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中国最凶险的毒蛇之一百步蛇

尖吻蝮 是一种排毒量大,攻击性强,毒性亦较强的大型蛇类。其俗名甚多,最常见的是百步蛇,又称白花蛇、百花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虌、中华蝮等。是中国最危险的毒蛇之一。

尖吻蝮

尖吻蝮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爬行纲 Reptilia
目: 有鳞目 Squamata
科: 蝰蛇科 Viperidae
属: 尖吻蝮属 Deinagkistrodon
种: 尖吻蝮 D. acutus成年的尖吻蝮长度90-120厘米,目前最长纪录是154.5厘米。尖吻蝮的身体多以灰色或棕色为主要基调,再配合较浅色的呈三角形棕灰色纹案,深浅各异的三角纹错落相继,组成节理分明的躯体。

它们的头部尖端呈突出状,被形容为短小的鳞角,这枚鳞角根据各蛇体质之异而长度不一。尖吻蝮的头部长有颊窝,即红外线感受器。

尖吻蝮具备大而长,且形状倒钩的管状毒牙。尖吻蝮多出没于山坡地带,喜欢栖息于多岩石的地貌之中,能存活于海拔100米至1,400米之间。

它们多于晚间或清晨活动,其它时候则会蜷伏于岩石缝或树叶堆里,以其状似乱石的体纹掩藏自己的行踪。受到攻击或骚扰时,能对敌人施以准确的咬击。尖吻蝮主要以小型的哺乳类动物、鸟类及蛙类为食。尖吻蝮是中国最危险的毒蛇之一,主要是因为毫无先兆的攻击性,其它毒蛇如眼镜蛇和眼镜王蛇,银环蛇和蝮蛇、圆斑蝰在发起攻击前都会做出醒目的动作来警示。然而尖吻蝮不一样,攻击前没有任何警示信号。而且巨大的排毒量,即使被咬伤的人幸免不死,强烈的血循毒素能溶解肌肉和血管,造成组织细胞大面积坏死,结果常是残废或截肢。

尖吻蝮其中一个为人熟知的名字是“百步蛇”,意指人类只要曾被尖吻蝮所咬,脚下踏出一百步内血循毒素造成的伤口剧痛而让人难以站立移动从而不能求生获救。有些地方更称尖吻蝮为“五步蛇”,进一步夸大其毒素的威力。

尖吻蝮的毒素是以蛋白质构成的溶血毒素,而这种毒素更是强烈出血性的。被尖吻蝮咬过后,受害者会出现伤口疼痛及出血的即时现象,继而会肿大、起泡、组织坏疽以及溃疡,随后更会感到晕眩及心跳加速。

尖吻蝮的危险性不能忽视,根据长年调查资料显示,由尖吻蝮的咬击所导致的危险事件甚至死亡事件,至少在中国大陆地区确实是较为常见的。这一方面是由于该蛇种个体较大,性格暴躁,毒牙较长,咬伤的情形较为严重,一方面也由于该蛇属于排毒量较大的蛇种。在台湾有专门对抗尖吻蝮毒素的有效血清。

尖吻蝮属于卵生蛇种,母蛇每次能诞下多至24枚的蛇卵,并会对蛇卵进行孵育的工作(以身体磨擦蛇卵以提升温度)。幼蛇的尾尖为淡黄色尖吻蝮的幼蛇颜色明显较浅,纹理比较明亮清晰,不过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其纹理将会逐渐变暗。

尖吻蝮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大巴山-大别山以南一线直到越南-两广北部、台湾的广大山区都有活动,在极少数地区,它也出现在低丘平原地带,比如湖南南部,及越南北部和老挝。

其标准产地未有明确的记载,但学者皮礼特(Pratt)及邦普(Pope)曾先后提出应为“中国湖北省”。在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目录中,则列明此蛇种的产地为“九江庐山”。中国古代文献中亦有被认为可能是描述百步蛇的片段,如:

《太平广记》所述:“山南五溪黔中,皆有毒蛇,乌而反鼻,蟠于草中。其牙倒勾,去人数步,直来,疾如激箭。螫人立死,中手即断手,中足即断足,不然则全身肿烂,百无一活,谓蝮蛇也。”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名篇《捕蛇者说》所述:“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中国最凶险的毒蛇之一百步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