稠密、风化奢靡的江南一带,由于双宿双栖,当地人称它为“同力鸟”,雌性叫“阴谐”,雄性叫“运日”。阴谐一叫,阴雨连绵;运日长鸣,大旱不止,均预示了死亡的来临。

这种鸟黑身赤目,体大如鹫,羽毛青黑色,专门捕食蝎子、蜈蚣之类的毒蛇毒虫,日久天长本身也就有了毒。鸩鸟毒性之大,宛如硫酸的生物载体,所到之处草木枯死,石头崩裂。如果把鸩的羽毛在酒水之类的饮料中搅拌,就可以制造出杀人的毒药,不但无色无味,而且比正常的酒水更加清亮透明,而且酒香扑鼻,勾人饮欲。但是只要沾上嘴唇,毒药会自动如腹,发作极快,将人全身鲜血化尽、脑裂而死。即使有解药也来不及施用。据说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就是用鸩酒毒死汉平帝篡“汉”为“新”的。在我国丰富的语言文化中,有一个成语叫作“饮鸩止渴”。用以形容只图眼前不求长远的短见。

《左传》、《史记》、《汉书》中均有鸩的记载。屈原作品里也出现了鸩鸟, 《离骚》中有“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雄鸩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的诗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鸩鸟在山溪中饮水洗浴,河流里面也就有了毒,饮水的人畜立刻倒地而亡,只有犀牛在河里洗它的犄角之后才可以解毒。

自然界里,腔肠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中都有有毒的种类。昆虫中有黄蜂;节肢动物中有蝎子、蜈蚣、蜘蛛;鱼类中有河豚、石鱼、蓑鲉;两栖动物中有箭毒蛙、蟾蜍;爬行动物中的蛇更是家喻户晓;甚至哺乳动物中的鼩鼱也有毒牙。那么在千奇百怪的动物世界中有没有有毒的鸟呢?长久以来虽然传说世界上有有毒的鸟,但是一直没有得到科学的证实。直到1992年才证实了世界上确有有毒鸟类的存在。

发现

冠林鵙鹟
冠林鵙鹟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鸟类学家在大洋洲巴布新几内亚发现的冠林鵙鹟(Pitohuicristatus),就是一种带有剧毒的鸟。在它的皮肤和一身漂亮的羽毛中,竟有一种类似于箭毒蛙的剧毒毒素。由于这类鸟生活隐秘而且不易接近,所以科学家对它们的生活习性知之甚少。

带有剧毒

冠林鵙鹟
冠林鵙鹟

大自然中存在着严酷的生存竞争,各种动物常常不是吃掉别的动物,就是被别的动物吃掉。冠林鵙鹟的身体不但有毒,还有难闻的气味,的确是一种避免敌害保全自己的好办法。

科学家的实验表明,这种毒素的化学成分类似胆固醇和类固醇激素,能中断动物的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之间的信号。控制中枢神经痉挛、麻木,最后导致呼吸麻痹而死亡。科学家从它身上提取了10毫克毒素给一只老鼠服下,结果仅仅过了20分钟这只老鼠就一命呜呼了。目前科学家还不知道冠林鵙鹟身上的毒素是由鸟体自身合成的,还是从摄取的食物中积累起来的。

带毒的鸟

与冠林鵙鹟同属的黑头林鵙鹟(Black-headedPitohuiPitohuidichrous)、锈色林鵙鹟(RustyPitohuiPitohuiferrugineus)、斑胸林鵙鹟(Mottle-breastedPitohuiPitohuiincertus)、易变林鵙鹟(VariablePitohuiPitohuikirhocephalus)、黑林鵙鹟(BlackPitohuiPitohuinigrescens)、帕劳林鵙鹟(PalauPitohuiPitohuitenebrosus)都是或多或少带点毒的鸟。

鸩酒

不过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古人常常忽视了大自然赋予鸩鸟这一特性的好生之德,而用它来杀生害命。

鸩酒不是可以随意配置的,需要技术精湛的医士出面,这就分化出一个阴鸷的职业,叫“鸩者”。这些制造毒药的天才在犀牛角的“保护”下,颤颤巍巍地接近毒羽,稍有不慎就会玩火自焚。

《南唐书·申渐高传》中说:南唐皇帝李昇顾虑大臣周本威望太高,难以控制,想杀掉他。有一次李昇倒了一杯鸩酒赐给周本。周本察觉了皇上的意图,分出一半酒说奉给皇上以表明君臣一心。李昇当即色变,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为帝王演戏奏乐的优人申渐高见此情景走了上来,接过周本的酒说:“请皇上把它赐给我吧”。说毕一饮而尽,将杯揣在怀中走了。李昇立即暗地遣人带着解药去给申渐高,未等药到,申渐高已经脑裂而死。

由于鸩毒的残酷性实在太过彰显,仁者一直反对使用这种奇毒。

战国时,楚国的驸马共出使巴国,途中见到一人挑着一担下了鸩毒的酒正欲谋财害命。驸马共请求买下毒酒,但所带的钱不够,最后把自己的马车也一并给了对方。东西到手,他立即把鸩酒倒入江里。这个故事被作为善良仁慈的例子广为流传。

在晋代,政府下令严禁鸩毒,不准百姓携带鸩鸟过江北上。大富豪石崇任南中郎将、荆州刺史时,曾经捕获了一只鸩鸟雏,交给后军将军王恺养护,司隶校尉傅诋立即向朝廷告发了此事,朝廷下诏宽宥了石崇(可能是这个大富豪行贿了),但命令立即把鸩鸟当众烧死。东晋升平二年(358年),大臣王饶竟然公然向朝廷进献鸩鸟,晋穆帝司马聃大怒,下令把王饶鞭打二百,并把鸩鸟当中烧死在京城的十字路口示众。宋代之后鸩毒并没有被抛弃,直到明清两代仍然有人使用。

一方面,在仁君贤臣的围攻之下鸩鸟自然是越杀越少;另一方面,心如蛇蝎的统治者则大力弘扬毒文化,最后这种奇特的鸟类淹没在了历史的滚滚长河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冠林鵙鹟的传说、发现、带有剧毒、带毒的鸟、鸩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