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中美貘

阅读(82)

动物百科小编ペ笨笨猪@给大家整理了中美貘的资料,包括中美貘的图片资料、中美貘的形态特征、中美貘的生活习性、中美貘的品种和种类、中美貘的寿命等与中美貘相关的详细信息。

中美貘Baird’s tapir

中美貘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科: 貘科 Tapiridae
属: 貘属 Tapirus
种: 中美貘 T. bairdii
        (Gill, 1865)
分布: 中美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中美貘(拼音:zhōng měi mò);
英文名:Baird’s tapir;
学名:Tapirus bairdii。
中美貘,生活在中美墨西哥东南部、伯利兹、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和巴拿马等国的茂密丛林中。中美貘每一时段都可能比较活跃。主要以树叶和落下的果实为食,行走时的轨迹呈锯齿状。中美貘的寿命可达三十年以上。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标签: 奇蹄目貘科貘属中美洲雨林独居领地意识植食黑色

体长: 大约2米

身高: 肩高1.1米

体重: 220-300公斤

生命: 30岁左右

食性: 树叶和果实

繁殖: 每胎一般产1仔

习性: 独居动物

分布: 中美洲

中美貘

中美貘学名:Tapirus bairdii

中美貘

中美貘英文名:Baird’s tapir

中美貘

中美貘的幼崽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中美貘体长通常为2米;肩高1.1米;重量220-300公斤。中美貘的脸部、喉部有一块乳白色印记,面颊上则各有一个暗点。身体的其他部分则为深褐色或灰褐色。是三种美洲貘中体型最大的,也是墨西哥到南美地区所见的最大陆生哺乳动物。与其他的貘一样,它们的鼻子较长,可以灵活伸缩。前肢为四趾,后肢为三趾。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中美貘每一时段都可能比较活跃。主要以树叶和落下的果实为食,行走时的轨迹呈锯齿状。一般居住在水的附近,尤其喜欢游泳和涉水。中美貘是独居动物,在繁殖季节也会聚集在一起。天敌只要有美洲鳄和美洲豹。

中美貘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中美貘的孕期大约为400天,每胎一般为一仔。幼仔的毛发为红褐色,带有白色的斑点和条纹。这些印记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褪去。断奶期一般为一年,18-24个月性成熟。中美貘的寿命可达三十年以上。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中美貘生活在中美墨西哥东南部、伯利兹、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和巴拿马等国的茂密丛林中。甚至可能呆在海拔3,350米的高地

中美貘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Baird’s tapir (Tapirus bairdii), also known as the Central American tapir, is a species of tapir native to Mexico, Central America and northwestern South America. It is one of four Latin American species of tapir.

欧亚狼

阅读(105)

动物百科小编迷失家的小乌龟给大家整理了欧亚狼的资料,包括欧亚狼的图片资料、欧亚狼的形态特征、欧亚狼的生活习性、欧亚狼的品种和种类、欧亚狼的寿命等与欧亚狼相关的详细信息。

欧亚狼Europese wolf

欧亚狼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犬科 Canidae
属: 犬属 Canis
种: 狼 C. lupus
亚种: 欧亚狼 C. l. lupus
        (Linnaeus, 1758)
分布: 欧亚大陆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欧亚狼(拼音:ōu yà láng);
英文名:Europese wolf;
学名:Canis lupus lupus。
欧亚狼,又名普通狼,中国狼,欧洲狼,草原狼,是狼的一个亚种,曾经广布于亚欧大陆。由于几十年前的滥捕滥杀,亚欧狼的数量曾急剧下降。 现在在欧洲大部分地区已受到保护,数量正在上升。 但是在亚洲的许多地方仍然没有受到有效的保护。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标签: 食肉目犬科犬属狼欧亚大陆森林平原适应性强群居肉食棕色

体长: 110-130厘米

身高: 肩高70-82厘米

体重: 69-80公斤

生命:

食性: 肉食性

繁殖:

习性:

