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毛鼻袋熊

阅读(80)

动物百科小编龙★虎★豹给大家整理了毛鼻袋熊的资料,包括毛鼻袋熊的图片资料、毛鼻袋熊的形态特征、毛鼻袋熊的生活习性、毛鼻袋熊的品种和种类、毛鼻袋熊的寿命等与毛鼻袋熊相关的详细信息。

毛鼻袋熊Southern hairy-nosed wombat

毛鼻袋熊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双门齿目 Diprotodontia
科: 袋熊科 Vombatidae
属: 毛鼻袋熊属 Lasiorhinus
种: 毛鼻袋熊 L. latifrons
        (Owen, 1845)
分布: 澳大利亚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毛鼻袋熊(拼音:máo bí dài xióng);
英文名:Southern hairy-nosed wombat;
学名:Lasiorhinus latifrons。
毛鼻袋熊,又名南澳毛吻袋熊,是三种袋熊中最小的一种。分布在澳洲纳拉伯平原(Nullarbor Plain)至新南威尔士边境的半干旱丛林及小桉树丛。夜行性,擅长挖掘地下隧道,并居住在其中。草食性,几乎不饮水,因为它们可以从植物中吸取水份。野生毛鼻袋熊寿命15岁以上。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标签: 双门齿目袋熊科毛鼻袋熊属澳大利亚特有森林夜行性善掘洞植食棕色

体长: 77-94厘米

身高:

体重: 19-32公斤

生命: 15岁以上

食性: 草食性

繁殖: 每产1仔

习性: 夜行性

分布: 澳大利亚

毛鼻袋熊

毛鼻袋熊

毛鼻袋熊

毛鼻袋熊

毛鼻袋熊

毛鼻袋熊的幼崽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毛鼻袋熊头体长77-94厘米;尾长2.5-6厘米;重量19-32公斤。毛鼻袋熊体型敦实粗壮,皮毛顺滑,毛色通常是灰色或棕黄色,口鼻部酷似猪。袋熊的门牙像啮齿动物,终身生长。当地政府将毛鼻袋熊列为易危,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则列它们为无危。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毛鼻袋熊夜行性,擅长挖掘地下隧道,并居住在其中。草食性,几乎不饮水,因为它们可以从植物中吸取水份。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毛鼻袋熊孕期大约22天,通常在10月份繁殖,每产1仔。3岁性成熟,但是很多幼仔活不到3岁。野生毛鼻袋熊寿命15岁以上。由于幼熊很难在干旱季节生存,近年雨量的减少正威胁著它们及其繁殖。专家认为现时的气候转变可能会对它们造成更大的威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毛鼻袋熊分布在澳洲纳拉伯平原(Nullarbor Plain)至新南威尔士边境的半干旱丛林及小桉树丛。

知 识Knowledge

毛鼻袋熊学名:Lasiorhinus latifrons,由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于1845年命名。

毛鼻袋熊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southern hairy-nosed wombat (Lasiorhinus latifrons) is one of three species of wombats. It is found in scattered areas of semiarid scrub and mallee from the eastern Nullarbor Plain to the New South Wales border area. It is the smallest of all three wombat species. The young often do not survive dry seasons. It is the state animal of South Australia.

羚大袋鼠

阅读(142)

动物百科小编擁抱火焰的蝶给大家整理了羚大袋鼠的资料,包括羚大袋鼠的图片资料、羚大袋鼠的形态特征、羚大袋鼠的生活习性、羚大袋鼠的品种和种类、羚大袋鼠的寿命等与羚大袋鼠相关的详细信息。

羚大袋鼠Antilopine kangaroo

羚大袋鼠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双门齿目 Diprotodontia
科: 袋鼠科 Macropodidae
属: 大袋鼠属 Macropus
种: 羚大袋鼠 M. antilopinus
        (Gould, 1842)
分布: 澳大利亚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羚大袋鼠(拼音:líng dà dài shǔ);
英文名:Antilopine kangaroo;
学名:Macropus antilopinus。
羚大袋鼠,分布在澳大利亚北部,栖息于热带稀树草原,偶尔会在密林和山地活动。是当地常见的群居性食草动物。野生羚大袋鼠寿命最高可达16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标签: 双门齿目袋鼠科大袋鼠属澳大利亚特有草原群居植食棕色

体长: 1.5-1.9米

身高:

