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合趾猿

阅读(93)

动物百科小编小香猪给大家整理了合趾猿的资料,包括合趾猿的图片资料、合趾猿的形态特征、合趾猿的生活习性、合趾猿的品种和种类、合趾猿的寿命等与合趾猿相关的详细信息。

合趾猿Siamang

合趾猿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亚目: 简鼻亚目 Haplorrhini
科: 长臂猿科 Hylobatidae
属: 合趾猿属 Symphalangus
种: 合趾猿 S. syndactylus
        (Raffles, 1821)
分布: 东南亚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合趾猿(拼音:hé zhǐ yuán);
英文名:Siamang;
学名:Symphalangus syndactylus。
合趾猿,分布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泰国、苏门答腊岛,栖身于热带雨林以及高山森林。树栖性,主要是在日间活动,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群体生活。属杂食性,以进食果实、树叶、花蕾及小动物为主。人工饲养的合趾猿寿命可达30岁以上。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体长:

身高: 站立高度100厘米

体重: 10.5-14公斤

生命: 30岁左右

食性: 杂食性

繁殖: 每产1仔

习性: 树栖,群居

分布: 东南亚

合趾猿

雄性合趾猿

合趾猿

雌性合趾猿

合趾猿

合趾猿母子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合趾猿站立高度100厘米;重量10.5-14公斤。合趾猿为长臂猿当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是其他长臂猿的大小的两倍。无论雄性还是雌性,于喉咙之下都有声囊,鸣叫时声囊会同时胀大。雌雄外形相似。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合趾猿栖身于热带雨林以及高山森林。为树栖性,四枝极为灵活,合趾猿利用“臂跃行动”,运用强壮的手臂,于树木之间穿梭往来,在地上步行时,则会高举双臂以平衡身体。主要是在日间活动,过著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群体生活,晚间它们会于高树的叶丛中睡觉。它们以叫声来宣示自己的存在及领域,叫声之响亮远至一公里外也可听到。合趾猿属杂食性,以进食果实、树叶、花蕾及小动物为主。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合趾猿是一夫一妻制的灵长类动物,雌性每隔2-3年繁殖1次,孕期约230天,每产1仔。6-8岁性成熟。人工饲养的合趾猿寿命可达30岁以上。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合趾猿分布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泰国、苏门答腊岛。

知 识Knowledge

合趾猿学名:Symphalangus syndactylus,由英国政治家–托马斯·莱佛士(Thomas Stamford Raffles)于1821年命名。

合趾猿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siamang (Symphalangus syndactylus) is a tailless, arboreal, black-furred gibbon native to the forests of Malaysia, Thailand, and Sumatra. The largest of the gibbons, the siamang can be twice the size of other gibbons, reaching 1 m in height, and weighing up to 14 kg. The siamang is the only species in the genus Symphalangus.

白颊长臂猿

阅读(114)

动物百科小编猎猎猎猎猎丶鹰给大家整理了白颊长臂猿的资料,包括白颊长臂猿的图片资料、白颊长臂猿的形态特征、白颊长臂猿的生活习性、白颊长臂猿的品种和种类、白颊长臂猿的寿命等与白颊长臂猿相关的详细信息。

白颊长臂猿Northern white-cheeked gibbon

白颊长臂猿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亚目: 简鼻亚目 Haplorrhini
科: 长臂猿科 Hylobatidae
属: 黑冠长臂猿属 Nomascus
种: 白颊长臂猿 Nomascus leucogenys
        ( Ogilby, 1840 )
分布: 中国、越南、老挝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白颊长臂猿(拼音:bái jiá zhǎng bì yuán);
英文名:Northern white-cheeked gibbon;
学名:Nomascus leucogenys。
白颊长臂猿,是黑冠长臂猿属的一种,生活在中国云南、越南和老挝等地的热带森林中。一些研究报告对于白颊长臂猿是否仍分布在中国境内感到存疑,最后一次有关于白颊长臂猿在中国境内的研究发表已经将近18年之久。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
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标签: 灵长目长臂猿科东南亚森林树栖群居日行性杂食一夫一妻

体长:

身高:

