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百科小编糖 ̄小鸭给大家整理了红角鸮 Otus scopo的档案资料,包括红角鸮 Otus scopo的图片、所属门、纲、目、科及描述简介、标本记录介绍等与红角鸮 Otus scopo相关的详细信息。
红角鸮 Otus scopo档案信息
物种名:红角鸮
拉丁名:Otus scopo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Aves
目:鸮形目 Strigiformes
科:鸱鸮科Strigidae
资源编码:21131113141
描述:冼耀华:1991: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小型鸮类,体形大小与纵纹角鸮相似,但尾羽和跗蹠。国内种类,羽毛大都有灰与棕栗色的两个色型;头上有耳簇羽,竖起时十分显著。 形态 (据O.s.stictonotus 标本,采自山东) 成鸟(秋羽) 两性相似,上体包括两翅及尾的表面灰褐色,满布黑揭色虫蠹状细斑,头顶至背部杂以棕白色斑点;头上耳簇羽较长,羽基棕色而羽端与头顶羽色相同;外侧肩羽的外翈有大型棕白色斑,羽端黑褐;翼上外侧覆羽外翈端部亦有棕白色斑;飞羽除最外侧的外,均为黑褐色,外翈有棕白色斑,各羽相迭时,形成横斑状,翼缘棕白色;尾羽与背部同色,有不完整的棕色横斑;面盘灰褐色,密杂以纤细黑色斑纹,面盘四周围以不明显的淡棕褐色翎领;眼先白色,羽端部黑色;颏棕白色,下体余部灰白,密杂以暗褐色纤细横斑和黑褐色更粗的羽干纹,并缀以栗棕色,在腹部白色较多;尾下覆羽白,各羽有一棕色块斑,羽端并杂以褐色细斑;覆腿羽淡棕而密杂以褐斑;腋羽和翼下覆羽棕白色。 这种鸮另有一棕栗色型;体的背部和胸部均沾棕栗色光泽,甚至全身均渲染此色;上体黑褐色的羽干纹,除头顶以后,均微而不著;肩羽的白色特别明显,后颈有时露出白羽,成半领状;下体羽干纹较狭小,这二种色型的斑杂状况,变异甚大,棕栗色的深浅浓淡亦有所不同。 虹膜黄色、嘴暗绿色,下嘴先端近黄色;趾肉灰色,爪暗角色 量衡度:(注:见图1)冼耀华:1991: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普通角鸮在Peters(1940)的名录中只承认Otus scops一个种和21个亚种。Dementive et al.,1951)根据地理分布和形态上的差异,把他所承认的20个亚种分别隶属于2个种,即Otus scops和O.sunia;前者分布于古北界西部,后者分布于古北界东部及东洋界;2个种的分布区中间,隔以一个空白区。它们在形态上亦有差异,O.scops的跗蹠披羽至趾,飞羽式为1>6.7,2>6;而O.sunia的跗蹠下部裸出,飞羽式为1<7, 2≤5,Vaurie (1960, 1965)则认为飞羽式随着不同亚种,有时甚至随着个别的鸟,而有差异,不能作为不同种的区别特征,所以他把红角鸮作为单一个种,即Otus scops;不过按地理分布,可分为2个亚种群,即scops亚种群和sunia亚种群。他还提出在sunia亚种群中的所有亚种都有灰与栗红的两个不同色型,而在scops亚种群却没有明显的栗红型,不过个别的鸟是有灰色和栗红色的不同。Burton (1973)支持分为2个种,并指出2个种的叫声亦有不同,可是他仅列出寥:几个亚种的叫声,同时不论是O.scops或是O.sunia,任一个种下隶的亚种,叫声也是各异的,不足提作两个种区别的依据。 Flint et al. (1984)依据Dementiev的提法,认为O. scops的跗蹠披羽至趾,而O. sunia的跗蹠下部裸出。但是Delacour (1941)早已提出,除O.s.malayanus和O.s.modestus等以外,所有角鸮的跗蹠都全部被羽。 在印度,Baker (1927)依据飞羽式的不同,分为O.scops和O.sunia二种:但在印度志的新版中,Ali et Ripley又把这二种合并为一。 综上所述,不论从飞羽式,色型,叫声或跗蹠被羽情况等,都不能截然把红角鸮分为二种,所以我们依郑作新(1976)的主张,把中国的角鸮都并入普通角鸮(Otus scops)这一种中。