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鬃毛吼猴

阅读(83)

动物百科小编玲珑香鼬给大家整理了鬃毛吼猴的资料,包括鬃毛吼猴的图片资料、鬃毛吼猴的形态特征、鬃毛吼猴的生活习性、鬃毛吼猴的品种和种类、鬃毛吼猴的寿命等与鬃毛吼猴相关的详细信息。

鬃毛吼猴Mantled howler monkey

鬃毛吼猴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蜘蛛猴科 Atelidae
属: 吼猴属 Alouatta
种: 鬃毛吼猴 A. palliata
        ( Gray, 1849 )
分布: 中美洲、南美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鬃毛吼猴(拼音:zōng máo hǒu hóu);
英文名:Mantled howler monkey;
学名:Alouatta palliata。
鬃毛吼猴,又名长毛吼猴,生活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森林中。雄性吼猴的舌骨很大,可以扩大叫声,它们的吼叫可以帮助互相定位,免却劳动而浪费能量或面临不必要的威胁。主要以叶子为食。鬃毛吼猴寿命大约25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标签: 灵长目蜘蛛猴吼猴雨林加勒比群居一夫多妻

体长: 46-63厘米

身高:

体重: 3.1-9.8公斤

生命: 大约25岁

食性: 主食叶子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日间活动,群居,树栖性

分布: 中美洲、南美洲

鬃毛吼猴

鬃毛吼猴学名:Alouatta palliata

鬃毛吼猴

鬃毛吼猴Mantled howler monkey

鬃毛吼猴

鬃毛吼猴吼叫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鬃毛吼猴雄性体长47-63厘米;尾长60-70厘米;重量4.5-9.8公斤;鬃毛吼猴雌性体长46-60厘米;尾长55-66厘米;重量3.1-7.6公斤。鬃毛吼猴的外观像其他吼猴,但毛色则呈黑色,而两侧有金色至赤色的毛。当雄性达至性成熟时,阴囊会变成白色。尾巴可以抓住东西。平均体重变化很大,须视乎不同地方的群族而定。成年吼猴的脑部约重55.1克。鬃毛吼猴的构造适合吃叶子。它们的臼齿的展冠很高,可以帮助咬碎叶子。雄性的舌骨在近声带处特大,可以扩音,帮助它们互相定位而不用浪费能量。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栖息环境:鬃毛吼猴栖息在多种类型的森林,包括次生林、半落叶林及河岸林,但只限于较高密度及有常绿植物的地方。社会结构:鬃毛吼猴是群居的。它们的群族约有10-20个成员,一般有1-3只成年雄性及5-10只成年雌性,有些群族可以超过40个成员。群族内雄性地位较雌性高,而后生的则较年老的为高。较高级的可以选择食物及休息位置,而至上的雄性更可以有交配的权力。在群族内的成员之间很多都没有关系,因为大部份成员到达性成熟时就会离开群族。鬃毛吼猴很少会梳理,只有较高级的才会梳理较低级的吼猴。群族内的成员之间很少有攻击性的行为,就算有也会很快平息或悄悄的进行。鬃毛吼猴生活在10-60公顷的范围。它们很少会去保卫领地,而且很多时几个群族的领地会重叠。不过,当两个群族相遇时,它们会激烈地将对方排除出领地之外。一个群族平均每日会移动约750米。鬃毛吼猴很少会与共栖的其他猴子有接触,但有时会与卷尾猴有所冲突,而冲突往往是细小的卷尾猴引发。