体重: 15-70公斤

生命: 最高可达16岁

食性: 食草动物

繁殖: 每产1仔

习性: 群居

分布: 澳大利亚

羚大袋鼠

羚大袋鼠学名:Macropus antilopinus

羚大袋鼠

羚大袋鼠

羚大袋鼠

羚大袋鼠跳跃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羚大袋鼠体长1.5-1.9米;重量15-70公斤。羚大袋鼠是两性异形的:雄性呈红色;而雌性则呈灰色,雄性要比雌性大得多。它们是最大的有袋类之一,稍逊于红大袋鼠及东部灰大袋鼠。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羚大袋鼠在每年的雨季繁殖,通常是12月份。雌性孕期34-36天,每产1仔,雌性16个月性成熟,雄性24个月性成熟。野生羚大袋鼠寿命最高可达16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羚大袋鼠分布在澳洲北部,包括昆士兰省的约克角半岛、北领地的北端(Top End)及西澳大利亚州的金伯利(Kimberley)。

知 识Knowledge

羚大袋鼠学名:Macropus antilopinus,由英国鸟类学家–约翰·古尔德(John Gould)于1842年命名。

羚大袋鼠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antilopine kangaroo (Macropus antilopinus), sometimes called the antilopine wallaroo or the antilopine wallaby, is a species of macropod found in northern Australia: in Cape York Peninsula in Queensland, the Top End of the Northern Territory, and the Kimberley region of Western Australia. It is a locally common, gregarious grazer.

琉球兔

阅读(82)

动物百科小编喵不可言给大家整理了琉球兔的资料,包括琉球兔的图片资料、琉球兔的形态特征、琉球兔的生活习性、琉球兔的品种和种类、琉球兔的寿命等与琉球兔相关的详细信息。

琉球兔Amami rabbit

琉球兔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兔形目 Lagomorpha
科: 兔科 Leporidae
属: 琉球兔属 Pentalagus
种: 琉球兔 P. furnessi
        (Stone, 1900)
分布: 日本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琉球兔(拼音:liú qiú tù);
英文名:Amami rabbit;
学名:Pentalagus furnessi。
琉球兔,又名奄美兔、奄美短耳兔、奄美黑野兔,是一种只分布在日本的奄美大岛及德之岛的原始兔。栖息在茂密森林,昼伏夜出,植食性。它们是亚洲大陆古代兔的遗族,故被称为活化石。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标签: 兔形目兔科琉球兔属日本特有森林夜行性植食黑色

体长: 43-51厘米

身高:

体重: 2.5-2.8公斤

生命:

食性: 植食性

繁殖: 每次产1仔

习性: 昼伏夜出

分布: 日本

琉球兔

琉球兔

琉球兔

琉球兔学名:Pentalagus furnessi

琉球兔

琉球兔与幼崽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琉球兔体长43-51厘米;耳朵长4.5厘米;重量2.5-2.8公斤。琉球兔体色为黑褐色,皮毛浓厚,脚很短,身体粗壮,爪大及弯曲,它们的耳朵比其他的兔或野兔明显的短小。它们也会发出叫声,叫声有点像鼠兔。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雌性琉球兔每年繁殖2次,每次产1仔。母兔会在地上挖穴供幼兔在日间躲藏。于晚上,母兔会打开穴的入口喂养幼兔,期后就会以植物或尘埃遮盖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琉球兔分布在日本的奄美大岛及德之岛。目前奄美大岛生活着大约2000-4800只琉球兔,德之岛只有120-300只。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琉球兔因猎杀死而濒危,日本遂于1921年立法保护它们。不过它们仍受到伐林、被狗及猫等杀死、并人类干扰等威胁。岛上居民用来杀死毒蛇的獴科也大量杀死琉球兔。伐林对它们有很大的伤害,尤其是它们是日间睡觉的,很多时会连同伐林一同被杀死。

知 识Knowledge

琉球兔学名:Pentalagus furnessi,由美国鸟类学家、植物学家、哺乳动物学家–威特默·斯通(Witmer Stone)于1900年命名。

琉球兔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Amami rabbit (Pentalagus furnessi), also known as the Ryukyu rabbit, is a primitive, dark-furred rabbit which is only found in Amami Ōshima and Toku-no-Shima, two small islands between southern Kyūshū and Okinawa in Kagoshima Prefecture (but actually closer to Okinawa) in Japan. Often called a living fossil, the Amami rabbit is a living remnant of ancient rabbits that once lived on the Asian mainland, where they died out, remaining only on the two small islands where they survive today.

