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非洲灰鹦鹉

动物百科小编银 小猫╮给大家整理了非洲灰鹦鹉的资料,包括非洲灰鹦鹉的图片资料、非洲灰鹦鹉的形态特征、非洲灰鹦鹉的生活习性、非洲灰鹦鹉的品种和种类、非洲灰鹦鹉的寿命等与非洲灰鹦鹉相关的详细信息。

非洲灰鹦鹉

非洲灰鹦鹉(学名:Psittacuserithacus)属于大型鹦鹉,是典型的攀禽,对趾型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鸟喙强劲有力,可以食用硬壳果。尾巴短,头部圆,面部长毛,喜攀爬,不善飞翔。非洲灰鹦鹉是已知的几种可以和人类真正交谈的动物之一,这也使得它们成为知名度最高的宠物鸟之一。主食各类种子、坚果、水果、花蜜、浆果等。分布于非洲。

中文学名非洲灰鹦鹉拉丁学名Psittacuserithacus别称灰鹦鹉,灰鹦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纲鸟纲目鹦形目科鹦鹉科族非洲鹦鹉族属Psittacus属种非洲灰鹦鹉亚种2种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英文名称GreyParrot英文名称AfricanGreyParrot

目录

1外形特征2栖息环境3生活习性4繁殖方式5分布范围6亚种分化7种群现状8保护等级9相关趣闻

外形特征

非洲灰鹦鹉体长33-41厘米,体重480-560克,平均寿命约50年。属于大型鹦鹉,尾巴短,头部圆,面部长毛,喜攀爬,不善飞翔。身体为深浅不一的灰色,脸部眼睛周围有一片狭长的白色裸皮;头部和颈部的灰色羽毛带有浅灰色滚边,腹部的灰色羽毛则带有深色滚边;主要飞行羽灰黑色;尾羽鲜红色;鸟喙黑色,虹膜黄色。幼鸟尾羽尖端带有黑色,虹膜为浅灰色,随着年纪渐长会变为黄色。尼日利亚地区的非洲灰鹦鹉体色一般较深。[1]

雌雄分辨方法:从外观雄性的头形较阔大,眼角两侧略尖成杏形,雌性相反头形较窄小,眼圈较圆。有2个亚种:非洲灰鹦鹉指名亚种(Psittacuserithacuserithacus)身上羽毛逞银灰色,尾羽鲜红色,喙部为黑色;非洲灰鹦鹉提姆那亚种(Psittacuserithacustimneh)外表跟指名亚种近乎相同,但体形却明显较小,身上的银色羽毛则较深色,尾羽逞红褐色,喙部为粉肉色,性格较活泼,相比没那么害羞,模仿人语能力跟指名亚种不相伯仲。[2]

栖息环境

非洲灰鹦鹉通常栖息在低海拔地区及雨林。群居性,喜爱在近河流与湖泊边的树上或棕榈树上栖息,通常数只一起活动。非洲灰鹦鹉的人工繁殖在国际上非常成功,所以数量充足;但提姆那亚种则已面临绝种。[2]

生活习性

该物种说话能力强,天资聪颖,智商高,以擅长模仿人语闻名。觅食的时候通常一小群一起行动,喜食各类种子、坚果、水果、花蜜、浆果等,有时也会至农作物田园中觅食,造成农业损失,尤其是玉米田。非洲灰鹦鹉可以在长途跋涉中搜索果树,尤其在旱季会季节性迁移。栖息时聚集大群,非常嘈杂,在休息和在飞行中都会发出嘎嘎的鸣叫、口哨声和尖叫声,除了能够模仿人类的语言,也发现这种鹦鹉在野外可以模仿其他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声音。

饲养非洲灰鹦鹉要选用坚固的金属鸟笼,并有足够空间以供活动,同时亦要预备不同种类的玩具满足它们的好奇心并有助消磨时间,减低它们待在笼中的焦躁烦厌感,免得养成咬毛症。除了供给均衡营养的食物外,钙质的补充尤其重要,它们生性善妒,害羞,希望受重视,若长时间受冷落,无聊,感觉沮丧很容易导致拔毛症的心理病,所以应给予大量玩具及足够陪伴它们的时间。[1-2]