另外,两者的幼猴也会一起玩耍,或是一起在同一棵树觅食,而互不理睬。食性:鬃毛吼猴主要是吃叶子,占了它们食物的50-75%。它们会选择觅食的树,较为喜欢幼嫩的叶子。由于一些叶子是有毒的,它们选择的目的正是要减低吸入毒素的水平。幼嫩的叶子一般含有较少的毒素及较多的养份,且较为容易消化。无花果树的叶子是它们较为喜欢吃的。虽然叶子数量丰富,但含有的能量却很低,它们因而只会选择较低能量的生活模式,如呼叫同伴及大部份时间都在休息。除了叶子外,鬃毛吼猴也会吃果实,数量可以占其食物的50%,有时甚至多于叶子。无花果是它们最喜欢吃的果实。其次的会是花朵,尤其是在罕季。它们会从食物中吸收水份,但有时也会在树孔中喝水。在雨季较多会在树孔中喝水。它们也会喝凤梨内的水。差不多所有的鬃毛吼猴也有三色视觉,与只有二色视觉的新世界猴有所分别。它们的视觉可能是与饮食习惯有关,可以帮助它们分辨较为红色的幼嫩叶子。运动:鬃毛吼猴是日间活动及栖息于树上的。它们可以四肢行走、悬挂及攀树。它们有时会跳跃至另一树上。不过鬃毛吼猴其实是不怎么活跃的动物。它们整晚及四分之三日都是在睡觉的,而活跃的时间则是在觅食,每天只有4%是在社交的。这种生活模式是为适应低能量的食性。它们睡觉、休息或吃食时会以尾巴抓住树枝。它们只用尾巴就可以支撑整个身体重量,但很多时都是以尾巴及双脚来支撑。它们是会记着路线及利用标记,重回其觅食及休息处。沟通:雄性鬃毛吼猴在暮晨及黄昏时份,或是受到骚扰时都会吼叫。它们的叫声很大,几公里远也可以听到,包括了咕噜声及重复的吼叫,历时达4-5秒。声浪是由其舌骨扩大。雄性的舌骨比相似体型的蜘蛛猴的舌骨大25倍,仿佛是鼓身一般。雌性的叫声较为高音,但声浪不及雄性。它们的叫声可以帮助互相定位,不用走来走去而要面对不必要的威胁。它们会以咯咯声来保持与群族的成员接触。鬃毛吼猴也会使用非声音的方式沟通。它们在感到苦恼的时候,会用手掌、脚掌、尾巴及胸部来摩擦尿液。它们也会将树枝在喉咙处摩擦,以留下体味。雌性会以嘴唇及舌头来邀请交配。从其生殖表现可以见到它们的情感状态,而群族成员摇摆树枝,似乎是游戏的表达。鬃毛吼猴在受到人类骚扰时,它们会向人类排尿或排粪。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鬃毛吼猴是一夫多妻制,全年可繁殖,产仔高峰在12-1月份,孕期约6个月,每胎产1仔。幼猴的毛皮出生时呈银色,期后几日会转淡或金色。之后毛皮就会开始转深,约到了3个月就会与成年的毛皮一样。幼猴是由母猴照顾,最初的2-3个星期会黏在母猴的胸部。之后,它们会转到母猴的背上。约3个月母猴就会将幼猴推开,但仍会照顾至4-5个月大。到了幼猴可以自己行走,母猴就会带它们横跨树间。幼猴很多时都是自己在玩耍。半岁大时就开始断奶,亦代表母猴的照顾到此为止。成年雌性一般每19-23个月就会产子,但要待之前的幼猴断奶为止。雌伍到了3岁就达至性成熟,雄性则要3.5岁。雄性的睾丸要到了性成熟才会下坠。到了性成熟时,幼猴一般会被赶出群族,除非它是产自较高级的母猴。事实上,很多幼猴都不能生存至性成熟,因为一些高级的吼猴会骚扰或杀死低级的幼猴,以避免与自己的幼猴竞争。当一只外来的雄性胜过至上的雄性后,它一般会杀死所有幼猴,为令母猴快些动情与它交配。猫科、鼬、蛇及鹰等掠食者都会杀死幼猴。估计只有30%的幼猴能够生存多于1岁。若能成功生存,鬃毛吼猴可以最少活至25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鬃毛吼猴分布在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及巴拿马。
在哥伦比亚及厄瓜多尔,它们分布西至靠近太平洋的狭窄地方,东至安地斯山脉。
在哥伦比亚,它们亦分布近巴拿马边境及加勒比海的细小地区。
在危地马拉,它们分布在中部至墨西哥东南部尤卡坦半岛南面。