马来貘

阅读(128)

动物百科小编荷兰猪给大家整理了马来貘的资料,包括马来貘的图片资料、马来貘的形态特征、马来貘的生活习性、马来貘的品种和种类、马来貘的寿命等与马来貘相关的详细信息。

马来貘Asian tapir

马来貘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科: 貘科 Tapiridae
属: 貘属 Tapirus
种: 马来貘 T. indicus
        (Desmarest, 1819)
分布: 东南亚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马来貘(拼音:mǎ lái mò);
英文名:Asian tapir;
学名:Tapirus indicus。
马来貘,生又叫亚洲貘、印度貘,是貘属下的一个种,分布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苏门答腊、泰国、柬埔寨和缅甸,生活在低海拔的热带雨林。它们的食性很广,能吃将近一百种的植物,喜好植物的嫩枝芽、树叶、水果、草及水生植物。马来貘平均寿命约20至25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标签: 奇蹄目貘科貘属东南亚雨林独居领地意识植食灰色

体长: 1.8-2.4米

身高: 肩高90-107厘米

体重: 250-320公斤

生命: 20至25岁

食性: 植食性

繁殖: 每次只生1仔

习性: 独居,有领地意识

分布: 东南亚

马来貘

马来貘学名:Tapirus indicus

马来貘

马来貘的牙齿

马来貘

马来貘母子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马来貘体长1.8-2.4米;尾长5-10厘米;肩高90-107厘米;重量250-320公斤。雌性的马来貘通常比雄性的体型大。马来貘为中大型哺乳动物,前肢有四趾,后肢有三趾。身体浑圆可爱,皮厚毛硬,全身除中后段有如穿着肚兜、包著尿布的白色体毛外,其它部位皆呈黑色。小貘出生时,身体有条纹状的保护色、棕毛。有长长的鼻子,鼻子相当敏锐,可以侦测食物、危险,也可以在水里伸出鼻子呼吸,由于视力不好,平常以听觉及嗅觉为主。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马来貘平时它们是独居的,拥有广大的领域,在与其它貘相接的地带,会以喷射尿液跟植物的方式来划清界线,它们也会发出高频的声音来做沟通;而在雨林中缓慢的步行,途经别的貘的领域时,也会留下味道以为记号。
马来貘只吃素,喜好植物的嫩枝芽、树叶、水果、草及水生植物,它们的食性很广,能吃将近一百种的植物。它们会在日夜交接时采食,因此虽分类偏向夜行性动物,却非完全的夜行性动物,是为曙暮性动物,在深夜,马来貘也是会睡个觉的。马来貘喜欢在泥、沙中打滚,喜好居住在水边,一方面方便打滚、洗澡、游泳,一方面也比较安全。
当马来貘受到威胁时,它可以拔腿就跑,若是跑得不够快,还可以躲到水里,伸出鼻子,其实它们也可以靠有力的下颚及尖锐的牙齿来保卫自己。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马来貘繁殖期并不固定,约在四到六月之间,雌性孕期约为13个月,每次只生1仔,雌貘两年才会生一胎。幼貘的哺乳期为3-6个月,出生时幼貘约6.8公斤重。大约3至4岁就会发育成熟。马来貘平均寿命约20至25年,但是不论是野生或在动物园内的,都有机会活到30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马来貘分布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苏门答腊、泰国、柬埔寨和缅甸,生活在低海拔的热带雨林。因此,在人类的伐木及开发热带雨林林地以作为农工用地之时,便造成了马来貘栖地破坏、无法生存的后果。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目前,全球各地的马来貘数目约有3200只,其中约有200只是在动物园内饲养,约3000只是在野外生存。199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它们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之中,等级是VU(即易危物种),与环尾狐猴及大白鲨等获同级保育。在最新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8)中,马来貘的保护状况提高为EN,即濒危物种。

马来貘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Malayan tapir (Tapirus indicus), also called the Asian tapir, is the largest of the five species of tapir and the only one native to Asia. The scientific name refers to the East Indies, the species’ natural habitat. In the Malay language, the tapir is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cipan, tenuk or badak tampung.