体重: 平均7.5公斤

生命: 至少28岁

食性: 树叶、嫩芽、花和水果

繁殖: 每产1仔

习性: 树栖,群居,白天活动

分布: 中国、越南、老挝

白颊长臂猿

雄性白颊长臂猿头部特写

白颊长臂猿

雌性白颊长臂猿头部特写

白颊长臂猿

白颊长臂猿母子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白颊长臂猿主要特征为两颊长有明显的两块白色块斑,雄性体色为黑色,雌性则为黄褐色或金黄色。平均重量7.5公斤。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白颊长臂猿栖息于亚热带常绿森林中,海拔200-1650米,是树栖动物,群居,白天活动。主食树叶、嫩芽、花和水果,偶然吃昆虫和其它小型动物。智商较高,可以分辨出镜子中的自己。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白颊长臂猿是一夫一妻制的,雌性孕期200-212天,每产1仔,新生幼仔全身浅黄色,平均重量为480克。4-5岁后雌雄的外形特征开始明显。7-8岁性成熟。野生白颊长臂猿寿命至少28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白颊长臂猿,生活在中国云南、越南和老挝等地的热带森林中。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北方亚种 Nomascus leucogenys leucogenys
南方亚种 Nomascus leucogenys siki

白颊长臂猿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northern white-cheeked gibbon (Nomascus leucogenys) is a species of gibbon native to South East Asia.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uthern white-cheeked gibbon (Nomascus siki), with which it was previously considered conspecific. The females of the two species are virtually indistinguishable in appearance.
The genome of N. leucogenys was sequenced and published in 2011.

东部黑冠长臂猿

阅读(75)

动物百科小编龙★虎★豹给大家整理了东部黑冠长臂猿的资料,包括东部黑冠长臂猿的图片资料、东部黑冠长臂猿的形态特征、东部黑冠长臂猿的生活习性、东部黑冠长臂猿的品种和种类、东部黑冠长臂猿的寿命等与东部黑冠长臂猿相关的详细信息。

东部黑冠长臂猿Cao-vit crested gibbon

东部黑冠长臂猿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亚目: 简鼻亚目 Haplorrhini
科: 长臂猿科 Hylobatidae
属: 黑冠长臂猿属 Nomascus
种: 东部黑冠长臂猿 N. nasutus
        ( Kunkel d’Herculais,1884 )
分布: 中国、越南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东部黑冠长臂猿(拼音:dōng bù hēi guàn zhǎng bì yuán );
英文名:Cao-vit crested gibbon;
学名:Nomascus nasutus。
东部黑冠长臂猿,是一种曾经在中国和越南广泛分布的长臂猿,原来认为是黑冠长臂猿的一个亚种,现在则专门列为一个种。是世界上25个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栖息地的缩小和偷猎。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 标签: 灵长目长臂猿科东南亚森林

体长:

身高:

体重:

生命:

食性:

繁殖:

习性:

分布: 中国、越南

东部黑冠长臂猿

雄性东部黑冠长臂猿

东部黑冠长臂猿

雌性东部黑冠长臂猿

东部黑冠长臂猿

东部黑冠长臂猿学名:Nomascus nasutus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东部黑冠长臂猿大约于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大陆绝迹,现在在海南岛大约还有20头左右的野生的海南亚种。2002年,在越南发现了26头野生越南亚种,2005年估算有35-37只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越南亚种 Nomascus nasutus nasutus
海南亚种 Nomascus nasutus hainanus

东部黑冠长臂猿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eastern black crested gibbon (Nomascus nasutus), also known as the Cao-vit black crested gibbon or the Cao-vit crested gibbon, is a species of gibbon from southeast China and north Vietnam.

黑冠长臂猿

阅读(107)

动物百科小编糖 ̄小鸭给大家整理了黑冠长臂猿的资料,包括黑冠长臂猿的图片资料、黑冠长臂猿的形态特征、黑冠长臂猿的生活习性、黑冠长臂猿的品种和种类、黑冠长臂猿的寿命等与黑冠长臂猿相关的详细信息。

黑冠长臂猿Black-crested gibbon

黑冠长臂猿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亚目: 简鼻亚目 Haplorrhini
科: 长臂猿科 Hylobatidae
属: 黑冠长臂猿属 Nomascus
种: 黑冠长臂猿 N. concolor
        ( Harlan, 1826 )
分布: 中国、老挝、越南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黑冠长臂猿(拼音:hēi guàn zhǎng bì yuán);
英文名:Black-crested gibbon;
学名:Nomascus concolor。
黑冠长臂猿,生活在中国云南、老挝最北部和越南北部。栖息于亚热带山区的常绿、半常绿和落叶阔叶林中,很少在地面上活动。主要吃果子,此外还吃一些树叶,偶尔吃昆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 标签: 灵长目长臂猿科东南亚森林群居主食果子一夫一妻

体长: 43-54厘米

身高:

体重: 6.9-10公斤

生命:

食性: 主要吃果子

繁殖: 每次产1仔

习性: 树栖,群居

分布: 中国、老挝、越南

黑冠长臂猿

雄性黑冠长臂猿

黑冠长臂猿

雌性黑冠长臂猿

黑冠长臂猿

黑冠长臂猿站立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黑冠长臂猿体长43-54厘米;重量6.9-10公斤。黑冠长臂猿两性之间的毛色相差很大。雄性完全是黑色的,顶多在嘴角变有几根白毛。它们没有许多其它黑冠长臂猿属动物特有的浅色的面部。与其它同属的动物一样它们的头上有一簇毛。雌性的毛色从黄灰色到淡棕色,在头的顶部和腹部有一黑斑,此外手指和四肢可能部分是黑棕色的。两性之间没有大小的区别。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黑冠长臂猿生活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群中,这样的群由一头雄兽、一头雌兽和一至三头幼兽组成。它们的领地由它们的叫声标志。黑冠长臂猿的叫声与其它同属动物一样比较简单。它们可以在树上使用它们的长臂跳跃攀爬。主要吃果子,此外还吃一些树叶,偶尔吃昆虫。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黑冠长臂猿孕期约为6-7个月,一般每次只产1仔。幼兽不分性别都是黑色的,直到性成熟后雌性的毛色才变浅。雌性繁殖间隔2-3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黑冠长臂猿生活在云南、老挝最北部和越南北部。红河是它们与东部黑冠长臂猿的分界线。过去这两个种被看作一个种,今天被分为两个种了。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1、Central Yunnan black crested gibbon (Nomascus concolor jingdongensis),分布于中国云南;
2、West Yunnan black crested gibbon (N. c. furvogaster), 分布于中国云南;
3、Laotian black crested gibbon (N. c. lu), 分布于中国云南老挝。
4、Tonkin black crested gibbon (N. c. concolor), 分布于越南北部。

知 识Knowledge

黑冠长臂猿学名:Nomascus concolor,由美国博物学家、动物学家、爬虫学家、物理学家、古生物学家–理查德·哈伦(Richard Harlan)于1826年命名。

黑冠长臂猿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black crested gibbon (Nomascus concolor) is an endangered species of gibbon found in China, Laos, and northern Vietnam, with four subspecies.
All gibbon species are known to produce loud and long song bouts, lasting for 10–30 minutes. The black-crested gibbon sings in the morning, sometimes in duets initiated by the male. The males choose the highest tree branches, often near ridges. The songs are thought to be used for resource defense, mate defense, pairbonding, group cohesion and mate attraction. The songs are innately altruistic, as each group calls separately.

豚尾叶猴

阅读(87)

动物百科小编糖 ̄小鸭给大家整理了豚尾叶猴的资料,包括豚尾叶猴的图片资料、豚尾叶猴的形态特征、豚尾叶猴的生活习性、豚尾叶猴的品种和种类、豚尾叶猴的寿命等与豚尾叶猴相关的详细信息。

豚尾叶猴Pig-tailed langur

豚尾叶猴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亚科: 疣猴亚科 Colobinae
属: 豚尾叶猴属 Simias
种: 豚尾叶猴 S. concolor
        ( Miller, 1903 )
分布: 印度尼西亚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豚尾叶猴(拼音:tún wěi yè hóu);
英文名:Pig-tailed langur;
学名:Simias concolor。
豚尾叶猴,又名猪尾叶猴,只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明打威群岛中,尤其是在北巴盖及南巴盖。它们主要吃叶子、果实及草莓。是世界上25个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 标签: 灵长目猴科疣猴旧世界猴特有日行性森林群居素食

体长: 约50厘米

身高:

体重: 7公斤

生命:

食性: 叶子、果实及草莓

繁殖:

习性: 群族生活

分布: 印度尼西亚

豚尾叶猴

豚尾叶猴学名:Simias concolor

豚尾叶猴

豚尾叶猴英文名:Pig-tailed langur

豚尾叶猴

豚尾叶猴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豚尾叶猴体长约50厘米;尾长15厘米;重量7公斤。豚尾叶猴毛皮呈黑褐色,面上无毛而呈黑色。它们是疣猴亚科下唯一尾巴较短的,尾巴只有15厘米长。它们的吻短及鼻孔向上。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豚尾叶猴是日间活动及栖于树上的,很少会走到地上。它们以细小的群族生活,成员约有3-8只,包括一只雄猴、一只或以上的雌猴及它们的幼猴。它们主要吃叶子、果实及草莓。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豚尾叶猴,只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明打威群岛中,尤其是在北巴盖及南巴盖。

知 识Knowledge

豚尾叶猴学名:Simias concolor,由美国动物学家、植物学家–格里特·史密斯·米勒(Gerrit Smith Miller)于1903年命名。

豚尾叶猴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pig-tailed langur (Simias concolor, monotypic in genus Simias) is a large, rather heavily built Old World monkey, which is adapted to climbing with its long arms. Its fur is black-brown, and its hairless face is also black. It is the only monkey in the subfamily Colobinae to have a relatively short tail; the tail is only slightly furred and is only 15 cm long. The short nose is pointed upward. The pig-tailed langur reaches a full grown length of approximately 50 cm and a weight of 7 kg. Traditionally, it has been placed in the genus Nasalis together with the proboscis monkey – a treatment still preferred by some.

