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棕胸竹鸡的分类地位、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食性、生长繁殖、体型、其他相关资料

棕胸竹鸡的图片

棕胸竹鸡(学名:Bambusicola fytchii,英文名:Mountain Bamboo Partridge)是雉科竹鸡属的鸟类。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学名:棕胸竹鸡

拉丁学名:Bambusicola fytchii

英文俗名:Mountain Bamboo Partridge

命名作者:Anderson, 1871

中文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中文科名:雉科(Phasianidae)

中文属名:竹鸡属(Bambusicola)

繁殖区:东洋界 : ne India to Burma and sc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6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分类地位

棕胸竹鸡
棕胸竹鸡

鸟类 > 鸡形目 > 雉科 > 竹鸡属

GALLIFORMES > Phasianidae > Bambusicola fytchii

外形特征

棕胸竹鸡
棕胸竹鸡

中等体型(34厘米)的灰褐色鹑类。尾长,外侧尾羽棕色,脸、喉皮黄白色,一道从眼后延至颈部的黑线与白色眉纹形成对照是为本种特征。上胸栗色,上具白色和灰色的点斑或细纹;下胸及肛周皮黄白色,上具心形黑色大点斑。雄雌同色。

虹膜-红褐;嘴-近黑;脚-灰色。

叫声:雄鸟啼叫声似che-chirree-che-chirree, chiree。雌鸟也有不和谐的刺耳叫声。被赶时尖声大叫。

雄鸟自额至枕棕褐色,具细小而不甚明显的黑色羽干纹,眼先淡棕黄色,眼后有一粗的黑色纹,向后延伸至颈;紧接其上又有白色沾棕的眉纹,亦向后延伸至颈。后颈栗棕色,具灰棕色羽缘;上背、肩、次级覆羽和三级飞羽褐灰色,缀有暗褐色虫蠹状斑和棕黑色近端中央斑,两边有栗棕色条纹;三级飞羽具窄的白色端斑,下背、腰和尾上覆羽棕褐色,密布有细小的暗褐色虫蠹状横斑。尾上覆羽末端具白色斑点,较长的尾上覆羽末端中央还具黑色斑点。尾羽、初级覆羽、初级和次级飞羽大都红棕色,中央尾羽红棕色较淡,并缀有棕白色和棕黑色虫蠹状横斑。颏、喉和头、颈的两侧淡棕黄色,略较眼先为深;前胸深栗棕色,羽缘缀有灰色;后胸、腹至尾下覆羽淡乳黄色,除肛周外各羽均具黑斑;腹侧和两胁白色,具黑色横斑,到近端处扩大为三角形斑,几相连成一片黑色。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眼后纹不为黑色而为棕色,下体黑斑较小而少。 虹膜棕色或红褐色,嘴角褐色,跗蹠与趾暗绿褐色或绿灰色。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于四川西南部、贵州西南部、云南西部和南部。

棕胸竹鸡
棕胸竹鸡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缅甸和印度阿萨姆邦。

生活习性

以小群栖居。雄鸟春季异常喧哗,常飞上桤木栖木鸣叫。多近溪水。受惊时飞行数米远即遁入高草丛中。

栖息在海拔3000m以下的山坡森林、灌丛、草丛和竹林中,特别喜欢在陡峭山沟溪流旁的灌丛和草丛地带活动。有时也到麦田觅食,晚上栖息于树上或竹林上。

食 性

杂食性。主要以植物幼芽、浆果、种子、以及大豆、小麦等各种农作物为食,也吃各种昆虫、蠕虫、蜗牛等动物性食物。

生长繁殖

繁殖期4-7月。通常营巢于海拔500-2500m的中低山和丘陵地带。巢多置于草地或竹林中地上,偶尔在森林和灌丛中地上营巢。巢甚简陋,多系地上隐蔽较好的凹坑,或由亲鸟自己刨掘成凹坑,再垫以枯草和树叶即成。每窝产卵3-7枚,通常4-5枚,卵壳厚而且硬,卵的大小为36-41mm×27-31mm,平均39mm×29mm。

体 型

体重♂278-360g,♀256-330g;体长♂318-356mm,♀303-340mm;嘴峰♂19.5-21.2mm,♀18-21mm;翅♂140-149mm,♀129-143mm;尾♂105-130mm,♀90-115mm;跗蹠♀43-46mm,♀41-45mm。

其他相关资料

是否药用动物:否

是否经济动物:是

Iucn2003:LC.IUCN 2003:Not listed.

迁 徙: 留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棕胸竹鸡的分类地位、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食性、生长繁殖、体型、其他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