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白鹭(学名:Egretta intermedia,英文名:Intermediate Egret)为鹭科白鹭属的鸟类。中白鹭的嘴是黄色的,末端为黑色或褐色,脚为黑色,注意与大白鹭、小白鹭区别。喜稻田、湖畔、沼泽地、红树林及沿海泥滩。栖息于开阔河谷、盆地的坝区地带。在田坝、河流浅滩、沼泽湿地中觅食小鱼、虾、蛙类及昆虫。与其他水鸟混群营巢。
中文学名:中白鹭
拉丁学名:Egretta intermedia
英文俗名:Intermediate Egret
命名作者:Wagler, 1829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白鹭属(Egretta)
繁殖区:东洋界, 非洲, 澳洲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4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中白鹭
体大(69厘米)的白色鹭。体型大小在白鹭与大白鹭之间,嘴相对短,颈呈”S”形。与大白鹭不同,中白鹭嘴裂不过眼。
于繁殖羽时其背及胸部有松软的长丝状羽,嘴及腿短期呈粉红色,脸部裸露皮肤灰色。繁殖期中白鹭的嘴也可能为全黑色。
虹膜-黄色;嘴-黄色,端褐;腿及脚-黑色。
叫声:甚安静,受惊起飞时发出粗喘声kroa-kr。
中白鹭指名亚种:繁殖羽,嘴全黑,摄于印度。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中白鹭与小白鹭(也叫白鹭)的区别:
(1)中白鹭体型更大,嘴黄色(可能端黑),而小白鹭嘴全黑;
(2)中白鹭脚全黑,而小白鹭脚虽然也是黑色,但爪黄色。
中白鹭和大白鹭的区别:
(1)中白鹭体型稍小,大白鹭体型更大;
(2)大白鹭嘴裂过眼,中白鹭嘴裂不过眼。此特征辨识最可靠。
(3)两者嘴的颜色都随季节变化,大白鹭繁殖期嘴全黑(指名亚种黄嘴染黑),非繁殖期嘴全黄;中白鹭繁殖期上嘴及嘴尖黑,非繁殖期黄嘴端黑。
中白鹭:眼周裸露皮肤
大白鹭:眼周裸露皮肤
中白鹭:嘴裂不过眼
大白鹭:过渡羽,眼周裸露皮肤、嘴颜色
中白鹭:嘴裂
大白鹭 vs 中白鹭:脖子
大白鹭 vs 中白鹭:嘴端颜色
左为小白鹭,右为中白鹭:嘴的颜色不同
左为中白鹭,右为大白鹭
地理分布
中白鹭: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非洲、印度、东亚至大洋洲。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中国南方的低洼潮湿地区。指名亚种为留鸟,见于长江流域、东南部及台湾和海南岛。见于云南南部的鸟被作为尚有争议的亚种palleuca。漂鸟见于黄河流域。
亚种分化
中白鹭
(1)Egretta intermedia brachyrhyncha 分布于苏丹到南非南部的开普省。
(2)Egretta intermedia intermedia 分布于印度南部到日本、大巽他群岛。
(3)Egretta intermedia plumifera 分布于摩鹿加群岛南部、新几内亚、澳大利亚。
生活习性
中白鹭
中白鹭栖息及活动于河流、湖泊、河口、海边和水塘岸边浅水处及河滩上,也常在沼泽和水稻田中活动。常单独或成对和成小群活动,有时也与其他鹭类混群。警惕性强。飞行时颈缩成s形,两脚直伸向后,超出于尾外,两翅鼓动缓慢,飞行从容不迫,且呈直线飞行。
中白鹭主要以鱼、虾、蛙、蝗虫、蝼蛄等水生和陆生昆虫及昆虫幼虫以及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常沿水边浅水处轻轻涉水觅食,也常静立于浅水中或水边等待猎物到来,然后突然以快速而准确的动作捕食。吃饱后常在岸边或田埂上缩着颈,单脚伫立的休息。
生长繁殖
中白鹭
繁殖期随地区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在中国通常繁殖在4一6月;繁殖期多为群居,在树上、灌丛上或地面上用枝条筑造浅巢。巢浅圆盘形,以小树枝交搭而成,巢内充填软质干枯杂草,据12窝测定巢径为33.75cm×18.25cm,筑于灌丛中的巢离地面35.45(20~50)cm。
每窝产卵2~4枚,多数4枚。卵青绿色,大小为47.55mm×32.25mm,卵重27.43(25.7~29.4)g;孵卵期26(26~29)天,孵化率59.1%~77.3%。雌雄共同孵卵。雏为晚成性。
保护现状
中白鹭
在中国南部和台湾数量较普遍。据国际水禽研究局1990年和1992年组织的隆冬水鸟调查,1990年中国仅见到704只,其中台湾352只,香港16只;1992年717只,其中台湾257只,香港1只,较1990年有所增加。整个亚洲的情况据1992年调查,南亚11840只,东亚717只,东南亚11136只,总计23693只。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