长鼻猴

阅读(132)

动物百科小编人鱼小猪给大家整理了长鼻猴的资料,包括长鼻猴的图片资料、长鼻猴的形态特征、长鼻猴的生活习性、长鼻猴的品种和种类、长鼻猴的寿命等与长鼻猴相关的详细信息。

长鼻猴Proboscis monkey

长鼻猴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亚科: 疣猴亚科 Colobinae
属: 长鼻猴属 Nasalis
种: 长鼻猴 N. larvatus
        ( Wurmb, 1787 )
分布: 东南亚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长鼻猴(拼音:chǎng bí hóu);
英文名:Proboscis monkey;
学名:Nasalis larvatus。
长鼻猴,为猴科、长鼻猴属下唯一一种。主要产于东南亚婆罗洲(加里曼丹岛)岸边的红树林、沼泽及河畔的森林。群居,每群为10-20只猴子不等。是唯一发现的能够反刍的灵长类动物 。它的食物除树叶外,也包括水果和种子。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标签: 灵长目猴科疣猴旧世界猴东南亚森林群居素食濒危灵长目

体长: 54-76厘米

身高:

体重: 7-22公斤

生命:

食性: 植食性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群居

分布: 东南亚

长鼻猴

雄性长鼻猴

长鼻猴

雌性长鼻猴

长鼻猴

长鼻猴幼仔 ©Einalem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长鼻猴雄性体长73-76厘米;尾长66-75厘米;重量16-22公斤;长鼻猴雌性体长54-64厘米;尾长52-62厘米;重量7-12公斤。长鼻猴的主要特征是其又大又长的鼻子,其用途并不是很清楚,有可能是性选择的结果。长鼻猴的腹部较大,其消化系统分为好几部分,有助于其消化树叶。这也是唯一发现的能够反刍的灵长类动物。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长鼻猴交配季节在11-2月份,雌性孕期166-200天,通常每胎产1仔,哺乳期7个月。雌性5岁性成熟。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长鼻猴分布于东南亚婆罗洲,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文莱三国。

长鼻猴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proboscis monkey (Nasalis larvatus) or long-nosed monkey, known as the bekantan in Malay, is a reddish-brown arboreal Old World monkey that is endemic to the south-east Asian island of Borneo. This species co-exists with the Bornean Orangutan. It belongs in the monotypic genus Nasalis, although the pig-tailed langur has traditionally also been included in this genus.
The monkey also goes by the Malay name monyet belanda ("Dutch monkey"), or even orang belanda ("Dutchman"), as Indonesians remarked that the Dutch colonisers often had similarly large bellies and noses.
This species of monkey is easily identifiable because of its unusually large nose.

越南金丝猴

阅读(97)

动物百科小编☆唐老鸭★给大家整理了越南金丝猴的资料,包括越南金丝猴的图片资料、越南金丝猴的形态特征、越南金丝猴的生活习性、越南金丝猴的品种和种类、越南金丝猴的寿命等与越南金丝猴相关的详细信息。

越南金丝猴Tonkin snub-nosed monkey

越南金丝猴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亚科: 疣猴亚科 Colobinae
属: 仰鼻猴属 Rhinopithecus
种: 越南金丝猴 R. avunculus
        ( Dollman, 1912 )
分布: 越南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越南金丝猴(拼音:yuè nán jīn sī hóu);
英文名:Tonkin snub-nosed monkey;
学名:Rhinopithecus avunculus。
越南金丝猴,也叫东京仰鼻猴,是惟一分布在中国以外地区的金丝猴,仅分布于越南北部宣光省和北太省之间石灰岩山地的低海拔亚热带雨林中。以植物为食,食物随季节而变化。越南金丝猴1910年被发现,直到1989年才被再次发现。现存数量很少,约250只。越南金丝猴的模式标本产地是越南东京,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 标签: 灵长目猴科疣猴旧世界猴雨林树栖群居素食特有

体长: 51-65厘米

身高:

体重: 8.5-14公斤

生命:

食性: 以植物为食

繁殖:

