塚雉(学名:Macrocephalon maleo,英文名:Maleo)是冢雉科苏拉塚雉属的鸟类。
塚雉(学名:Macrocephalon maleo),又名冢雉、苏拉冢雉、苏拉威西冢雉、西里伯斯大头鸡或营冢鸟,是印度尼西亚特有的鸡。
中文学名:塚雉
拉丁学名:Macrocephalon maleo
英文俗名:Maleo
命名作者:Müller, S, 1846
中文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中文科名:冢雉科(Megapodiidae)
中文属名:苏拉塚雉属(Macrocephalon)
繁殖区:澳洲界 : Sulawesi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一级保护物种
(极其濒危,禁止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濒危物种
Endangered(EN)
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外形特征
苏拉冢雉
苏拉冢雉是一种大型的地栖鸟类,体长50-71厘米。身体呈黑色,面部呈淡黄色,瞳孔是红褐色的,喙是橙红色,下身呈玫瑰色。鸡冠黑色及呈盔状。脚呈灰蓝色,有四趾,趾上有长而利的爪,趾间有蹼。雄鸡与雌鸡差不多完全一样,只是雌鸡较为细小及暗色。它的长相十分奇特,头上有黑色的冠,脸部裸出,呈明黄色,头部、颈部、背部和尾羽的上面均为黑色,腹部和尾羽的下面为灰白色并带有云雾状的斑纹。它的嘴为黄绿色,短厚而弯曲。一双巨大的腿脚强健而有力,有一部分裸出,也呈黄绿色,与家鸡相似,但后爪特长,非常适合挖洞和推土填穴的工作,所以又有“巨脚鸟”之称。
生活习性
冢雉类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等地及其附近的热带岛屿上,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灌丛、矮桉树林、石楠及散布疏树的珊瑚岛等环境中。并在辽阔的沙地、火山土壤或海滩筑巢。
没有亚种分化。性情孤僻,常单独活动,即使在繁殖季节也很少成对活动。飞翔能力较弱,但非常善于奔走。喜欢发出嘈杂的高频率鸣叫声。它的食物主要是植物的花、种子、果实等。
生长繁殖
苏拉冢雉
苏拉冢雉的蛋很大,约有家鸡大小的五倍。雌鸡生蛋后会将蛋埋在沙穴中,让地热或阳光来孵化。雏鸡孵化后会钻出沙地,并躲在森林中。幼鸡能够飞行,完全独立于父母。它们会自行觅食及保护自己,免受蜥蜴、网纹蟒、野猪或野猫等掠食者的袭击。
苏拉冢雉是一夫一妻制的,经常留在伴侣的附近。在繁殖季节里,苏拉冢雉只产卵,不孵卵,这种繁殖行为十分特殊,与我们所见的绝大多数鸟类大不相同。雌鸟仅在受到阳光曝晒的海滨沙土挖一个洞,然后将卵产在洞中,再用沙土把洞封上,形成一座像墓穴一样的大土冢。卵就依靠土冢内保持的温度进行孵化。雌鸟产卵之后就完事大吉,再也不用回到土冢,也不对土冢中的温度进行调控。因此,土冢中能够保持一个适宜的孵化温度显然是依赖于雌鸟对这个洞的位置进行精心选择的结果。正是由于这种奇特的孵卵方式,才使这种鸟类被称为“冢雉”或“营冢鸟”。也有人称它为自然界中的“孵卵器”创始者。
保护现状
自1972年起,苏拉冢雉已受到印尼政府的保护。由于失去栖息地,有限的分布地、雏鸡的高死亡率及过度猎杀,苏拉冢雉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且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