繁殖方式

非洲灰鹦鹉繁殖期开始于3岁左右,繁殖季节因地而异,东非约在1至2月及6至7月的干燥季节。筑巢在离地面10-30米高的树洞内,通常一窝产2-3枚卵,偶尔4枚。孵化期28至30天,幼鸟刚孵出时只有14-16克重,5厘米长,约75-80天后羽毛长成,离巢期大约80天,圈养的非洲灰鹦鹉可以活到50岁。[1]

刚引入饲养的非洲灰鹦鹉成鸟通常十分紧张与不安,尤其是野生。通常表现的非常焦虑,适应新环境的时间较长,它们算是中大型鹦鹉中比较安静的种类,不常打扰它们就不太会吵杂,但是灰鹦也是中大型鹦鹉中较容易养成拔羽恶习的种类之一,无聊、焦虑、缺乏关爱、空间狭小、压力、营养不均衡等因素皆有可能导致拔羽症,饲主宜多加注意和照顾,手养的幼鸟非常可爱迷人,它们过人的模仿能力使得主人在饲养的过程中特别有趣,许多幼鸟在主人用心教导之下就学会说话,是很理想的宠物鸟,须提供多样性的食物,各种蔬菜、水果、种子、坚果、谷物需均衡提供,尤其是钙质的摄取尤为重要,日常生活中可以添加维生素补充剂。[2]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及西部,西从几内亚比绍起,东到肯尼亚西部。分布国家包括安哥拉、科特迪瓦、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赤道几内亚、加蓬、加纳、肯尼亚、尼日利亚、卢旺达、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乌干达。偶进贝宁和多哥。

亚种分化

非洲灰鹦鹉(2亚种)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1.

非洲灰鹦鹉指名亚种

Psittacuserithacuserithacus

2.

非洲灰鹦鹉提姆那亚种

Psittacuserithacustimneh

[4]

种群现状

该物种已被认为种群整体数量下降,物种生存处于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主要是野生的非洲灰鹦鹉每年在国际贸易中被大量捕获和交易。栖息地的快速丧失对该物种也具有显着的影响,特别是在整个西非和东非。这些原因都是导致该物种快速下降的原因。[5]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相关趣闻

科学家们认为,鹦鹉虽然能言善辩,但这只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机械地模仿而已。这种仿效行为,在科学上也叫效鸣。由于鸟类没有发达的大脑皮层,鸣叫的中枢位于比较低级的纹状体组织中,因而它们没有思想和意识,不可能懂得人类语言的含义,也不可能处处十分正确运用这些语言,所以有时甚至会不分场合,乱说一气,令人哭笑不得。

在英国曾经举行过一次别开生面的鹦鹉学话比赛,参赛的鹦鹉只需要讲一句话便可,由裁判员根据这句话的内容和发音来进行打分。其中有一只不起眼的非洲灰鹦鹉所讲的一句话,受到了裁判和观众的特别赞赏,因而战胜其他选手,获得冠军。当揭开罩在鸟笼上的布以后,这只灰鹦鹉先是向前后左右瞧了瞧,然后惊奇地叫道:“哇噻!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鹦鹉!”几天以后,兴奋异常的主人请了许多贵客到家中庆贺,为了在客人面前再次显示这只灰鹦鹉的“天才”,便又当众揭开罩在鸟笼上的布,满以为它能说出:“哇噻!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贵客!”以博得大家的喝彩,不料灰鹦鹉见了云集的贵客,却仍然说道:“哇噻!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鹦鹉!”,使大家哭笑不得,也让主人失尽了颜面、狼狈不堪。由此可见,鹦鹉学说话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并且只能学会一些有限的词汇。

注:非洲灰鹦鹉图册网址[6]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非洲灰鹦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