墨西哥狼

阅读(116)

动物百科小编猫╄→小沫给大家整理了墨西哥狼的资料,包括墨西哥狼的图片资料、墨西哥狼的形态特征、墨西哥狼的生活习性、墨西哥狼的品种和种类、墨西哥狼的寿命等与墨西哥狼相关的详细信息。

墨西哥狼Mexican Wolf

墨西哥狼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犬科 Canidae
属: 犬属 Canis
种: 狼 C. lupus
亚种: 墨西哥狼 C. l. baileyi
        (Nelson & Goldman, 1929)
分布: 墨西哥、美国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墨西哥狼(拼音:mò xī gē láng);
英文名:Mexican Wolf;
学名:Canis lupus baileyi。
墨西哥狼,是狼的最为稀少及遗传上较疏离的亚种,分布在北美洲。主要猎食野生的白尾鹿,也会吃麋鹿、家畜、叉角羚、兔及其他细小的哺乳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 标签: 食肉目犬科犬属狼平原群居肉食领地意识棕色

体长: 全长128-150厘米

身高: 肩高66-78厘米

体重: 27-37公斤

生命:

食性: 肉食性

繁殖:

习性: 小群活动

分布: 墨西哥、美国

墨西哥狼

墨西哥狼学名:Canis lupus baileyi

墨西哥狼

墨西哥狼英文名:Mexican Wolf

墨西哥狼

墨西哥狼的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墨西哥狼全长128-150厘米;肩高66-78厘米;重量27-37公斤。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墨西哥狼小群活动,通常是5-6只一同生活,包括了父母及当年出生的幼狼。成年的狼只会为生育而交配。狼群之间很少接触,各自拥有自己的领土。
肉食性,主要猎食野生的白尾鹿,也会吃麋鹿、家畜、叉角羚、兔及其他细小的哺乳动物。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墨西哥狼分布在墨西哥中部至美国德克萨斯州西部、新墨西哥州南部及亚利桑那州中部的索娜拉沙漠及奇瓦瓦沙漠。
但到了20世纪,由于猎物数量下降,引致墨西哥狼开始袭击家畜,逼令政府清灭墨西哥狼。猎人及陷阱等亦杀害不少墨西哥狼。
于1950年代,墨西哥狼经已野外灭绝。于1976年,墨西哥狼成为濒危物种。现今估计就只余300只饲养的墨西哥狼。
于1998年,美国开始将墨西哥狼重新引进亚利桑那州。于2006年的统计发现已有60只墨西哥狼,分成几群的在野外生活。

墨西哥狼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Mexican wolf (Canis lupus baileyi), also known as the lobo, is a subspecies of gray wolf native to the Sierra Madre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 of western Mexico, though its range once included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It is the smallest of North America’s gray wolves, and is similar to C. l. nubilus, though it is distinguished by its smaller, narrower skull and its darker pelt, which is yellowish-gray and heavily clouded with black over the back and tail. Its ancestors were likely the first gray wolves to enter North America after the extinction of the Beringian wolf, as indicated by its southern range and basal physical and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澳洲毛鼻袋熊

阅读(101)

动物百科小编°懒懒de喵喵っ给大家整理了澳洲毛鼻袋熊的资料,包括澳洲毛鼻袋熊的图片资料、澳洲毛鼻袋熊的形态特征、澳洲毛鼻袋熊的生活习性、澳洲毛鼻袋熊的品种和种类、澳洲毛鼻袋熊的寿命等与澳洲毛鼻袋熊相关的详细信息。

澳洲毛鼻袋熊Northern hairy-nosed wombat

澳洲毛鼻袋熊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双门齿目 Diprotodontia
科: 袋熊科 Vombatidae
属: 毛鼻袋熊属 Lasiorhinus
种: 澳洲毛鼻袋熊 L. krefftii
        (Owen, 1873)
分布: 澳大利亚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澳洲毛鼻袋熊(拼音:ào zhōu máo bí dài xióng);
英文名:Northern hairy-nosed wombat;
学名:Lasiorhinus krefftii。
澳洲毛鼻袋熊,又名昆士兰毛吻袋熊,是一种袋熊。现只分布于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埃平森林国家公园的3平方公里范围内。栖息于半干旱的沙质草原或桉树林、金合欢林地。昼伏夜出,白天躲藏在地下洞穴中,属植食性。是世界上稀有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 标签: 双门齿目袋熊科毛鼻袋熊属澳大利亚特有森林夜行性植食棕色

体长: 102-107厘米

身高: 肩高约40厘米

体重: 30-32.5公斤

生命:

食性: 植食性

繁殖: 每产1仔

习性:

分布: 澳大利亚

澳洲毛鼻袋熊

澳洲毛鼻袋熊英文名:Northern hairy-nosed wombat

澳洲毛鼻袋熊

澳洲毛鼻袋熊学名:Lasiorhinus krefftii

澳洲毛鼻袋熊

澳洲毛鼻袋熊的脚掌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澳洲毛鼻袋熊体长102-107厘米;肩高约40厘米;重量30-32.5公斤。雌性略大。澳洲毛鼻袋熊视力很差,嗅觉敏锐,体型笨重,但是奔跑速度很快,时速可达40公里/小时。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澳洲毛鼻袋熊在春、夏季交配,通常为11-3月份,雌性每产1仔。雌性通常2年繁殖一次,在降雨充沛的时候,个别雌性会在3年内繁殖2仔,但是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澳洲毛鼻袋熊于100年前广泛分布在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州及昆士兰,但现已只限于昆士兰埃平森林国家公园的3平方公里范围内。于2000年,在公园内建造了一道两米高的保护栏,但因其数量过少,并没有进行人工繁殖或迁徙的工作。2003年统计澳洲毛鼻袋熊大约113只,其中雌性30只。

知 识Knowledge

澳洲毛鼻袋熊学名:Lasiorhinus krefftii,由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于1873年命名。

澳洲毛鼻袋熊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northern hairy-nosed wombat (Lasiorhinus krefftii), is one of three species of wombats. It is one of the rarest large mammals in the world and is critically endangered. Its historical range extended across New South Wales, Victoria, and Queensland as recently as 100 years ago, but it is now restricted to one place, a 3-km2 range within the 32-km2 Epping Forest National Park in Queensland. In 2003, the total population consisted of 113 individuals, including only around 30 breeding females. In the last census taken in 2010 there was found to be an estimated population of 163 individuals, and in recent years the population has experienced a slow but steady increase.

盖氏袋鼠

阅读(64)

动物百科小编会飞的小地鼠给大家整理了盖氏袋鼠的资料,包括盖氏袋鼠的图片资料、盖氏袋鼠的形态特征、盖氏袋鼠的生活习性、盖氏袋鼠的品种和种类、盖氏袋鼠的寿命等与盖氏袋鼠相关的详细信息。

盖氏袋鼠Tasmanian bettong

盖氏袋鼠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双门齿目 Diprotodontia
科: 鼠袋鼠科 Potoroidae
属: 草原袋鼠属 Bettongia
种: 盖氏袋鼠 B. gaimardi
        (Owen, 1866)
分布: 澳大利亚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盖氏袋鼠(拼音:gài shì dài shǔ);
英文名:Tasmanian bettong;
学名:Bettongia gaimardi。
盖氏袋鼠,为鼠袋鼠科的一种,现生活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塔斯马尼亚岛东部的林地或草地,海拔1000-1600米。独居,昼伏夜出,属杂食性。盖氏袋鼠寿命最高为6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 标签: 双门齿目鼠袋鼠科草原袋鼠属澳大利亚特有草原夜行性独居杂食褐色

体长: 31.5-33.2厘米

身高:

体重: 1.2-2.3公斤

生命: 最高为6岁

食性: 杂食性

繁殖: 每产1仔

习性: 昼伏夜出

分布: 澳大利亚

盖氏袋鼠

盖氏袋鼠学名:Bettongia gaimardi

盖氏袋鼠

盖氏袋鼠

盖氏袋鼠

盖氏袋鼠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盖氏袋鼠体长31.5-33.2厘米;尾长28.8-34.5厘米;重量1.2-2.3公斤。盖氏袋鼠身材纤细,体棕灰色,腹胸白色或浅灰色。后肢长且肌肉发达,擅长快速跳跃,前肢短。尾尖为白色,尾巴有卷握的功能。幼年的盖氏袋鼠体色比成年的深。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盖氏袋鼠独居,在食物充足时会结小群活动。昼伏夜出。属杂食性,主食真菌,也吃植物的叶、种子、果实、根和无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盖氏袋鼠全年可繁殖,孕期为20-22天,每产1仔,幼仔会在雌性的育儿袋中发育至15周龄。7-11个月性成熟,盖氏袋鼠寿命最高为6岁。通常雌性一生会产下大约8只后代。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Bettongia gaimardi gaimardi(已灭绝)
Bettongia gaimardi cuniculus

知 识Knowledge

盖氏袋鼠学名:Bettongia gaimardi,由法国动物学家–安塞尔姆·加埃东·德马尔(Anselme Gaetan Desmarest)于1822年命名。

盖氏袋鼠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eastern bettong (Bettongia gaimardi), also known as the southern bettong and Tasmanian bettong, is a bettong whose natural range includes southeastern Australia and eastern Tasmania.

