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白腰燕鸥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长繁殖、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白腰燕鸥的图片

白腰燕鸥(学名:Onychoprion aleuticus,英文名:Aleutian Tern)是鸥科褐背燕鸥属的鸟类。

白腰燕鸥罕见但可能为定期过境候鸟。1992年秋季在香港记录多达200只,此后每年均出现。

中文学名:白腰燕鸥

拉丁学名:Onychoprion aleuticus

英文俗名:Aleutian Tern

命名作者:Baird, SF, 1869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鸥科(Laridae)

中文属名:褐背燕鸥属(Onychoprion)

繁殖区:古北界, 北美洲 : n Pacific coasts

非繁殖区:South China Sea, Philippine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4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白腰燕鸥
白腰燕鸥

白腰燕鸥夏羽:前额和脸及头侧白色,头顶和后枕黑色。从嘴角开始有一条黑色贯眼纹经眼与头顶黑色相连。肩、背、翅上覆羽烟灰色。外侧初级飞羽暗石板灰色,并缀有银灰色,羽轴白色,内侧沿羽轴有黑色纵纹;羽缘白色。次级飞羽同背,但尖端和内侧大部为白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白色。尾呈深叉状。颊、喉白色,翅下覆羽也为白色,胸、腹和两胁灰色,新鲜羽毛缀有粉红色。

冬羽和夏羽相似,但头顶有白色纵纹,下体全为白色。

幼鸟上体暗褐色,羽缘褐色,特别在肩部极为显著。次级飞羽尖端白色,形成白色翅带;腰灰色,尾具黑色亚端斑和褐色尖端。下体白色。

嘴、脚和爪黑色。趾较长,特别是中趾,连爪约28毫米左右。

大小量度为:体长346—384毫米;嘴峰32—37毫米;翅259—277毫米;尾140—198毫米;跗跖16一18毫米。

地理分布

白腰燕鸥国外分布于白令海、鄂霍次克海、堪察加半岛、萨哈林岛、科迪亚克岛、阿拉斯加和日本。中国见于香港南部。

生长繁殖

白腰燕鸥
白腰燕鸥白腰燕鸥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沿海岛屿和海岸地区及邻近的内陆河流、湖泊及河口等水体岸边和水体中。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沿海海面上。常成群活动。通常不迁徙,或进行季节性的游荡。主要以小鱼为食。也吃虾和甲壳类动物。觅食主要在海上或近海陆地湖泊与河流中。常成群狩猎觅食。

叫声:刺耳的吱吱叫声eekeek似黑嘴鸥,飞行时发出似涉禽的叫声twee-ee-ee。

生长繁殖

白腰燕鸥的繁殖期为6—7月。成对或成群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海岛或离海岸不远的内陆河流与湖泊岸边。常置巢于距水不远,且生长有稀疏植物的水边沙滩或沙石地上。巢甚简陋。主要为地上的一浅坑,内垫有枯草等植物材料。每窝产卵通常2枚,有时3枚。卵的颜色为橄榄褐色或橄榄黄色,被有黑褐色或黑色斑点。卵的形状为卵圆形或长卵圆形。卵的大小为40一47×28—32毫米。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7天。

保护现状

白腰燕鸥
白腰燕鸥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白腰燕鸥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长繁殖、生长繁殖、保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