冼耀华:1991:生境与习性 生态 常栖息在靠近水源的河谷森林里,特别喜欢在阔叶树上栖息,白天潜伏林中,匿藏在枝叶茂密处,不甚活动,也不鸣叫,直到夜间才出来活动,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上,飞行迅速有力。在秦岭南坡它栖息在高大栎树上。据范忠民等(1965)在辽宁林区,它是较常见的鸮类,在平原林区有时亦可见到,用人工巢箱招引鸟类时,6—8月间,此鸮也在巢箱中营巢繁殖,但性机警,稍遇惊扰,立即弃巢他去。1963年6月及1964年6—8月,先后发现7巢,其中5窝是筑在寒鸦式巢箱中,1窝在山雀式巢箱,另一窝在椋鸟式巢箱,这两个巢箱的出入口均被扩大。高度4—4.5米。7巢中,仅一巢内有柞树,榛子等阔叶树的碎叶片和混什一些苔藓作铺垫,厚达4厘米,其余6巢均没有铺垫。卵最早见于6月4日,每窝产卵4枚的有4巢,产5卵的1巢,3卵的1巢,卵呈圆卵形,纯白色,无光泽,16卵平均大小为31.9 (30.6—33.9)×27.2(26.5—28.7)毫米,卵重5个平均为12.7(11.8—13.7)克。孵卵期在22天以上。刚孵出的雏鸟,双眼紧闭,体上长有一层白色绒毛,体重约9克,生长至25天体重达64克;4日龄雏鸟腕掌部即可见到初级飞羽的羽芽,第7天开眼;第18天尾羽即明显长出,体羽成浅褐带棕,尾下覆羽黄白色。育雏期约25天,25日龄的雏鸟已能飞翔。 La Touche曾于1895年5月在福建挂墩获2卵,大小为31×26,32×26毫米;又在安徽霍山(1918年6月26日)获4卵,大小为30.1(29.7—30.7)×25.2(24.5—25.7)毫米。营巢于树洞中。在台湾兰屿,它是当地稀有留鸟,栖息于菲律宾朴Caltis philippe-nsia等高大乔木中,也曾见于3米高的棕榈树上,拈验8胃,食物主要是大型蚱蜢(据蜂须贺正氏等,1950)。在河北昌黎采区获得2胃,食物亦全是昆虫(郑作新等,1958)。 据刘小如等(1986),兰屿角鸮大都在椰子树的树洞里造巢。每巢产卵2—3枚,由雌鸟孵,雄鸟送食。雏鸟由两亲鸟共同喂育,经32日才离巢。幼鸟离巢后还由亲鸟喂食至少18日。此鸮食物以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为主,两栖、爬行等类为次,小鸟和果实等可能只偶然取用。此鸮在兰屿岛上仅留存150—230只,值得大力保育。
红角鸮 Otus scopo标本记录信息
标本记载1
平台号:2141C0001200000302
标本号:733010014
标本馆:HNU
国家:中国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2
平台号:2141C0001200000301
标本号:733010013
标本馆:HNU
国家:中国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3
平台号:2141C0001200000303
标本号:733010015
标本馆:HNU
国家:中国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河南省
产地1:HEN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4
平台号:2141C0001200000300
标本号:733010011
标本馆:HNU
国家:中国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河南省
产地1:HEN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5
平台号:2141C0001200000299
标本号:733010012
标本馆:HNU
国家:中国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河南省
产地1:HEN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