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fuscatus,英文名:Dusky Warbler)属柳莺科柳莺属,别名达达跳、嘎叭嘴、褐色柳莺。隐匿于沿溪流、沼泽周围及森林中潮湿灌丛的浓密低植被之下,高可上至海拔4000米。翘尾并轻弹尾及两翼。主要以昆虫为食,分布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西、广东、香港、福建和海南岛等地。
中文学名:褐柳莺
拉丁学名:Phylloscopus fuscatus
英文俗名:Dusky Warbler
命名作者:Blyth, 184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柳莺科(Phylloscopidae)
中文属名:柳莺属(Phylloscopus)
繁殖区:古北界 : ne Asia, nc China
非繁殖区: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975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灰色
分类地位
褐柳莺,摄于香港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注:北方的亚种weigoldi体型较大,有时单作一物种robustus。烟柳莺有时作为褐柳莺的同种(参见郑作新,1987)。
外形特征
褐柳莺: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11厘米)的单一褐色柳莺。外形甚显紧凑而墩圆,两翼短圆,尾圆而略凹。下体乳白,胸及两胁沾黄褐。上体灰褐,飞羽有橄榄绿色的翼缘。嘴细小,腿细长。
指名亚种眉纹沾栗褐,脸颊无皮黄,上体褐色较重。
虹膜-褐色;嘴-上嘴色深,下嘴偏黄;脚-偏褐。
叫声:鸣声为一连串响亮单调的清晰哨音,以一颤音结尾。似巨嘴柳莺但鸣声较慢。叫声为尖厉的chett…chett似击石头之声。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褐柳莺与巨嘴柳莺的区别:都是中国东部常见的褐色系柳莺,都喜水边、灌丛活动。
(1)褐柳莺的嘴纤细且色深;腿较细;巨嘴柳莺嘴型异常粗壮,上嘴成拱形。——此区别最为显著。
(2)褐柳莺体型稍小(11-12厘米);巨嘴柳莺体型稍大(12-13厘米)。通常来说,体型越大的柳莺行动越迟缓。巨嘴柳莺体型大,因此根据有经验的观鸟者观察,巨嘴柳莺显得更笨拙,更喜在地面活动,同时两翼及尾经常神经性的抽动。褐柳莺也有向上翘尾的动作,常在地上活动,但跳跃速度不是很慢。
(3)褐柳莺眉纹较窄而短(指名亚种眉纹后端棕色),眼先上部的眉纹有深褐色边且眉纹将眼和嘴隔开,总体感觉是“眉清目秀”;而巨嘴柳莺眼先部分界限不分明,显得较散乱。
(4)褐柳莺腰部无橄榄绿色渲染。
(5)叫声:褐柳莺的叫声在《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上的描述很形象,是类似于石子的摩擦声,可以将其描述为颤抖感强烈的“刺拉~”声;巨嘴柳莺与褐柳莺的音量差不多,节奏和间隔长短也类似,但音色明显不同。如果说褐柳莺的叫声是石子的摩擦声,那么巨嘴柳莺的叫声就是石子的撞击声“嗒··· 嗒···”,干脆明快,没有摩擦的那种特殊的颤音。
褐柳莺
巨嘴柳莺
褐柳莺
巨嘴柳莺
地理分布
褐柳莺: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亚洲北部、西伯利亚、蒙古北部、中国北部及东部,冬季迁徙至中国南方、东南亚、印度支那及喜马拉雅山麓。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及中北部;越冬在中国南方、海南岛及台湾。亚种weigoldi繁殖于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及四川西北部,越冬于云南及西藏东南部。两亚种尤其在迁徙时均为常见。
生活习性
褐柳莺,摄于印度
主要以昆虫为食。据在长白山剖析的8个鸟胃,所吃食物以鞘翅目昆虫居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林下、林缘和溪边灌丛与草丛中活动。喜欢在树枝间跳来跳去,或跳上跳下,不断发出近似‘嘎叭、嘎叭…’或‘答、答、答…’的叫声。繁殖期间常站在灌木枝头从早到晚不停地鸣唱,其声似‘欺、欺、欺、欺…’不断重复的连续叫声。有时站在枝头鸣叫,有时又振翅在空中翱翔,有时又从一个枝头飞向另一枝头,遇有干扰,则立刻落入灌丛中。
褐柳莺在我国部分为夏候鸟,部分为分冬候鸟和旅鸟。每年多在5月初开始迁来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10月初开始迁离,最晚迟至10月末还见于长白山未迁走。栖息于从山脚平原到海拔4500m 的山地森林和林线以上的高山灌丛地带,尤其喜欢稀疏而开阔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林缘以及溪流沿岸的疏林与灌丛,不喜欢茂密的大森林。非繁殖期间也见于农田、果园和宅旁附近的小块丛林内。
保护现状
褐柳莺,摄于印度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