分布: 欧亚大陆

欧亚狼

欧亚狼吼叫

欧亚狼

欧亚狼学名:Canis lupus lupus

欧亚狼

欧亚狼进食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欧亚狼体长110-130厘米;肩高70-82厘米;重量69-80公斤。亚欧狼的毛比北美的狼更短更密,毛色有白色,浅黄色,棕红色,灰色以及黑色,颜色有时会混合。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欧亚狼主要猎物包括狍、臆羚、野猪、马鹿、欧洲野牛,和家畜。其他的猎物包括驯鹿、盘羊、赛加羚羊、野山羊、小鹿和麝,有时也会吃更小的动物。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欧亚狼曾经广布于西伯利亚、中亚、欧洲、蒙古以及中国的华北、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现在在中国仅存于黑龙江,内蒙古,西藏,以及新疆的部分地区,在西欧只有零碎的分布。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由于几十年前的滥捕滥杀,亚欧狼的数量曾急剧下降。 现在在欧洲大部分地区已受到保护,数量正在上升。 但是在亚洲的许多地方仍然没有受到有效的保护。 在中国狼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但并没有受到很有效的保护。 由于部分国家的数据缺乏,目前没有总数量统计。

欧亚狼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Eurasian wolf (Canis lupus lupus), also known as the common wolf or Middle Russian forest wolf, is a subspecies of grey wolf native to Europe and the forest and steppe zones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It was once widespread throughout Eurasia prior to the Middle Ages; aside from an extensive paleontological and genetic record, Indo-European languages typically have several words for ’wolf’, thus attesting to the animal’s abundance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It was held in high regard in Baltic, Celtic, Slavic, Turkic, Ancient Greek, Roman, and Thracian cultures, whilst having an ambivalent reputation in early Germanic cultures.

藏狼

阅读(187)

动物百科小编蒙牛沒我牛给大家整理了藏狼的资料,包括藏狼的图片资料、藏狼的形态特征、藏狼的生活习性、藏狼的品种和种类、藏狼的寿命等与藏狼相关的详细信息。

藏狼Tibetan wolf

藏狼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犬科 Canidae
属: 犬属 Canis
种: 狼 C. lupus
亚种: 藏狼 C. l. chanco
        (Gray, 1863)
分布: 亚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藏狼(拼音:záng láng);
英文名:Tibetan wolf;
学名:Canis lupus chanco。
藏狼,也称蒙古狼、中国狼,是狼的一个亚种,分布于中亚、蒙古、中国北部、朝鲜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地区等地。曾经与喜马拉雅狼被认定为同一种。藏狼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猎食,以野兔、土拨鼠、羊为主食。曾经有藏狼杀死小孩的记录。 标签: 食肉目犬科犬属狼山地平原肉食棕色

体长: 100-120厘米

身高: 肩高68-76厘米

体重: 35-45公斤

生命:

食性: 肉食性

繁殖:

习性: 单独或成对活动

分布: 亚洲

藏狼

藏狼英文名:Tibetan wolf

藏狼

藏狼的牙齿

藏狼

藏狼的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藏狼体长100-120厘米;肩高68-76厘米;重量35-45公斤。藏狼毛发浓密,身体黄褐色、背部黑色与灰色混杂,喉颈、胸部、腹部和腿是白色的,皮毛颜色随季节变化。它的头骨很像欧亚狼,但腿短。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藏狼白天活动,但是在天气炎热的时候会选择夜间活动。藏狼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猎食,以野兔、土拨鼠、羊为主食,在食物匮乏的时候会袭击家畜。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藏狼分布于中亚、蒙古、中国北部、朝鲜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地区等地。

藏狼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Tibetan wolf (Canis lupus chanco), also known as the woolly wolf, is a gray wolf subspecies native to Asia from Turkestan throughout Tibet to Mongolia, northern China and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In Tibet and Ladakh it is known as chánkú or shanko.

