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中贼鸥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历史发现

中贼鸥的图片

中贼鸥(学名:Stercorarius pomarinus,英文名:Pomarine Skua)是贼鸥科中贼鸥属的鸟类。

中贼鸥(Pomarine Jaeger),鹳形目、鸥科、贼鸥属。是繁殖于北极的大型冬候鸟。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学名:中贼鸥

拉丁学名:Stercorarius pomarinus

英文俗名:Pomarine Skua

命名作者:Temminck, 1815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贼鸥科(Stercorariidae)

中文属名:中贼鸥属(Stercorarius)

繁殖区:北美洲, 古北界 : n

非繁殖区:temperate & tropical ocean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09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中贼鸥
中贼鸥中贼鸥的羽毛有淡色型和暗色型。淡色型额、头顶、枕、短的羽冠和脸前部黑色。耳覆羽、颊、后颈和颈侧淡黄色;背、腰和翅上覆羽暗褐色。有时腰和尾上覆羽具白色横斑。初级和次级飞羽黑褐色。内侧及外侧基部羽缘白色,在翅上形成白色翅斑。2至7枚飞羽羽轴淡黄白色,先端褐色。三级飞羽、翅上覆羽和小翼羽褐色,尾黑色。尾羽12枚。中央一对尾羽较长,明显突出于外侧尾羽,尖端扩大,且向上突出。颏、喉和胸白色。胸的两侧有暗色纵纹,喉的下部有一暗色颈圈。下腹和尾下覆羽暗褐色,有时具白色横斑。翅下黑褐色,有时腋羽具白斑。

暗色型上体黑色,下体暗褐色或黑揭色,有时具窄的淡色羽缘。

幼鸟通体呈暗褐色和皮黄色斑杂状。下体和尾上覆羽具黑褐色和皮黄色横斑。

虹膜暗褐色,嘴淡青铅色。先端黑色。跗跖黑色,侧扁,前面被盾状鳞,后面被网状鳞,前趾间有蹼相联。爪弯曲而锐利,特别是中爪。

大小量度为:体重雄性700—770克;雌性730克;体长雄性175—550毫米,雌性515~515毫米;嘴峰37—44毫米,翅334—882毫米,尾160—243毫米,跗跖48—59毫米。

地理分布

中贼鸥繁殖于北极地区,越冬在印度洋、太平洋,南到新西兰沿海,也越冬于南大西洋,里海和红海。在中国偶见于哈尔滨、山西解县、江苏东海、香港和广东沿海。

生活习性

中贼鸥
中贼鸥中贼鸥繁殖期主要牺息于靠近海岸的苔原河流与湖泊地带,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海洋和近海岸洋面上。迁徙期间有时亦出现于大的内陆河流与湖泊。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善飞行,喜游泳,在陆上行走亦很灵活。飞行时常呈直线飞行,两翅频繁地轻微煽动。飞行显得较慢。但当它去抢夺其他鸟类的食物时,飞行却极快而敏捷,飞行技巧极为高超。能不断的转弯和上下翻飞。

中贼鸥主要通过夺取其它海鸟的食物为食。它也自己在水面和在陆地上捕食鱼,鸟卵、雏鸟和鼠类为食。此外它也吃动物尸体,常伴随轮船在海上和沿海岸飞行,吞吃从船上扔下的废弃物和动物尸体。

生长繁殖

中贼鸥
中贼鸥

中贼鸥的繁殖期为6-7月。繁殖于北极苔原地带。营巢于河流和湖泊附近苔原地上。常成对营巢繁殖。巢系苔原地上的浅坑,内垫以干的苔藓、地衣、枯草。有时垫有柳叶。每窝产卵2枚。卵的形状为卵圆形或尖卵圆形,颜色为橄榄褐色或赭褐色,具有稀疏的黑褐色斑点或条纹。卵的大小为50-72×40-47毫米。雌雄轮流孵卵。

历史发现

2006年10月9日,在内蒙古包头市南海子自然保护区南海子湖南面距岸约100m湖面一艘底朝上的船上发现1只中贼鸥,随后于10月11日、23日又先后在同一地点同一船上发现并对其进行了观察和拍摄。该鸟体型较大,长约500 mm,嘴强直具钩状,淡青铅色,尖端黑色,跗踱、趾、蹼、爪均黑色,头顶黑色,颊及颈侧略呈黄白色,上体黑褐色,翅长而尖,初级飞羽黑色,黑褐色的中央尾羽特延长,末端膨大,胸及胁部羽色略浅于上体,具棕色横纹,腹部过渡为白色。应为淡色型。性别不明。单只栖息于湖面船上,时而行走,时而停卧。周围湖面开阔,有成片芦苇群落散布湖中,当时湖中有红嘴鸥、渔鸥等活动。发现该鸟的生境为开阔湖面,湖周边由芦苇、香蒲、柽柳沼泽地构成。

中贼鸥在中国的数量稀少,主要栖息于沿海陆地,稀见于淡水湖泊中,在内蒙古属于罕见旅鸟。在以往的文献中,内蒙古未见其分布的报道,故为内蒙古的鸟类新纪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中贼鸥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历史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