北海狗

阅读(147)

动物百科小编千面狐给大家整理了北海狗的资料,包括北海狗的图片资料、北海狗的形态特征、北海狗的生活习性、北海狗的品种和种类、北海狗的寿命等与北海狗相关的详细信息。

北海狗Northern fur seal

北海狗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海狮科 Otariidae
属: 北海狗属 Callorhinus
种: 北海狗 C. ursinus
        (Linnaeus, 1758)
分布: 太平洋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北海狗(拼音:běi hǎi gǒu);
英文名:Northern fur seal;
学名:Callorhinus ursinus。
北海狗,生活在太平洋北部、白令海峡,是体型最大的海狗。群居动物,迁徙时也是成群结队的。北方海狗每年要花费8个月时间,在白令海与加利福尼亚中部海岸间迁徙。食肉动物。它们的食物来源十分广泛,但主要还是鱼和鱿鱼。北海狗的寿命大约40岁以上。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标签: 食肉目海狮科北海狗属最大海岸迁徙群居潜水肉食雄雌异形褐色

体长: 长度150-210厘米

身高:

体重: 140-260公斤

生命: 大约40岁

食性: 肉食性

繁殖: 每胎产一仔

习性: 群居动物,迁徙

分布: 太平洋北部

北海狗

雄性北海狗

北海狗

雌性北海狗

北海狗

北海狗的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北海狗长度150-210厘米;重量140-260公斤。雄性较雌性大。雄性海狗与雌性海狗的区别在于,雌性毛皮颜色较浅,且雄性颈部毛更浓密。新生海狗毛皮呈黑色,并会在一年内转为与成年海狗相同的灰棕色;其牙齿细小,且必须在持续稳定的抚养下才会继续生长——即,无论何时停止对新生海狗的抚养,其牙齿便暂停生长。北方海狗是恒温动物。但由于极地的寒冷气候,海狗必须借助其厚厚的皮毛(一年褪一次)及一层约15厘米的皮下脂肪进行保暖。海狗还长有长而敏感的胡须,以此来感知四周是否存在食物或天敌。海狗的另一外形特征是其鳍状肢,这使它们得以成为快速而优雅的泳者。海狗的视觉和听觉都很敏锐,但嗅觉欠佳。这也许是因为其居住地的寒冷气候限制了气味的传播,从而造成其嗅觉退化。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生活环境:
北方海狗生活在太平洋北部。它们每年都会向南游至加利福尼亚中部海岸,之后再返回北太平洋。这一洄游过程要用去8个月,途中它们始终与海岸保持至少10英里的距离,从不上岸,无人知晓其中缘由。在不迁徙的时间里,北方海狗一般栖居在位于阿拉斯加与西伯利亚之间的普利比洛夫群岛(Pribilof Islands)及科曼多尔群岛。这一区域也生活着海象、鲸、独角鲸、北极熊、章鱼、鱿鱼、其它种类的鳍足动物,以及品种繁多的鸟类和鱼类。其中,有些是海狗的天敌,比如:鲨鱼、北极熊、和虎鲸都以海狗为食。但,鳍足动物最大的掠食者还是人类。人们为了获得它们的毛皮、肉、或油脂而猎杀它们,即使在大多数地区这是违反法律的。
活动:
北海狗在陆地上前行及游泳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它们十分擅长游泳,出生不久后,便能以每小时15英里的速度持续游5分钟,并能潜至水下240英尺。
北海狗在陆地上行动笨拙,但并没有真海豹那样笨拙。其原因在于,前者的鳍状肢更大些,因而速度最快可达每小时5英里。
海狗是群居动物,迁徙时也是成群结队的。北方海狗每年要花费8个月时间,在白令海与加利福尼亚中部海岸间迁徙,其间从不上岸。剩下来的4个月时间则用来交配、繁殖及养育后代。
捕食:
北海狗是食肉动物。它们的食物来源十分广泛,但主要还是鱼和鱿鱼。捕食鱼类时,海狗会潜入水下,悄悄地跟在猎物的后面,随后咬住猎物。海狗无法咀嚼,因此它们不是直接吞下食物,就是把食物撕成小块后吞下。
北海狗一般在傍晚时捕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它们避开了它们的天敌(鲨鱼、虎鲸、北极熊等)。后者很少在这一时间段内出没;且此时光线昏暗,海狗不易被发现。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每年春季,海狗们来到位于海滩或岛屿上的群栖地(rookery)进行交配并产崽。北方海狗的群栖地一般在普利比洛夫群岛或指挥官群岛上。有趣的是,每只海狗都会回到自己所出生的岛屿上寻找配偶。它们通过太阳的位置与海水散发的气味,找到正确的岛屿。雄性海狗一般在五月末到达群栖地。它们会为争夺领地而咆哮、继而打斗。如果咆哮并没能赶走对方,它们就会互相进攻、大干一场,但多半不会打斗至死。领地争端平息之后,雌性海狗就到达群栖地了,此时大约是七月初。上岸后,它们会各自加入某个雄性海狗的一雄多雌集团(harem)。这一集团中有少则3只、多则40只雌性海狗。交配后,雌海狗会在第二年产崽。北海狗的怀孕期是12个月,但胚胎在卵子受精后的头5个月内并不发育。这确保了小海狗能在群栖地出生,而不是在海里。通常情况下母海狗每胎产一仔,但偶尔也有一胎产两仔。幼崽出生后,起初皮毛是黑色的。它们的母亲在照料它们一两天后必须下海捕食,以恢复体力。随后,母海狗会回来照料幼崽多天,然后再度下海捕食。这一模式会持续4到6周。母海狗是靠气味和叫声来分辨幼崽,并回到其身边的。每年,都有大约半数的海狗幼崽在出生不久后夭折。有些是被群栖地的其它海狗踩死的,另一些死于钩虫病(hookworm) 或其它感染。雌性海狗5岁开始具备生殖能力,此后通常每年都会生育,直至25岁——而它们的寿命却可能有四十多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北海狗生活在太平洋北部、白令海峡。

