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棕朱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棕朱雀的图片

棕朱雀(学名:Carpodacus edwardsii,英文名:Dark-rumped Rosefinch)是燕雀科朱雀属的鸟类。

棕朱雀(学名:Carpodacus edwardsii)属雀形目雀科朱雀属,是我国特有鸟类,罕见。目前除四川局部地区还较常见外,其他地区已很稀少。

中文学名:棕朱雀

拉丁学名:Carpodacus edwardsii

英文俗名:Dark-rumped Rosefinch

命名作者:Verreaux, J, 187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朱雀属(Carpodac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7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红色

次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棕朱雀
棕朱雀
棕朱雀
棕朱雀

中等体型(16厘米)的深色朱雀。眉纹显著。

雄鸟:深紫褐色,眉纹、喉、颏及三级飞羽的远缘浅粉色。腰色深,额或下体无粉色,切翼上无白色而有别于其他的深色朱雀。

雌鸟:上体深褐,下体皮黄,眉纹浅皮黄,具浓密的深色纵纹,翼上无白色,尾略凹。喜马拉雅山脉的亚种rubicunda雄鸟上体染绯红色,雌鸟色甚深。

虹膜-褐色;嘴-角质色;脚-褐色。

叫声:通常无声;金属音twink及似喘息的che-wee叫声。

地理分布

棕朱雀
棕朱雀

分布状况:罕见或仅为地区性常见,于海拔3000~4250米的较高林层及高山灌丛。亚种rubicunda见于喜马拉雅山脉。指名亚种见于甘肃南部及四川西部山区。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于四川中部峨眉山、宝兴、天全、南部峨边、美姑、甘洛、西部康定、二郎山、北部平武,甘肃南部舟曲,云南西北部丽江、怒江与澜沧江山脉、西部泸水、盈江、碧江、腾冲和西藏南部亚东、嘎宗、察隅、桑曲、久东、排龙和东部昌都地区南部等地。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从尼泊尔往东到锡金和印度阿萨姆等地。

生活习性

棕朱雀
棕朱雀

生境:栖息于高山灌丛、草地、裸岩和山上部针叶林、竹丛和杜鹃灌丛中。海拔高度在西藏和云南西北部较高,夏季在海拔3000m以上,最高有时可到海拔5100m的高山草甸、灌丛和裸岩,冬季可下到海拔2500m左右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与阔叶林中;在四川的指名亚种栖息高度稍低,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3800m的阔叶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高山灌丛。

食性:主要以草子和植物种子为食,也吃果实和少量昆虫。所吃的几全为植物性食物,主要有禾本科、沙草科等杂草种子、麻子、野葡萄、草莓以及十字花科种子和菜子。

习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也结成小群,尤其是秋冬季节喜集群。主要在地上活动和觅食,休息时多站在树上或灌木上。性胆怯而机警,在地上觅食时,遇有惊扰,立刻飞到树上或藏匿于竹丛和灌丛中,活动时亦较安静,较少鸣叫。

生长繁殖

棕朱雀
棕朱雀

繁殖:繁殖期6-8月。营巢在海拔3500-4500m的高山疏林灌丛地带,置于离地不高的低矮灌木和野生玫瑰丛中。巢呈杯状,用枯草茎、草叶和细根等材料构成,内垫兽毛。每窝产卵多为4枚,卵蓝色、被有黑色或深紫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3.0mm×16.8mm。

保护现状

棕朱雀
棕朱雀

棕朱雀是中国特有鸟类,目前除四川局部地区还较常见外,其他地区已很稀少,不常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棕朱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