习性: 小群体活动

分布: 越南

越南金丝猴

越南金丝猴学名:Rhinopithecus avunculus

越南金丝猴

越南金丝猴英文名:Tonkin snub-nosed monkey

越南金丝猴

越南金丝猴群体活动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越南金丝猴体长51-65厘米;尾长66-92厘米;重量8.5-14公斤,雄性较大。越南金丝猴的体形较小,胸部腹部为黑色,四肢内侧浅黄色。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越南金丝猴分小群体活动,通常由一只雄性和多只雌性组成,也有多只雄性的群体,多个小群体共同分享一片栖息地。目前的研究表明,现存约至少4个种群,总数约250只。越南金丝猴以植物为食,食物随季节而变化。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越南金丝猴仅分布于越南北部宣光省和北太省之间石灰岩山地的低海拔亚热带雨林中。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濒危因素:越南人口增长很快,对于原始森林的破坏十分严重,极大的挤压了越南金丝猴的生活空间,至1986年,越南金丝猴原有的栖息地已经丧失殆尽。目前越南金丝猴已分割成两个种群。此外,过度捕猎用于皮毛和东方药物也使它们处于更危急的地位。保护措施:虽然1985年越南的国家保护策略开始实施,但执行情况一直不好。现在的保护措施是规划保护区和禁止捕猎,但这个物种面临的情况依旧很不乐观,Na Hang保护区即使建立,越南金丝猴在未来20年里灭绝的机率依旧很高。

知 识Knowledge

越南金丝猴学名:Rhinopithecus avunculus,由英国动物学家–盖伊·杜尔曼(Guy Dollman)于1912年命名。

越南金丝猴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Tonkin snub-nosed monkey or Dollman’s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avunculus) is a critically endangered, slender-bodied arboreal colobine, endemic to northern Vietnam. Recorded at elevations between 200 to 1,200 m, its distribution is currently restricted to small fragmented tropical evergreen forests associated with steep karst limestone hills and mountains. Five isolated extant populations have been identified since its rediscovery in 1992. Despite heralded as a flagship species and subsequently receiving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and conservation actions, the population trend remains on the decline; therefore causing it to be continuously listed as one of "The World’s 25 Most Endangered Primates." since the first global non-human primate biennial assessment began in 2001.

黔金丝猴

阅读(139)

动物百科小编骑着马奔跑的驴给大家整理了黔金丝猴的资料,包括黔金丝猴的图片资料、黔金丝猴的形态特征、黔金丝猴的生活习性、黔金丝猴的品种和种类、黔金丝猴的寿命等与黔金丝猴相关的详细信息。

黔金丝猴Grey snub-nosed monkey

黔金丝猴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亚科: 疣猴亚科 Colobinae
属: 仰鼻猴属 Rhinopithecus
种: 黔金丝猴 R. brelichi
        ( Thomas, 1903 )
分布: 中国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黔金丝猴(拼音:qián jīn sī hóu);
英文名:Grey snub-nosed monkey;
学名:Rhinopithecus brelichi。
黔金丝猴,又名灰仰鼻猴、白肩猴、白肩仰鼻猴,仅分布于中国贵州的梵净山,现数量700只左右。多栖于海拔500-800米河谷阔叶林,以多种植物的叶、芽、花、果及树皮为食。黔金丝猴模式标本出自贵州北部,现收藏与大英博物馆。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生效年代:1989年) 标签: 灵长目猴科疣猴旧世界猴树栖群居素食濒危灵长目特有

体长: 64-73厘米

身高:

体重: 8-15公斤

生命:

食性: 植物的叶、芽、花、果

繁殖: 每产1仔

习性: 活动范围大

分布: 中国

黔金丝猴

黔金丝猴头部特写

黔金丝猴

黔金丝猴英文名:Grey snub-nosed monkey

黔金丝猴

黔金丝猴学名:Rhinopithecus brelichi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黔金丝猴体长64-73厘米;尾长70-97厘米;重量8-15公斤。雄性较大。黔金丝猴的体型略小于川金丝猴,脸部灰白或浅蓝,鼻眉脊浅蓝。吻鼻部略向下凹,不像川金丝猴那样肿胀。前额毛基金黄色,至后部逐渐变为灰白。背部灰褐,从肩部沿四肢外侧至手背和脚背渐变为黑色。肩窝有一白色块斑,肩毛长达16厘米。颈下、腋部及上肢内侧金黄色,尾基深灰色,至尾端为黑色或黄白色。幼体色淡,通体银灰。黔金丝猴又名灰仰鼻猴、白肩猴、白肩仰鼻猴、牛尾猴、线狨。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黔金丝猴活动的海拔高度比川金丝猴和滇金丝猴都低,多栖于海拔500-800米河谷阔叶林,夏季则多见于海拔1400-2200米左右的阔叶混交林,活动范围大,也偶见于村寨附近。群居性,为多雄多雌的混合家族群。一群约150-250只,有季节性分群与合群现象。黔金丝猴以多种植物的叶、芽、花、果及树皮为食。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黔金丝猴繁殖高峰在4-5月份,雌性孕期200天左右,通常每产1仔,偶产2仔。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黔金丝猴仅分布在贵州武陵山的梵净山地区。