它们是中美洲多个国家公园内最常见到听到的灵长目,这些公园包括玛兰安东尼尔国家公园(Manuel Antonio National Park)、基督山国家公园(Corcovado National Park)、蒙特韦尔德云林保护区(Monteverde Cloud Forest Reserve)及莎柏兰尼亚国家公园(Soberania National Park)。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A. p. aequatorialis:分布在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巴拿马及秘鲁。
A. p. palliata:分布在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及尼加拉瓜。
A. p. mexicana:分布在墨西哥及危地马拉。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为鬃毛吼猴处于无危状态。不过它们的数量受到伐林的严重影响,部份群族更因此而要迁徙。幸好因鬃毛吼猴的低能量生活方式、细小的领地及寻找食物的能力,都使它们有较强的适应力。鬃毛吼猴对于生态系统很重要,可以帮助散播种子,而种子经过消化道后可以帮助发芽。可以帮助散播种子及养份循环的蜣螂,似乎也是依赖鬃毛吼猴而生存。鬃毛吼猴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的保护。

鬃毛吼猴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mantled howler (Alouatta palliata), or golden-mantled howling monkey, is a species of howler monkey, a type of New World monkey, from Central and South America. It is one of the monkey species most often seen and heard in the wild in Central America. It takes its "mantled" name from the long guard hairs on its sides.
The mantled howler is one of the largest Central American monkeys, and males can weigh up to 9.8 kg (22 lb). It is the only Central American monkey that eats large quantities of leaves; it has several adaptations to this folivorous diet. Since leaves are difficult to digest and provide less energy than most foods, the mantled howler spends the majority of each day resting and sleeping. The male mantled howler has an enlarged hyoid bone, a hollow bone near the vocal cords, which amplifies the calls made by the male, and is the reason for the name "howler". Howling allows the monkeys to locate each other without expending energy on moving or risking physical confrontation.

科岛吼猴

阅读(106)

动物百科小编燃烧的小麻雀给大家整理了科岛吼猴的资料,包括科岛吼猴的图片资料、科岛吼猴的形态特征、科岛吼猴的生活习性、科岛吼猴的品种和种类、科岛吼猴的寿命等与科岛吼猴相关的详细信息。

科岛吼猴Coiba Island howler monkey

科岛吼猴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蜘蛛猴科 Atelidae
属: 吼猴属 Alouatta
种: 科岛吼猴 A. coibensis
        ( Thomas, 1902 )
分布: 巴拿马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科岛吼猴(拼音:kē dǎo hǒu hóu);
英文名:Coiba Island howler monkey;
学名:Alouatta coibensis。
科岛吼猴,是巴拿马特有的一种吼猴。科岛吼猴一般被认为是独立的物种,原因是它们的手及脚上的皮纹与长毛吼猴的不同,但线粒体DNA测试却不能确实它们是否长毛吼猴的亚种。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标签: 灵长目蜘蛛猴吼猴雨林特有

体长:

身高:

体重:

生命:

食性:

繁殖:

习性:

分布: 巴拿马

科岛吼猴

科岛吼猴Coiba Island howler monkey

科岛吼猴

科岛吼猴

科岛吼猴

科岛吼猴林中活动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科岛吼猴,是巴拿马特有物种。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A. c. coibensis
A. c. trabeata

科岛吼猴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Coiba Island howler (Alouatta coibensis) is a species of howler monkey, a type of New World monkey, endemic to Panama. Although the Coiba Island howler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a separate species, mitochondrial DNA testing is inconclusive as to whether it is actually a subspecies of the mantled howler. The reason for treating it as a separate species is the dermal ridges of its hands and feet differ from those of the mantled howler.