黑尾袋鼠

阅读(103)

动物百科小编€受伤。锝小猫给大家整理了黑尾袋鼠的资料,包括黑尾袋鼠的图片资料、黑尾袋鼠的形态特征、黑尾袋鼠的生活习性、黑尾袋鼠的品种和种类、黑尾袋鼠的寿命等与黑尾袋鼠相关的详细信息。

黑尾袋鼠Swamp wallaby

黑尾袋鼠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双门齿目 Diprotodontia
科: 袋鼠科 Macropodidae
属: 黑尾袋鼠属 Wallabia
种: 黑尾袋鼠 W. bicolor
        (Desmarest, 1804)
分布: 澳大利亚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黑尾袋鼠(拼音:hēi wěi dài shǔ);
英文名:Swamp wallaby;
学名:Wallabia bicolor。
黑尾袋鼠,是袋鼠科中黑尾袋鼠属中唯一的一个种,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东部和东南部,生活在森林和草原上。是食草动物,以草类、树叶和树皮为食。野生黑尾袋鼠寿命12-15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标签: 双门齿目袋鼠科黑尾袋鼠属澳大利亚特有森林草原夜行性植食独居褐色

体长: 70-76厘米

身高:

体重: 13-17公斤

生命: 12-15岁

食性: 草食性

繁殖: 每产1仔

习性: 夜间活动

分布: 澳大利亚

黑尾袋鼠

黑尾袋鼠头部特写

黑尾袋鼠

黑尾袋鼠学名:Wallabia bicolor

黑尾袋鼠

年幼的黑尾袋鼠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黑尾袋鼠体长70-76厘米;尾长64-86厘米;重量13-17公斤。雄性较大。黑尾袋鼠的外形特征是它们长而粗的毛。背部和头部为红棕色,腹部橙色,两侧有时为黑色。从嘴到耳有一道白色的线条。与其它大多数袋鼠一样它们有一条长而有力的尾、肌肉发达的后腿和短的前腿。黑尾袋鼠与其它小袋鼠相比它在身体结构和繁殖方式上有所不同,因此自成一属,而没有被列入大袋鼠属。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黑尾袋鼠是夜间活动的,不喜成群的动物。它们居住在固定的领域中,但是互相之间不进行领域斗争,因此在有些地方可以有许多黑尾袋鼠生活。在运动时它们低头跳动,在觅食时也会四爪爬行。它们是食草动物,以草类、树叶和树皮为生。
虽然人类的活动缩小了黑尾袋鼠的生活环境,但是它们依然非常常见和广泛分布。它们目前不受威胁。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黑尾袋鼠全年可繁殖,雌性孕期33-38天,每产1仔,幼仔会在雌性也都中生活8-9个月,15-18个月性成熟。野生黑尾袋鼠寿命12-15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黑尾袋鼠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东部和东南部,从昆士兰州东部至维多利亚州和南澳大利亚州的东部。

知 识Knowledge

黑尾袋鼠学名:Wallabia bicolor,由法国动物学家–安塞尔姆·加埃东·德马尔(Anselme Gaetan Desmarest)于1804年命名。

黑尾袋鼠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swamp wallaby (Wallabia bicolor) is a small macropod marsupial of eastern Australia. This wallaby is also commonly known as the black wallaby, with other names including black-tailed wallaby, fern wallaby, black pademelon, stinker (in Queensland), and black stinker (in New South Wales). The swamp wallaby is the only living member of the genus Wallabia.

塔斯马尼亚袋熊

阅读(78)

动物百科小编小兔崽崽给大家整理了塔斯马尼亚袋熊的资料,包括塔斯马尼亚袋熊的图片资料、塔斯马尼亚袋熊的形态特征、塔斯马尼亚袋熊的生活习性、塔斯马尼亚袋熊的品种和种类、塔斯马尼亚袋熊的寿命等与塔斯马尼亚袋熊相关的详细信息。

塔斯马尼亚袋熊Common wombat

塔斯马尼亚袋熊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双门齿目 Diprotodontia
科: 袋熊科 Vombatidae
属: 袋熊属 Vombatus
种: 塔斯马尼亚袋熊 V. ursinus
        (Shaw, 1800)
分布: 澳大利亚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塔斯马尼亚袋熊(拼音:tǎ sī mǎ ní yà dài xióng);
英文名:Common wombat;
学名:Vombatus ursinus。
塔斯马尼亚袋熊,是一种有袋动物,分布于澳大利亚的东南部。独居,有领地意识,擅长挖掘洞穴,地下隧道可长达20米。昼伏夜出,属草食性。野生塔斯马尼亚袋熊寿命15-20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标签: 双门齿目袋熊科袋熊属澳大利亚特有夜行性独居领地意识善掘洞植食灰色