北海狗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northern fur seal (Callorhinus ursinus) is an eared seal found along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the Bering Sea, and the Sea of Okhotsk. It is the largest member of the fur seal subfamily (Arctocephalinae) and the only living species in the genus Callorhinus. A single fossil species, Callorhinus gilmorei, is known from the Pliocene of Japan and western North America.

长吻真海豚

阅读(83)

动物百科小编萌虎给大家整理了长吻真海豚的资料,包括长吻真海豚的图片资料、长吻真海豚的形态特征、长吻真海豚的生活习性、长吻真海豚的品种和种类、长吻真海豚的寿命等与长吻真海豚相关的详细信息。

长吻真海豚Long-beaked common dolphin

长吻真海豚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鲸目 Cetacea
科: 海豚科 Delphinidae
属: 海豚属 Delphinus
种: 长吻真海豚 D.capensis
        (Gray, 1828)
分布: 全球温带海洋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长吻真海豚(拼音:zhǎng wěn zhēn hǎi tún);
英文名:Long-beaked common dolphin;
学名:Delphinus capensis。
长吻真海豚,也称繁齿海豚,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沿海地区。集群活动,以沙丁鱼、凤尾鱼、沙丁鱼、磷虾和头足类动物为食。它们可以潜水到大约280米,屏住呼吸长达8分钟抓住猎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数据缺乏(DD) 标签: 鲸目海豚科海豚属沿海温暖水域群居肉食长寿灰色

体长: 全长1.9-2.5米

身高:

体重: 80-150公斤

生命: 40岁左右

食性: 肉食性

繁殖: 每产1仔

习性: 集群活动

分布: 全球温带海洋

长吻真海豚

长吻真海豚学名:Delphinus capensis

长吻真海豚

长吻真海豚潜水

长吻真海豚

年幼的长吻真海豚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长吻真海豚全长1.9-2.5米;重量80-150公斤。雄性体长。长吻真海豚体型与短吻真海豚相近,背鳍位于身体中部,背部黑色而腹部呈白色。上颌有齿55到65枚,下颌51到60。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长吻真海豚繁殖在春季或秋季,雌性孕期10-11个月,每产1仔,新生儿长度80-100厘米,重约10公斤。长吻真海豚寿命40岁左右。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长吻真海豚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沿海地区。

长吻真海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long-beaked common dolphin (Delphinus capensis) is a species of common dolphin. It has a more restricted range than the short-beaked common dolphin (D. delphis). It has a disjointed range in coastal areas in tropical and warmer temperate oceans. The range includes parts of western and southern Africa, much of western South America, central California to central Mexico, coastal Peru, areas around Japan, Korea and Taiwan, and possibly near Oman. Vagrants have been recorded as far north as Vancouver Island. They live in shallow, warmer temperature waters near the coast. They also live in th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gions.

