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头鹀(学名:Emberiza bruniceps,英文名:Red-headed Bunting)是鹀科鹀属的鸟类。
褐头鹀(学名:Emberiza bruniceps)是雀形目雀科的鸟类,俗名红头雀。是体型略大的偏黄色鹀。头上无条纹。成年雄鸟清楚易识,头及胸栗色而与颈圈及腹部的艳黄色成对比。部分雄鸟有较少的红色。喙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栖于有灌丛或矮树的开阔干旱平原。食物以植物性为主,其中以各种谷物最多,也有草子和野生植物种子,而幼雏多食昆虫和昆虫幼虫。主要分布于俄罗斯,伊朗,阿富汗,印度和中国等地。。
中文学名:褐头鹀
拉丁学名:Emberiza bruniceps
英文俗名:Red-headed Bunting
命名作者:Brandt, JF, 184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鹀科(Emberizidae)
中文属名:鹀属(Emberiza)
繁殖区:古北界 : sc
非繁殖区:Ind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320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分类地位
褐头鹀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雀科 Fringillidae
属: 鹀属 Emberiza
种: 褐头鹀 E. bruniceps
异名: Emberiza icterica Eversmann, 1841 ,
命名人及年代:Brandt, 1841
外形特征
外形描述
褐头鹀
体型略大(16厘米)的偏黄色鹀。头上无条纹。成年雄鸟清楚易识,头及胸栗色而与颈圈及腹部的艳黄色成对比。部分雄鸟有较少的红色。非繁殖期雄鸟相似但较暗。雌鸟上体浅沙皮黄色,下体浅黄,头顶及上背具偏黑色纵纹。与黑头鹀雌鸟的区别为腰及臀黄,翼羽羽缘皮黄而非白色。幼鸟灰色较重,纵纹浓密且延伸至胸。虹膜-深褐;嘴-近灰,嘴端深色;脚-粉褐。
叫声描述
于突出的栖处或于飞行时作叫,鸣声为沙哑的单调twip声似黑头鹀叫,但较细和沙哑。
生活习性
栖于有灌丛或矮树的开阔干旱平原。
注:于伊朗北部与黑头鹀有混交。
地理分布
褐头鹀分布图
中亚,越冬至印度。
地理分布
地方性常见,繁殖于阿尔泰山、天山及新疆极西部。漂鸟至北京及香港。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