体长: 80-130厘米

身高:

体重: 17-40公斤

生命: 15-20岁

食性: 草食性

繁殖: 每产1仔

习性: 独居,有领地意识

分布: 澳大利亚

塔斯马尼亚袋熊

塔斯马尼亚袋熊学名:Vombatus ursinus

塔斯马尼亚袋熊

塔斯马尼亚袋熊行走

塔斯马尼亚袋熊

塔斯马尼亚袋熊的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塔斯马尼亚袋熊体长80-130厘米;重量17-40公斤。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塔斯马尼亚袋熊每两年繁殖一次,雌性孕期20-30天,每产1仔。幼仔会在雌性的育儿袋中生活,哺乳期大约6个月,18-20个月年龄开始独立生活,2-3岁性成熟。野生塔斯马尼亚袋熊寿命15-20岁,人工饲养的寿命可达30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塔斯马尼亚袋熊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包括塔斯马尼亚、昆士兰南部山区、维多利亚、巴斯海峡群岛、弗林德斯岛。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V. u. hirsutus
V. u. tasmaniensis
V. u. ursinus

知 识Knowledge

塔斯马尼亚袋熊学名:Vombatus ursinus,由英国植物学家、动物学家–乔治·萧伯纳(George Shaw)于1800年命名。

塔斯马尼亚袋熊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common wombat (Vombatus ursinus), also known as the coarse-haired wombat or bare-nosed wombat, is a marsupial, one of three species of wombats and the only one in the genus Vombatus. The common wombat grows to an average of 98 cm (39 in) long and a weight of 26 kg (57 lb).

意大利狼

阅读(119)

动物百科小编懶、羊羊给大家整理了意大利狼的资料,包括意大利狼的图片资料、意大利狼的形态特征、意大利狼的生活习性、意大利狼的品种和种类、意大利狼的寿命等与意大利狼相关的详细信息。

意大利狼Italian Wolf

意大利狼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犬科 Canidae
属: 犬属 Canis
种: 狼 C. lupus
亚种: 意大利狼 C. l. italicus
        (Linnaeus, 1758)
分布: 意大利亚平宁山脉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意大利狼(拼音:yì dà lì láng);
英文名:Italian Wolf;
学名:Canis lupus italicus。
意大利狼,是狼的一个亚种,生存于意大利亚平宁山脉。跟欧亚狼及欧亚犬比较,它们的群落构成最单纯,受到其他欧洲野犬的杂交程度是最少的。意大利狼在黑夜中才会进行猎食,主要食物有臆羚、野猪、西方狍及马鹿。它于1921年首次被描述、命名,并于1999年被确认为新的亚种。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标签: 食肉目犬科犬属狼夜行性肉食灰色

体长: 100-140厘米

身高:

体重: 24-40公斤

生命:

食性: 肉食性

繁殖:

习性: 夜行性

分布: 意大利,瑞士,法国

意大利狼

意大利狼行走

意大利狼

意大利狼奔跑

意大利狼

意大利狼争抢食物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意大利狼体长100-140厘米;雄性体重24-40公斤;雌性体重22-36公斤。在狼的标准来说,意大利狼的身型是中型,尽管曾于穆杰罗及托斯卡纳-艾米利亚亚平宁发现毛色黑色的物种,但大部分的毛色是灰色或啡色。跟欧亚狼及欧亚犬比较,它们的群落构成最单纯,受到其他欧洲野犬的杂交程度是最少的。但是在2004年,人们在托斯卡纳大区中南部的锡耶纳省发现了3只意大利狼,它们的后脚上有3只狗上爪,相当稀奇,这可以反映出它们的基因已被其他犬只所混种。由于狗上爪可以用来分辨混种跟纯种的意大利狼。部分生物学家因此担心意大利狼的基因遭到混种,而其他生物学家则认为这特征反而可以用来分辨混种跟纯种的意大利狼。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意大利狼在黑夜中才会进行猎食,其食物有臆羚、野猪、西方狍及马鹿。当无法找到以上物种时,它们会找一些小型动物(例如是野兔及家兔)来吃。一只意大利狼每天可以吃1.5至3公斤的肉类。有时候它们也会为了增加膳食纤维,而吃些植物的根以外部分及莓类。它们在城市生活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因为它们接受去进食家畜及动物残渣。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意大利狼生存于意大利亚平宁山脉。近来因为群落数量的增加,瑞士南界也出现意大利狼的踪迹。在近几年期间,它们的生存范围扩大到法国南部,尤其是马尔康杜自然公园里。在上述三个国家中,意大利狼已受到法律的保护。

意大利狼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Eurasian wolf (Canis lupus lupus), also known as the common wolf or Middle Russian forest wolf, is a subspecies of grey wolf native to Europe and the forest and steppe zones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It was once widespread throughout Eurasia prior to the Middle Ages; aside from an extensive paleontological and genetic record, Indo-European languages typically have several words for ’wolf’, thus attesting to the animal’s abundance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It was held in high regard in Baltic, Celtic, Slavic, Turkic, Ancient Greek, Roman, and Thracian cultures, whilst having an ambivalent reputation in early Germanic cultures.

北极狼

阅读(97)

动物百科小编「傻Cat」给大家整理了北极狼的资料,包括北极狼的图片资料、北极狼的形态特征、北极狼的生活习性、北极狼的品种和种类、北极狼的寿命等与北极狼相关的详细信息。

北极狼Arctic wolf

北极狼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犬科 Canidae
属: 犬属 Canis
种: 狼 C. lupus
亚种: 北极狼 C. l. arctos
分布: 北极地区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北极狼;
英文名:Arctic wolf;
学名:Canis lupus arctos。
北极狼,又称白狼,是犬科的哺乳动物,也是灰狼的亚种,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加拿大北部和格陵兰北部。集体捕猎,通常是5-10只组成一群,它们大多捕食驯鹿和麝牛,有时甚至会攻击人类。据统计,现时全球只有约一万只的北极狼生存。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LC)

体长: 全长148-162厘米

身高: 肩高68-80厘米

体重: 45-52公斤

生命: 7-10岁

食性: 肉食性

繁殖: 每胎产2-3只仔

习性: 集体捕猎动物

分布: 北极地区

北极狼

北极狼头部特写

北极狼

北极狼行走

北极狼

北极狼的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北极狼全长148-162厘米;肩高68-80厘米;重量45-52公斤。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北极狼是一群一群的集体捕猎动物的,通常是5至10只组成一群;它们大多捕食驯鹿和麝牛,但亦会捕杀北极兔、旅鼠、驼鹿、鱼类、海象和其他动物,有时甚至会攻击人类。在冬季时,它们也会捕猎马鹿,因为在冬季时马鹿的长腿会陷入厚厚的雪中,让北极狼有极可乘,可以很轻易地就能捕猎到这种全球最大的陆生动物之一。由于冬季时植物稀少,它们会在很大的范围内徜徉捕猎,横越逾2600平方公里的地方,并随驯鹿迁徙。虽然人们一般认为北极狼很凶猛,但是对爱斯基摩人来说,北极狼是一种很温和的动物。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北极狼繁殖季节在5-6月份,雌性孕期60-64天,每胎产2-3只仔,小狼出生后会跟随母狼2年,然后就会开始独立。一般认为,北极狼每一胎所生下的小狼之所以比灰狼的一胎小狼数目小是因为北极能够捕猎到的食物较少。由于北极狼的居住地的泥土为永久冻土,挖土极为艰难,因为北极狼通常都会用洞穴或洼地取代洞穴。野生北极狼的寿命7-10岁,人类圈养的北极狼寿命长达18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北极狼主要分布在北极地区,包括加拿大北部和格陵兰北部。北极狼是灰狼唯一在其原始分布地的亚种;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它们的天然栖息地遇到人类的机会不大。
北极狼保护区(White Wolf Sanctuary)是一个位于奥勒冈州的北极狼的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内的北极狼密度为每40英亩8至10只北极狼,这些均为获救的受伤、有缺陷或被弃的北极狼。
据统计,现时全球只有约一万只的北极狼生存,因此它们被列为二级濒危动物。