东加拿大狼

阅读(108)

动物百科小编白兎i给大家整理了东加拿大狼的资料,包括东加拿大狼的图片资料、东加拿大狼的形态特征、东加拿大狼的生活习性、东加拿大狼的品种和种类、东加拿大狼的寿命等与东加拿大狼相关的详细信息。

东加拿大狼Eastern wolf

东加拿大狼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犬科 Canidae
属: 犬属 Canis
种: 东加拿大狼 C. lycaon
        (Schreber, 1775)
分布: 加拿大、美国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东加拿大狼(拼音:dōng jiā ná dà láng);
英文名:Eastern wolf;
学名:Canis lycaon。
东加拿大狼,主要分布面在北美州的五大湖地区。它主要捕食白尾鹿,偶尔会攻击驯鹿和海狸。东加拿大狼是在1970年代辨识出来的新品种,但直到1999年才进行基因确认。曾有许多种名称,包括:东部狼、东部灰狼和阿尔冈金狼(Algonquin)等等,但最广为接受的是东加拿大狼。其他名只被视为同义词。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未评估 标签: 食肉目犬科犬属狼森林平原群居肉食黑色

体长:

身高:

体重: 23.9-30.3公斤

生命: 平均3-4岁

食性: 肉食性

繁殖:

习性:

分布: 加拿大、美国

东加拿大狼

东加拿大狼头部特写

东加拿大狼

东加拿大狼学名:Canis lycaon

东加拿大狼

东加拿大狼的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东加拿大狼雄性平均重量约30.3公斤;雌性平均重量约23.9公斤。东加拿大狼体型较灰狼小,因为红狼祖先的关系在耳后稍微带有红色。比灰狼瘦且长得像土狼,这是因为常与土狼混血的结果。灰狼会杀掉或驱离它们找到的土狼,研究指出,阿尔冈金红狼的雄性会接受雌性土狼。因为土狼比狼小,因此雌狼不太会接受比较小的对象。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东加拿大狼的猎物包括鹿、野兔、鼠类、水豚跟海狸,狼群的猎物会随季节改变。他们最爱的猎物在夏季是美洲海狸,冬季则是白尾鹿跟驯鹿。阿尔冈金狼吃驯鹿与海狸。
在公园的东部是进行最多狼群研究的地点,约33%的食物是驯鹿(部分为腐败食物),另外有33%的鹿和33%的海狸。狼群也会吃雪靴兔,尤其是在公园西部兔子分布更广的地方,在某些情况下他们会吃熊。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东加拿大狼平均寿命3-4岁,最高寿命为15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主要分布在加拿大阿尔冈金省立公园,推测也出现在明尼苏达州、曼尼托巴和魁北克。以前可能最远南至佛罗里达州,但因洪水或其他地理障碍形成东加拿大狼跟红狼不同的新品种。在欧洲人来到之后,两种都面临严重的生存压力,最后导致在美国的族群灭绝。在加拿大确实的东加拿大狼数量不明。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由于狼只经常离群,而且在找对象时会长途迁徙,这使生物学家难以保护它们。狼常常都跑出可以保护它们的国家公园范围,并进入如农庄等不欢迎它们的地方,使大部分狼在公园外死亡。事实上,在1988年到1999年狼的死亡纪录,最少66%是人类造成的,在公园外射杀和捕兽夹是装上无线电项圈狼只最大的死因。一只在1992年7月装了无线电项圈的狼,曾在10月在“Gatineau Park”(距阿尔冈金省立公园170公里)被追踪到。其虽然在12月中又回到阿尔冈金省立公园,但是隔年的3月被发现了这只狼残破的头,被钉在Round Lake的电话杆上。

东加拿大狼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eastern wolf (Canis lupus lycaon or Canis lycaon), also known as the Great Lakes wolf, eastern timber wolf, Algonquin wolf or deer wolf is a canid native to the northeastern side of North America’s Great Lakes region. It is a medium-sized canid which, like the red wolf, is intermediate in size between the coyote and Northwestern wolf. It primarily preys on white-tailed deer, but may occasionally attack moose and bea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