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鸦雀(学名:Paradoxornis heudei,英文名:Reed Parrotbill)是莺科鸦雀属的鸟类。
震旦鸦雀(学名:Paradoxornis heudei),珍稀鸟种,有“鸟中熊猫”之称,是中国特有鸟类,“震旦”在梵语中为“中国”的意思。为鹟科鸦雀属的鸟类,有震旦鸦雀指名亚种和震旦鸦雀黑龙江亚种。体长约18厘米,分布于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长江下游、黑龙江等地,常见于江边的芦苇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江苏南京。
中文学名:震旦鸦雀
拉丁学名:Paradoxornis heudei
英文俗名:Reed Parrotbill
命名作者:David, 187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莺科(Sylviidae)
中文属名:鸦雀属(Paradoxornis)
繁殖区:古北界 : e, ne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56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鸟种简介
震旦鸦雀
震旦鸦雀,一种体型长约18cm的中型鸦雀。体积娇小,活动区域在芦苇丛中。
震旦鸦雀生来好动,飞时迅速,黄色的嘴很像鹦鹉。夏秋时吃昆虫,春冬时吃苇秆里的虫子。
震旦鸦雀的第一个标本采集发现是在中国南京,所以定名为震旦鸦雀。“震旦”梵语为“中国”的意思。 历史上分布于中国东部及东北至西伯利亚东南部,已被列入国际鸟类红皮书,为全球性近危鸟类。截至2012年其分布仅限于黑龙江下游及辽宁芦苇地和长江流域、江苏沿海的芦苇地。
亚种分化
震旦鸦雀
震旦鸦雀指名亚种(学名:Paradoxornis heudei heudei),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长江下游自江西至江苏和浙江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江苏南京。
震旦鸦雀黑龙江亚种(学名:Paradoxornis heudei polivanovi)。分布于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东北兴凯湖。
外形特征
震旦鸦雀
中等体型,体长约18厘米。黄色的嘴带很大的嘴钩,黑色眉纹显著,额、头顶及颈背灰色,黑色眉纹上缘黄褐而下缘白色。上背黄褐,通常具黑色纵纹;下背黄褐。有狭窄的白色眼圈。中央尾羽沙褐,其余黑而羽端白。颏、喉及腹中心近白,两胁黄褐。翼上肩部浓黄褐色,飞羽较淡,三级飞羽近黑。脚为粉黄色。
震旦鸦雀叫声急促而连贯,有时会展翅鸣叫,可是力度并不大,但扇翅膀的频率比较高。
生活习性
震旦鸦雀
震旦鸦雀性活泼,结小群栖于芦苇地。
作为留鸟,震旦鸦雀在其分布区内严重依赖芦苇生境生存,没有芦苇,它就会失去生存空间。震旦鸦雀的主要食物是芦苇茎内、茎表、叶表上面移动能力较差的小虫以及介壳虫等,食源单一,很少离开芦苇丛觅食生活。
在人类靠近的情况下,震旦鸦雀个体或者集群会采取逃逸、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或这些行为的组合做出反应,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常常伴随出现,人类接近时,出现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的个体和集群的比例呈现明显的月变化。在繁殖季节(4—9月),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出现的平均比例远低于非繁殖季节(10月—次年3月),出现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的集群比例随着集群大小的增加而增加。
震旦鸦雀的集群大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繁殖季节以单只和较小集群为主,而非繁殖季节以较大集群为主。
生长繁殖
震旦鸦雀
震旦鸦雀是鸟类中的“模范夫妻”。在长江口地区,它们每年4月开始筑巢,雌雄共同筑巢。它们会用坚硬的嘴巴撕裂芦苇叶,以叶片中纤维为建材,将纤维丝缠绕在2~5根芦苇上,然后一圈一圈地绕成巢样。
震旦鸦雀每窝产2~5枚卵,当中能孵出雏鸟2~4只。哺育初生儿的时间大概在9~11天,由雌雄共同承担。雏鸟刚离巢时不能飞行,必须借助密集的芦苇秆攀爬、跳跃。小雏鸟还不会主动觅食,离巢后必须由爸妈带着喂养十多天,之后,它们才会由爸妈递食变成爸妈搜寻食物、雏鸟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