苔原狼

阅读(122)

动物百科小编精灵鼠小弟给大家整理了苔原狼的资料,包括苔原狼的图片资料、苔原狼的形态特征、苔原狼的生活习性、苔原狼的品种和种类、苔原狼的寿命等与苔原狼相关的详细信息。

苔原狼Tundra wolf

苔原狼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犬科 Canidae
属: 犬属 Canis
种: 狼 C. lupus
亚种: 苔原狼 C. l. albus
        (Kerr, 1792)
分布: 欧亚大陆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苔原狼(拼音:tái yuán láng);
英文名:Tundra wolf;
学名:Canis lupus albus。
苔原狼,是狼的一个亚种,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从芬兰到堪察加半岛的苔原及丛林地带。于1792年由罗伯特·克尔(Robert Kerr)命名。 标签: 食肉目犬科犬属狼苔原肉食白色

体长: 体长118-137厘米

身高:

体重: 40-49公斤

生命: 12-16岁

食性: 肉食性

繁殖: 每产2-6崽

习性:

分布: 欧亚大陆北部

苔原狼

苔原狼

苔原狼

苔原狼学名:Canis lupus albus

苔原狼

苔原狼英文名:Tundra wolf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苔原狼雄性体长118-137厘米,重40-49公斤;苔原狼雌性体长112-136厘米,重36.6-41公斤。苔原狼体型较大,毛发稠密,毛色较浅,灰色或银灰色。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苔原狼集群或单独活动。在繁殖季节集成小群,冬季在常组成较大群捕食有蹄类,主要捕食大型哺乳动物。因季节的改变也捕食其他动物,如鸟类、两栖类和昆虫等小型动物。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苔原狼栖息于高纬度,繁殖季节通常是每年的3月下旬至4月。在此期间,雌狼要热身5-15天。交配后,雌性的孕期为62-63天,通常每窝产2-6只幼崽。野生苔原狼寿命12-16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从芬兰到堪察加半岛的苔原及丛林地带。

知 识Knowledge

异名:dybowskii (Domaniewski,1926)kamtschaticus (Dybowski,1922)turuchanensis (Ognev,1923)

苔原狼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tundra wolf (Canis lupus albus), also known as the Turukhan wolf, is a subspecies of grey wolf native to Eurasia’s tundra and forest-tundra zones from Finland to the Kamchatka Peninsula. It was first described in 1792 by Robert Kerr, who described it as living around the Yenisei, and of having a highly valued pelt.

多毛犰狳

阅读(90)

动物百科小编白兎i给大家整理了多毛犰狳的资料,包括多毛犰狳的图片资料、多毛犰狳的形态特征、多毛犰狳的生活习性、多毛犰狳的品种和种类、多毛犰狳的寿命等与多毛犰狳相关的详细信息。

多毛犰狳Andean hairy armadillo

多毛犰狳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有甲目 Cingulata
科: 犰狳科 Dasypodidae
属: 毛犰狳属 Chaetophractus
种: 多毛犰狳 C. nationi
        (Thomas, 1894)
分布: 南美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多毛犰狳(拼音:duō máo qiú yú);
英文名:Andean hairy armadillo;
学名:Chaetophractus nationi。
多毛犰狳,又名密毛犰狳或纳氏毛犰狳,分布于南美洲的玻利维亚、智利北部及秘鲁,生活在高海拔草原。地面移动速度缓慢,擅长挖掘洞穴,并在此藏身和哺养后代。夜间活动觅食,杂食性,以括昆虫、幼虫、水果、根茎和腐肉为食。野生多毛犰狳寿命12-16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标签: 有甲目犰狳科毛犰狳属草原夜行性善掘洞杂食棕色

体长: 22-40厘米

身高:

体重: 2-3.2公斤

生命: 12-16岁

食性: 杂食性

繁殖: 每胎产1-2仔

习性: 夜间活动觅食

分布: 南美洲

多毛犰狳

多毛犰狳英文名:Andean hairy armadillo

多毛犰狳

多毛犰狳学名:Chaetophractus nationi

多毛犰狳

多毛犰狳挖掘洞穴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多毛犰狳体长22-40厘米;尾长9-17.5厘米;重量2-3.2公斤。雄性多毛犰狳拥有哺乳动物中最长的阴茎,其长度是体长的2/3。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多毛犰狳于夏季繁殖,孕期60-66天,每胎产1-2仔,9-12个月性成熟。野生多毛犰狳寿命12-16岁,人工饲养的寿命可达20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多毛犰狳,分布于南美洲的玻利维亚、智利北部及秘鲁,生活在高海拔草原。

知 识Knowledge

多毛犰狳学名:Chaetophractus nationi,由英国动物学家–菲尔德·托马斯(Oldfield Thomas)于1894年命名。

多毛犰狳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Andean hairy armadillo (Chaetophractus nationi) is an armadillo present in Bolivia, in the region of the Puna, the departments of Oruro, La Paz, and Cochabamba (Gardner, 1993). Nowark (1991) describes it as distributed in Bolivia and northern Chile. A recent publication of Pacheco (1995) also locates the species in Peru, basically in Puno Region. It is also thought to be present in northern Argentina.

六带犰狳

阅读(120)

动物百科小编被鱼叼着的猫给大家整理了六带犰狳的资料,包括六带犰狳的图片资料、六带犰狳的形态特征、六带犰狳的生活习性、六带犰狳的品种和种类、六带犰狳的寿命等与六带犰狳相关的详细信息。

六带犰狳Six-banded armadillo

六带犰狳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有甲目 Cingulata
科: 犰狳科 Dasypodidae
属: 六带犰狳属 Euphractus
种: 六带犰狳 E. sexcinctus
        (Linnaeus, 1758)
分布: 南美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六带犰狳(拼音:liù dài qiú yú);
英文名:Six-banded armadillo;
学名:Euphractus sexcinctus。
六带犰狳,分布于南美洲,生境多样性,从热带雨林到干燥草原都可以发现它们。独居,有领地意识,白天活动,擅长游泳。属杂食性,主食植物的果实、块茎,也吃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如青蛙。人工饲养的六带犰狳寿命18岁左右。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标签: 有甲目犰狳科六带犰狳属雨林草原日行性独居领地意识善掘洞杂食褐色

体长: 40-42厘米

身高:

体重: 4.8-5公斤

生命: 18岁左右

食性: 杂食性

繁殖: 每胎产1-3仔

习性: 白天活动,擅长游泳

分布: 南美洲

六带犰狳

六带犰狳学名:Euphractus sexcinctus

六带犰狳

六带犰狳

六带犰狳

六带犰狳头部特写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六带犰狳体长40-42厘米;重量4.8-5公斤。体色为黄色或红褐色。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六带犰狳全年可繁殖,雌性孕期60-64天,每胎产1-3仔,重约95-115克,9-10个月性成熟。人工饲养的六带犰狳寿命18岁左右。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六带犰狳分布于南美洲的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乌拉圭、巴拉圭和苏里南。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Euphractus sexcinctus boliviae Thomas, 1907
Euphractus sexcinctus flavimanus Desmarest, 1804
Euphractus sexcinctus setosus Wied, 1826
Euphractus sexcinctus tucumanus Thomas, 1907

知 识Knowledge

六带犰狳学名:Euphractus sexcinctus,由瑞典自然学者–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于1758年命名。

六带犰狳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six-banded armadillo, Euphractus sexcinctus, also known as the yellow armadillo, is a species of armadillo from South America. It is found in Argentina, Bolivia, Brazil, Uruguay, Paraguay and isolated populations in Suriname (there known as siksi-banti kapasi). Its body is usually yellowish in color, sometimes tan or light reddish-brown. It belongs to the monotypic genus Euphrac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