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白腰雪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白腰雪雀的图片

白腰雪雀(学名:Onychostruthus taczanowskii,英文名:White-rumped Snowfinch)是雀科白腰雪雀属的鸟类。全长约17cm。上体淡褐色,前额及眉纹白色,有一道黑色过眼纹。栖于3000~4500m多裸岩的高原、高寒荒漠、草原及沼泽边缘。炫耀飞行似百灵,以及在地面作”敲击”求偶炫耀。结小群栖于鼠兔群集处,栖息、营巢均使用鼠兔洞。冬季成大群。着陆时尾摇摆不停。甚惧生。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肃以及四川,为常见留鸟。

中文学名:白腰雪雀

拉丁学名:Onychostruthus taczanowskii

英文俗名:White-rumped Snowfinch

命名作者:Przewalski, 187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雀科(Passeridae)

中文属名:白腰雪雀属(Onychostruthus)

繁殖区:古北界 : Tibet, w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02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白腰雪雀:形态特征图
白腰雪雀:形态特征图
白腰雪雀:形态特征图
白腰雪雀: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大(17厘米)的灰色雪雀。上背具浓密的杂斑,前额及眉纹白色,眼先黑色。雄雌同色。成鸟较其他雪雀色淡,腰具特征性的白色大块斑。腰及尾上覆羽白色,翼覆羽及次级飞羽基部白色,形成翼上大块白斑;中央尾羽为黑褐色,其余尾羽具有白色端部;下体白色,胸部沾褐灰色。幼鸟多沙褐色,腰无白色。

虹膜-褐色;嘴-角质色或黄色,嘴端黑色;脚-黑色。

叫声:叫声为高而洪亮的duid duid声。鸣声为短促响亮的duid ai duid, duid。

地理分布

白腰雪雀:地理分布图
白腰雪雀:地理分布图

白腰雪雀是我国特产鸟类,分布于我国青海东北部祁连、青海湖、东部大通河、天峻、贵南、门源、南部玉树,西藏南部亚东、帕里、卡拉、班戈,西南部改则、革吉、普兰、东部芒康和昌都地区,四川西北部石渠、德格、西部甘孜、巴塘和北部若尔盖等地。国外仅偶见于锡金。

分布范围:青藏高原及中国西部。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海拔3800~4900米。留鸟于西藏、青海东部及甘肃西南部祁连山及阿尼玛卿山并四川的北部及西部岷山。

生活习性

白腰雪雀
白腰雪雀
白腰雪雀
白腰雪雀

迁徙:留鸟

生境:栖息于海拔3000-4500m的高山草地、草原和有稀疏植物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带,是一种耐寒的高山、高原草地荒漠鸟类。

体型:体重♂20-43g,♀20-40g;体长♂140-180mm。

食性:主要以草子、植物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特别是繁殖期间喜吃昆虫。所吃昆虫种类主要有蝗虫、象鼻虫、步行虫、甲虫等。

习性:成对或小群活动,栖息环境较为稳定,尤其是繁殖期间,冬季进行小范围的游荡或垂直迁徙,成群在雪地上,有时也到居民点附近牲畜棚中活动和觅食,善于在地上奔跑、跳跃。飞翔甚有力,但飞行高度较低,通常离地10m左右,每次飞行距离不远。善鸣叫,尤其是繁殖期间,叫声似“duid、duid”或“Jie、Jie、Jie”。

生长繁殖

白腰雪雀
白腰雪雀
白腰雪雀路过高原鼠兔的洞口 摄影曲炯
白腰雪雀路过高原鼠兔的洞口 摄影曲炯

繁殖期5-8月。繁殖期间雌雄鸟甚为活跃,雄鸟常围绕着雌鸟鸣叫,并相互追逐。也有报告说在求偶期间,雄鸟还进行像百灵鸟一样精巧的炫耀飞行和在地上作求偶跳舞表演,同时还发出一种像击鼓似的歌唱声。

营巢于岩石洞穴、废弃房屋墙洞和鼠兔废弃的洞穴中。由于经常出入于鼠兔洞中,而鼠兔又很少攻击它们,故被人们称之‘鸟鼠同穴’。实际上它们并非同时居住在一起,雪雀仅利用鼠兔的弃洞或盲洞营巢和休息。巢由枯草茎叶构成,内垫有羊毛、鼠毛等兽毛和鸟类羽毛。5月曾在青海门源鼠兔洞中发现一巢,离洞口约1.5m,外径19cm,内径8.5cm,高10cm,深6cm;巢内有卵5枚,卵白色,大小为23.2-24.6mm×17.0-17.3mm,重3.4-3.7g。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白腰雪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