白秃猴

阅读(87)

动物百科小编萌虎给大家整理了白秃猴的资料,包括白秃猴的图片资料、白秃猴的形态特征、白秃猴的生活习性、白秃猴的品种和种类、白秃猴的寿命等与白秃猴相关的详细信息。

白秃猴Bald-headed uakari

白秃猴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僧面猴科 Pitheciidae
属: 秃猴属 Cacajao
种: 白秃猴 C. calvus
        ( I. Geoffroy, 1847 )
分布: 南美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白秃猴(拼音:bái tū hóu);
英文名:Bald-headed uakari;
学名:Cacajao calvus。
白秃猴,是树栖的灵长类动物,会按季节栖息在南美洲巴西、哥伦比亚及秘鲁亚马逊盆地的泛滥森林。主食种子,也吃果实、花朵、嫩芽和昆虫。群居,具领地性。白秃猴的保育状况于2008年由近危改为易危,它们的数量因猎杀及失去栖息地而在过去30年下降了最少30%。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标签: 灵长目僧面猴雨林

体长: 54-57厘米

身高:

体重: 2.9-3.45公斤

生命: 大约30岁

食性: 杂食性

繁殖: 每胎产1-2仔

习性: 树栖,群居

分布: 南美洲

白秃猴

白秃猴学名:Cacajao calvus

白秃猴

白秃猴Bald-headed uakari

白秃猴

雄性白秃猴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白秃猴体长54-57厘米;尾长14-18.5厘米;重量2.9-3.45公斤。雄性略大。白秃猴有很长的毛皮,颜色介乎白色至红色之间。它们是秃头的,故名秃猴。它们的尾巴像兔的小尾,在新世界猴间算是短小的。由于它们缺乏皮肤色素,面部组织充满微血管,故其面呈鲜红色。鲜红色的面是健康的一种讯号。它们的下颚非常强壮,可以用来打开坚硬果实的壳。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白秃猴是树栖的灵长类,会按季节栖息在巴西及秘鲁亚马逊盆地的泛滥森林。在干旱的季节,它们会走到地上寻找种子及其他食物材料。它们67%的食物是种子;18%为果实;6%花朵;其他猎物及芽则占5%。它们也会吃昆虫,但却不会主动寻找作为食物。白秃猴群每天可以移动4.8公里远。群落成员约为5-30只,最多甚至可以多达100只。估计雌性白秃猴是有恋出生地性,故是雄猴离开出生群落。它们的地盘约有500-600公顷大。它们会发出独特的叫声、摆动尾巴及竖起毛发来保护地盘。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白秃猴繁殖季节是在10-5月份,孕期大约6个月,每胎产1-2仔。白秃猴寿命大约30岁,人工饲养的寿命会更长。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白秃猴会按季节栖息在南美洲巴西、哥伦比亚及秘鲁亚马逊盆地的泛滥森林。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Cacajao calvus calvus
Cacajao calvus ucayalii
Cacajao calvus rubicundus
Cacajao calvus novaesi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白秃猴的保育状况于2008年由近危改为易危,它们的数量因猎杀及失去栖息地而在过去30年下降了最少30%。虽然保育工作已经改良,但实际的数量却依旧下跌。由于它们的栖息环境很有限制,故很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森林的消失及猎杀都是对于白秃猴来说最重要的威胁。于1980年至1990年间,平均每年就有15.4公顷的热带森林被破坏,而新热带也同样面对失去森林的问题。于1997年,亚马逊盆地就经历了最大的森林破坏。砍伐硬木是整体森林破坏的主因。冠层的破坏及失去森林直接影响这种树栖白秃猴的生态。另外,白秃猴群落位近亚马逊河,很易成为猎人猎杀的对象。于1999年,世界银行开展了一个保育巴西雨林的计划,目标是从德国、英国及其主要工业国注资达3亿5000万美元保护亚马逊盆地。多项保育计划亦正实施保护亚马逊盆地。巴西当局亦会提高监管非法砍伐、采矿及伐林等行为。

白秃猴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bald uakari (Cacajao calvus) or bald-headed uakari is a small New World monkey characterized by a very short tail; bright, crimson face; a bald head; and long coat. The bald uakari is restricted to várzea forests and other wooded habitats near water in the western Amazon of Brazil and Peru.

