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百科小编微微虫给大家整理了喜马拉雅旱獭的资料,包括喜马拉雅旱獭的图片资料、喜马拉雅旱獭的形态特征、喜马拉雅旱獭的生活习性、喜马拉雅旱獭的品种和种类、喜马拉雅旱獭的寿命等与喜马拉雅旱獭相关的详细信息。
喜马拉雅旱獭Himalayan marmot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啮齿目 Rodentia
科: 松鼠科 Sciuridae
属: 旱獭属 Marmota
种: 喜马拉雅旱獭 M. himalayana
( Hodgson, 1841 )
分布: 亚洲的中国、及印度、尼泊尔等地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喜马拉雅旱獭(拼音:xǐ mǎ lā yǎ hàn tǎ);
英文名:Himalayan marmot;
学名:Marmota himalayana。
喜马拉雅旱獭,是一种分布在喜玛拉雅山海拔300-4500米的旱獭。它们约有家猫的大小,且是群居的。它们与美洲旱獭、花白旱獭及黄腹土拨鼠是近亲。它们呈深褐色,面部及胸部有黄色斑点。主要以草本植物为食,喜欢吃带有露水珠的嫩草茎叶、嫩枝或草根。分布于亚洲中国的西藏、青海、甘肃以及印度、尼泊尔、锡金、克什米尔等地。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48-55厘米
身高:
体重: 5-7公斤
生命:
食性: 以草本植物为食
繁殖: 孕期35天左右,每胎产4-6仔
习性: 白昼活动,性情极为机警
分布: 亚洲的中国、及印度、尼泊尔等地
喜马拉雅旱獭觅食
警惕状态的喜马拉雅旱獭
喜马拉雅旱獭晒太阳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喜马拉雅旱獭是一种大型的啮齿动物。体长:雄体平均55厘米,雌体平均48厘米;体重:成年雄体平均为7公斤,雌体平均为5公斤。体躯肥胖,呈圆条形。头部短而阔,略呈方形。它的上唇开裂,上门齿微向前方突出。颈粗短,颈部仅存皮褶。耳壳短小,尾短而末端扁,长不超过后足的2倍。四肢短而粗,前足四指,爪特别发达,适于掘土筑巢;后足5趾,爪不及前足发达。背毛深褐青黄色,并且有不规则的黑色散斑。腹毛灰而稍黑色,在腹中央有橙黄色纵线,幼体呈灰黄色。自鼻端经两眼眉间到两耳前方之间有一个近似于三角形 的黑色毛区,称为“黑三角”,愈接近鼻端愈窄,色调愈黑。嘴的四周为黄白色、淡棕黄色或桔黄色。眼眶上有一条黑色的条纹,两颊到耳外侧基部呈淡黄褐色或浅棕黄色、明显有别于“黑三角”地带。耳壳呈深棕黄色或深黄色。身体的背部为深褐色、沙黄色,棕黄色或草黄色,毛基呈黑褐色,上段为草黄色或浅黄色,尖端黑色。背部至臀部的黑色毛尖多而显著,常形成不规则的黑色细斑纹。尾巴末端呈褐黑色。四肢的足背均为灰黄色。不过,每个个体之间毛色的变异也很大,即使在同一个地区、同一个家族中,不同个体之间的毛色深浅亦有所不同,幼体毛色多较成体灰黄或晴。此外,在自然界中还存在着一些体毛纯白的白化个体,以及体毛全黑的黑色个体,但数量比较稀少。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喜马拉雅旱獭栖息于海拔2500~5200米之间的高山草甸草原、高山草原山地的阳坡、山助、斜坡、阶地、谷地、山麓平原等环境。它是高山草原的代表动物,不见于森林、荒漠与半荒漠等景观类型中,这是最一般的规律,不受各地海拔高度的影响,它的数量不因草甸草源上不同的植被群落而发生显著的变化,主要受地形的影响,其中以山麓平原和山地阳坡下缘的密度为最大,其次在阶地、山坡和河谷沟豁的平滩上也较为常见。它的分布区多自河谷地带(阶地、山麓平原)向两侧山地阳坡伸展而避开阴坡,因而旱獭的栖息地仿佛呈双面锯齿状。旱獭的洞系属于家族型,每个家族由成年雌体、雄体和1、2龄的仔兽组成,同居于一个洞系中,幼体性成熟后则分居。每组家庭洞分为临时洞和栖居洞,栖居洞又分为冬洞和夏洞两种类型。内垫有很厚的干草。洞内温度较稳定,窝巢常年温度保持在0度以上,但不超过10度。喜马拉雅旱獭主要以草本植物为食,喜欢吃带有露水珠的嫩草茎叶、嫩枝或草根,尤其是莎草科、禾本科和豆科植物的地上绿色的部分,偶尔也取食一些昆虫和小型啮齿动物。在农作区,它也常常偷食青稞、燕麦、油菜、洋芋等作物的禾苗、茎叶。早春,在青草尚未发芽时,则也可挖食草根。由于天敌的种类较多,所以它的性情极为机警,视觉、听觉都很敏锐,每当遇有狼、熊、狐、猞猁、雕、鹰、艾鼬等天敌进入领地时,就直立起来发出尖锐的鸣叫。它属于白昼活动的动物,尤以早晨和黄昏最为活跃。早上出洞的时间随季节而异,一般依太阳照射到洞口来确定。每次出洞之前总是先探出头来四处张望,觉得安全后,先露出半个身子,扒在洞口晒晒太阳,然后发出鸣叫声。此时,临近的同类立即响应,一起鸣叫。此后不久,即开始取食,除非是遇有敌害外,则在这以后的一天内完全不再发声鸣叫。日落之前进入洞中休息,夜间不再出来活动。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喜马拉雅旱獭一年繁殖一次,出蛰后不久即进入繁殖期,开始交配,延续约1个月左右,个体活动极其频繁,经常串洞、追逐,以进行性活动为主,吃食时间很短,很少警戒,活动范围很大,其中尤以成年雄兽参与繁殖的个体的活动性最强。4月中旬即可发现怀孕的雌兽,怀孕期约为35天左右,每胎产1~9仔,而以4~6只为最多见。幼仔出生后,雌兽吃食时间与范围逐渐增加,为保护幼兽守望警诫增多,串洞和交往则显减少。6月底即可见到幼仔出洞活动,十分活跃,取食频繁。幼体与母兽一直生活至第2年的7月才分居出去,独立生活。3岁时达到性成熟。但每年参与繁殖的雌性个体,仅仅只占达性成熟雌性个体总数的50~60%。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喜马拉雅旱獭分布于我国的西藏、青海、甘肃以及印度、尼泊尔、锡金、克什米尔等地。为青藏高原最常见也是体形最大的啮齿动物。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旱獭之害喜马拉雅旱獭是西藏高山草甸草原上数量较多的一种害兽,又叫雪猪,藏语叫“奇宾”,牧区又叫“曲娃”。喜食莎草科、禾本科类牧草,对草原破坏性很大。另外,旱獭是鼠疫杆菌的自然宿主,其体外寄生虫是鼠疫的传播者,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喜马拉雅旱獭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Himalayan marmot ( Marmota himalayana ) is a marmot found in alpine grasslands throughout the Himalayas and on the Tibetan Plateau at elevation from 3,500 to 5,200 m (11,500 to 17,100 ft). It lives in colonies and excavates deep burrows that colony members share during hibernation.
It is about the size of a large housecat.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oodchuck, the hoary marmot and the yellow-bellied marmot. It has a dark chocolate-brown coat with contrasting yellow patches on its face and ch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