黔金丝猴分布图: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濒危因素:1、栖息地破坏:在建立梵净山保护区之前,伐木采矿等活动对这一地区破坏严重,对黔金丝猴的栖息造成严重威胁。2、过度捕猎:由于当地居民有狩猎的习惯,对黔金丝猴的捕杀时有发生。最严重的1962年到1977年,据不完全统计就猎杀317只之多。保护措施:梵净山保护区保护区的建立使黔金丝猴的生存有所保障。虽然保护区初期乱砍滥伐、盗猎等现象仍很严重,但经过多年的努力,对当地人的教育和适当引导使这些现象的以避免。目前黔金丝猴的人工饲养正处于研究阶段。黔金丝猴的保护级别是:CITES濒危等级:附录I 生效年代:1997年IUCN濒危等级:濒危 生效年代:1996年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 生效年代:1989年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 生效年代:1996年

知 识Knowledge

黔金丝猴学名:Rhinopithecus brelichi,由英国动物学家–菲尔德·托马斯(Oldfield Thomas)于1903年命名。黔金丝猴自1903年定名之后,至1960年代才再次得到关于这个物种的线索。由于梵净山地区条件复杂,是研究工作开展十分困难,至今对它们的认知多来自1991年到1993年贵州师范大学与美国纽约动物学会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WCI)的合作研究。

黔金丝猴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gray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brelichi), also known as Brelich’s snub-nosed monkey, Guizhou snub-nosed monkey, and Guizhou golden monkey, is a species of primate in the Cercopithecidae family. It is endemic to China, where it is known as the Guizhou golden hair monkey (黔金丝猴) or gray golden hair monkey (灰金丝猴). It is threatened by habitat loss. Of the three species of snub-nosed monkeys in China, the gray snub-nosed monkey is the most threatened, with a total population of less than 750 in around 20 groups surviving in the wild.

滇金丝猴

阅读(79)

动物百科小编金丝刺猬给大家整理了滇金丝猴的资料,包括滇金丝猴的图片资料、滇金丝猴的形态特征、滇金丝猴的生活习性、滇金丝猴的品种和种类、滇金丝猴的寿命等与滇金丝猴相关的详细信息。

滇金丝猴Yunnan snub-nosed monkey

滇金丝猴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亚科: 疣猴亚科 Colobinae
属: 仰鼻猴属 Rhinopithecus
种: 滇金丝猴 R. bieti
        ( Milne-Edwards, 1897 )
分布: 中国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滇金丝猴(拼音:diān jīn sī hóu);
英文名:Yunnan snub-nosed monkey;
学名:Rhinopithecus bieti。
滇金丝猴,又名黑金丝猴、黑仰鼻猴、雪猴、大青猴,仅在中国的云南和西藏高山针叶林有分布,是世界上栖息海拔高度最高的灵长类动物。它们的主要食物是针叶树的嫩叶和越冬的花苞及叶芽苞。滇金丝猴的模式标本于1871年采于云南德钦阿墩子,现收藏在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生效年代:1989年) 标签: 灵长目猴科疣猴旧世界猴树栖群居素食濒危灵长目特有

体长: 51-83厘米

身高:

体重: 9-17公斤

生命:

食性: 主食嫩叶

繁殖: 繁殖率很低

习性: 群居

分布: 中国

滇金丝猴

滇金丝猴休息

滇金丝猴

雄性滇金丝猴

滇金丝猴

滇金丝猴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滇金丝猴体长51-83厘米;尾长52-75厘米;雄性重15-17公斤;雌性重9-12公斤。滇金丝猴的皮毛并不是金黄色的毛,以灰黑、白色为主。滇金丝猴体形较川金丝猴稍大。它们的头顶长有尖形黑色冠毛,眼周和吻鼻部青灰色或肉粉色,鼻端上翘呈深蓝色。身体背侧、手足和尾均为灰黑色,背后具有灰白色的稀疏长毛。身体腹面、颈侧、臀部及四肢内侧均为白色。滇金丝猴又名黑金丝猴、黑仰鼻猴、雪猴、大青猴、白猴、花猴、飞猴,藏语中称其为“知解”,傈僳族语称为“扎密普扎”,白语称为“摆药”(按:白文baip hhod,白猴之意)。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滇金丝猴是世界上栖息海拔高度最高的灵长类动物。它们活动于海拔2500-5000米左右的高山暗针叶林内。如同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滇金丝猴也有社群等级行为,猴群为多雄多雌的混合群体,但种群内数量不大,多为20-60只,以家庭为单位活动。一个家庭常由一只雄性和2-3个雌性及若干幼仔组成。由于暗针叶林的特点,它们的主要食物是针叶树的嫩叶和越冬的花苞及叶芽苞,也食松萝(一种树挂地衣,Bryoria nepalensis)和桦树的嫩枝芽及幼叶,有的月份也吃箭竹的竹笋和嫩竹叶。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滇金丝猴多是在7-8月出生的,由于栖息地高海拔季候晚的原因,要比川金丝猴产仔迟2-3月。滇金丝猴繁殖率很低,雌性大约3年繁殖1次。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滇金丝猴分布地带狭窄,仅在中国的云南西北、西藏东南的高山林地有分布。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濒危因素:1、过度捕猎:在滇金丝猴栖息地居住的多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他们传统上都有狩猎的习惯,对滇金丝猴的皮毛有需求,由于滇金丝猴长期以来没有被科学界证明存在,所以很晚才被重新认识,才得到国家的保护。据调查云南德钦1970年代数量不超过1000只,但1971年-1981年猎杀统计数达430多只。2、栖息地破坏和种群隔离:由于人类活动对高原林地的利用,使原本狭小的滇金丝猴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积压。许多栖息地都受到了森林采伐、毁林开荒以及放牧的严重破坏,并导致社群分割,这使一些小的社群最后蚕食绝灭。科学研究:滇金丝猴的模式标本于1871年采于云南德钦阿墩子,现收藏在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1897年由米勒·爱德华(Milne-Edwards)定名。最早对滇金丝猴进行科学纪录的是法国传教士彼尔特(Monseigneur Biet),他1890年在中国云南省西北部的白马雪山开展狩猎活动,捕猎到了滇金丝猴,并进行了解剖。在此后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科学界再也没有关于这个物种的任何信息,对这个物种的生态习性都没有任何了解。滇金丝猴的模式标本采自于云南德钦巴美,现收藏于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时隔70年,在1960年,动物学家彭鸿绶教授偶然地在云南德钦的畜产公司看到了滇金丝猴的皮,意外的证实这个神秘物种仍然存在。通过与当地少数民族接触,发现当地人对滇金丝猴并不陌生,他们把这种猴子叫做“大青猴”“白猴”或“花猴”,是他们的狩猎获取皮毛的对象。也就是从1960年起,随着社会的变革,原始的狩猎方式被大规模的猎杀所替代,人与猴之间的平衡被打破。1980年代初,还没有研究人员见过活的滇金丝猴,倒是见到过作为药材合法收购的猴骨。1985年5月,白马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钟泰次里终于在一次陪同科学家的考察中见到了自己要保护的对象——滇金丝猴。1992年夏天,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龙勇诚和美国加州大学博士柯瑞戈(Craig Kirkpatrick)在白马雪山深处一个叫崩热贡嘎的地方建立了营地,对滇金丝猴进行了3年的野外研究。1993年5月,摄影师奚志农跟随考察小组以其深入滇金丝猴的活动区域,由于滇金丝猴的活动范围很大,拍摄活动历尽艰辛,终于在3个月后等待到机会,在200米的距离内,拍摄到了滇金丝猴,这是最早的滇金丝猴影像资料。保护措施:由于对滇金丝猴的认识很晚,对当地人的教育迫在眉睫。在各种保护措施中,利用影像宣教国家法规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成为重点。另一方面,对其栖息地的保护以禁止商业伐木为基础,采取迁地保护的办法,解决人与猴子争地的问题。由于保护措施得到落实,据近些年的统计,滇金丝猴的种群数量有所上升。目前,滇金丝猴的保护级别是: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1997年IUCN濒危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1996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1989年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1996年

知 识Knowledge

滇金丝猴学名:Rhinopithecus bieti,由法国鸟类学家–阿方斯·米尔恩-爱德华兹(Alphonse Milne-Edwards)于1897年命名。

滇金丝猴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black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bieti), also known as the Yunnan snub-nosed monkey, is an endangered species of primate in the Cercopithecidae family. It is endemic to China, where it is known to the locals as the Yunnan golden hair monkey (滇金丝猴) and the black golden hair monkey (黑金丝猴).[citation needed] It is threatened by habitat loss. It was named after Bishop Félix Biet who collected it.