白鼻僧面猴

阅读(109)

动物百科小编啪啪兔给大家整理了白鼻僧面猴的资料,包括白鼻僧面猴的图片资料、白鼻僧面猴的形态特征、白鼻僧面猴的生活习性、白鼻僧面猴的品种和种类、白鼻僧面猴的寿命等与白鼻僧面猴相关的详细信息。

白鼻僧面猴White-nosed saki

白鼻僧面猴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僧面猴科 Pitheciidae
属: 丛尾猴属 Chiropotes
种: 白鼻僧面猴 C. albinasus
        ( I. Geoffroy and Deville, 1848 )
分布: 巴西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白鼻僧面猴(拼音:bái bí sēng miàn hóu);
英文名:White-nosed saki;
学名:Chiropotes albinasus。
白鼻僧面猴,又名白鼻粗尾猴、白鼻狐尾猴或白鼻丛尾猴,是巴西特有物种。栖息于东南部的热带森林中,树栖行,群居,主食水果,也吃花、种子、树皮和无脊椎动物。雌性每胎产1仔。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标签: 特有物种灵长目

体长: 41-43厘米

身高:

体重:

生命:

食性: 主食水果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树栖行,群居

分布: 巴西

白鼻僧面猴

白鼻僧面猴头部特写 ©Valdir Hobus

白鼻僧面猴

白鼻僧面猴White-nosed saki

白鼻僧面猴

白鼻僧面猴学名:Chiropotes albinasus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白鼻僧面猴体长41-43厘米;尾长30-50.7厘米。白鼻僧面猴全身乌黑发亮,鼻子其实是鲜粉红色的,并非白色,只是其标本因制作时,鼻子的位置褪成白色。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白鼻僧面猴是巴西特有物种,栖息于东南部的热带森林中。

白鼻僧面猴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white-nosed saki, Chiropotes albinasus, is an endangered species of bearded saki, a type of New World monkey, endemic to the south-central Amazon rainforest in Brazil and possibly a small area east of Bolivia. Both its scientific and common name were caused by the authors working from dead specimens, where the skin on and around the nose fades to whitish. In living individuals, it is actually bright pink (though with fine barely visible white hairs), and the pelage is black. No other species of the genus Chiropotes have a brightly colored nose.

白面僧面猴

阅读(76)

动物百科小编猎猎猎猎猎丶鹰给大家整理了白面僧面猴的资料,包括白面僧面猴的图片资料、白面僧面猴的形态特征、白面僧面猴的生活习性、白面僧面猴的品种和种类、白面僧面猴的寿命等与白面僧面猴相关的详细信息。

白面僧面猴Golden-faced saki

白面僧面猴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僧面猴科 Pitheciidae
属: 僧面猴属 Pithecia
种: 白面僧面猴 P. pithecia
        ( Linnaeus, 1766 )
分布: 南美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白面僧面猴(拼音:bái miàn sēng miàn hóu);
英文名:Golden-faced saki;
学名:Pithecia pithecia。
白面僧面猴,或称南美白脸猴或白脸狐尾猴,分布于南美洲的巴西、法属圭亚那、圭亚那、苏里南及委内瑞拉等地,生活于低地常绿雨林,以果实、蜜糖、花朵或昆虫为食。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身高:

体重:

生命:

食性: 杂食性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树栖性,日间活动

分布: 南美洲

白面僧面猴

雄性白面僧面猴

白面僧面猴

雌性白面僧面猴

白面僧面猴

白面僧面猴幼仔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白面僧面猴是树栖性的哺乳动物,喜日间活动,以一个家庭作为群体生活的单位。它们身手灵活,能飞跃相距达10米的树枝,因而又被称为飞猴。雌性的白面僧面猴与雄性的毛色有明显分别,在灵长目是甚为少见的。以果实、蜜糖、花朵或昆虫为食。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白面僧面猴是一夫一妻制,雌性孕期20-21周,通常每胎产1仔。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白面僧面猴,分布于南美洲的巴西、法属圭亚那、圭亚那、苏里南及委内瑞拉等地。

白鼻僧面猴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Pithecia pithecia pithecia
Pithecia pithecia chrysocephala

白面僧面猴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white-faced saki (Pithecia pithecia), also known as the Guianan saki and the golden-faced saki, is a species of saki monkey, a type of New World monkey, found in Brazil, French Guiana, Guyana, Suriname and Venezuela. This species lives in the understory and lower canopy of the forest, feeding mostly on fruits, but also eating nuts, seeds, and insects.