川金丝猴

阅读(103)

动物百科小编❦₯㎕ζั͡✾✎﹏猴子给大家整理了川金丝猴的资料,包括川金丝猴的图片资料、川金丝猴的形态特征、川金丝猴的生活习性、川金丝猴的品种和种类、川金丝猴的寿命等与川金丝猴相关的详细信息。

川金丝猴Golden snub-nosed monkey

川金丝猴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亚科: 疣猴亚科 Colobinae
属: 仰鼻猴属 Rhinopithecus
种: 川金丝猴 R. roxellana
        ( Milne-Edwards, 1870 )
分布: 中国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川金丝猴(拼音:chuān jīn sī hóu);
英文名:Golden snub-nosed monkey;
学名:Rhinopithecus roxellana。
川金丝猴,又名仰鼻猴、金丝猴、金线猴等,是中国的特有种,分布在湖北、四川、陕西、甘肃相交界的森林之中。川金丝猴按家族性的小集群为活动单位。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植物的芽孢、花、果实、树皮、种子等都是它们的食物。川金丝猴的模式标本出自四川宝兴,现收藏于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生效年代:1989年) 标签: 灵长目猴科疣猴旧世界猴树栖群居素食濒危灵长目特有

体长: 57-76厘米

身高:

体重: 7-39公斤

生命:

食性: 植物性食物为主

繁殖: 每产1仔

习性: 集小群活动

分布: 中国

川金丝猴

川金丝猴跳跃

川金丝猴

川金丝猴家庭

川金丝猴

川金丝猴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川金丝猴体长57-76厘米;尾长51-72厘米;雄性重15-39公斤;雌性重7-10公斤。川金丝猴体型中等,它的鼻孔向上翘,颜面部为蓝色,吻部肥大,没有颊囊,嘴角处有瘤状的突起,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大和变硬。颊部及颈侧棕红,肩背具长毛,毛色金黄。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川金丝猴是典型的森林树栖动物,常年栖息于海拔1500-3300米的森林中。由于植被的垂直分布,随着季节的变化,它们在栖息的生境中作垂直移动。川金丝猴按家族性的小集群为活动单位,再组成大的集群。每个小家族集群由一只成年雄体为首领和3-5只雌猴及3岁以下的幼猴所组成。川金丝猴的食性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植物的芽孢、花、果实、树皮、种子等都是它们的食物,偶尔也捕食鸟、小型昆虫等。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川金丝猴全年均有交配,以8-10月最盛。孕期6个月左右,于3-4月产仔,通常每产1仔。雌性川金丝猴约4-5岁性成熟,雄性7岁左右性成熟。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川金丝猴是中国的特有种,分布在湖北、四川、陕西、甘肃相交界的森林之中,分布区域在岷山、邛崃山、大雪山、小凉山、秦岭、神农架、摩天岭北坡。

川金丝猴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roxellana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qinlingensis (秦岭亚种)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hubeiensis (湖北亚种)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濒危因素:1、过度捕猎:川金丝猴的金色毛皮十分美丽,早在古代就是珍品,对其捕猎主要是为了获取皮毛,据说川金丝猴的的皮毛保暖极佳,还有除湿的疗效,并被少数民族认为是避邪的物品。另一方面是猴骨猴肉及脏器的药用,这都使川金丝猴成为人们捕猎获取的对象,破坏最严重的1963年至1974年期间,仅四川境内的不完全统计就有300只被猎杀。2、栖息地破坏: 森林砍伐、农牧业生产,人类的毁林开荒和林中放牧,造成其分布区缩小、分割,干扰了川金丝猴的正常生活,因此在一些地方逐渐被消灭。保护措施:由于川金丝猴的栖息地与大熊猫重叠,为保护大熊猫建立的保护区开展保护工作较早,对群众的宣传教育也开展的较早,所以随着保护区的建立,许多地方的川金丝猴种群得到了恢复,相比与其他两种仰鼻属的猴子,川金丝猴的数量最多。随着全面禁止砍伐天然林,川金丝猴的栖息地得到了保护。由于宣传和法规上的压力,现在偷猎活动基本消失。

知 识Knowledge

川金丝猴学名:Rhinopithecus roxellana,由法国动物学家–亨利·米尔恩·爱德华兹(Henri Milne-Edwards)于1870年命名。川金丝猴,又名仰鼻猴、金丝猴、金线猴、金丝狨、丝狨、狨子、金锦狨、倒鼻猴、狮子鼻、长尾子等,通常人们所说的金丝猴往往都指川金丝猴,因为它们有一身金色的皮毛。金丝猴分布在中国的一小块地区,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二国宝。

川金丝猴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golde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s an Old World monkey in the Colobinae subfamily. It is endemic to a small area in temperate, mountainous forests of central and Southwest China. They inhabit these mountainous forests of Southwestern China at elevations of 1,500-3,400 m above sea level. The Chinese name is Sichuan golden hair monkey (川金丝猴). It is also widely referred to as the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 Of the three species of snub-nosed monkeys in China, the golden snub-nosed monkey is the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throughou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