金腹卷尾猴

阅读(115)

动物百科小编喵不可言给大家整理了金腹卷尾猴的资料,包括金腹卷尾猴的图片资料、金腹卷尾猴的形态特征、金腹卷尾猴的生活习性、金腹卷尾猴的品种和种类、金腹卷尾猴的寿命等与金腹卷尾猴相关的详细信息。

金腹卷尾猴Yellow-breasted capuchin

金腹卷尾猴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卷尾猴科 Cebidae
属: 卷尾猴属 Cebus
种: 金腹卷尾猴 C. xanthosternos
        ( Wied, 1826 )
分布: 巴西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金腹卷尾猴(拼音:jīn fù juàn wěi hóu);
英文名:Yellow-breasted capuchin;
学名:Cebus xanthosternos。
金腹卷尾猴,现只分布在巴西巴伊亚州东南部的大西洋沿岸热带雨林中,估计数量在185只左右。群居,白天活动,以水果、坚果、花、嫩芽、蛋、鸟类、昆虫和蜘蛛为食。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

体长: 36-42厘米

身高:

体重: 1.4-4.8公斤

生命:

食性: 杂食性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群居,白天活动

分布: 巴西

金腹卷尾猴

金腹卷尾猴学名:Cebus xanthosternos

金腹卷尾猴

金腹卷尾猴英文名:Yellow-breasted capuchin

金腹卷尾猴

金腹卷尾猴头部特写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金腹卷尾猴体长36-42厘米;尾长38-49厘米;重量1.4-4.8公斤。雄性略大。金腹卷尾猴的胸部、腹部及上臂呈黄色至金色,但个别或性别之间存在着些微不同。面部呈浅褐色,冠呈深或浅褐色。金腹卷尾猴并没有明显的毛簇,大部份都是位于头部背面,故较难见到。上面部有短毛,眼睛周园较深色。四肢及尾巴都较为深色。以往相信它们是黑帽卷尾猴的亚种,但现已成为独立的物种。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金腹卷尾猴孕期大约180天,通常每胎产1仔。雌性4岁性成熟。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以往金腹卷尾猴栖息在圣弗朗西斯科河东面及北面的地区,但由于人类的骚扰,它们现只分布在巴西巴伊亚东南部的大西洋沿岸热带雨林中。

金腹卷尾猴分布图:

金腹卷尾猴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golden-bellied capuchin (Sapajus xanthosternos), also known as the yellow-breasted or buffy-headed capuchin, is one of several species of New World monkeys.
Al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individuals as well as between the sexes and across age groups, C. xanthosternos is described as having a distinctive yellow to golden red chest, belly and upper arms. Its face is a light brown and its cap for which the capuchins were first named is a dark brown/black or light brown. Formerly thought to be a subspecies of tufted capuchin (C. apella), it was elevated to the status of species.

白足狨

阅读(76)

动物百科小编黑猫仔仔给大家整理了白足狨的资料,包括白足狨的图片资料、白足狨的形态特征、白足狨的生活习性、白足狨的品种和种类、白足狨的寿命等与白足狨相关的详细信息。

白足狨White-footed tamarin

白足狨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卷尾猴科 Cebidae
亚科: 狨亚科 Callitrichinae
属: 柽柳猴属 Saguinus
种: 白足狨 S. leucopus
        ( Günther, 1877 )
分布: 哥伦比亚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白足狨(拼音:bái zú róng);
英文名:White-footed tamarin
学名:Saguinus leucopus。
白足狨,又名白趾狨、白足獠狨、白足柽柳猴或白脚獠狨,是哥伦比亚特有物种。生活在热带森林中,常常出没于溪流附近。树栖行,群居,白天活动,行动敏捷,视觉听觉敏锐。杂食性,以昆虫、水果、花蜜和树汁为食。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体长: 23-25厘米

身高:

体重: 490-494克

生命:

食性: 杂食性

繁殖: 每产1-3仔

习性: 群居,白天活动

分布: 哥伦比亚

白足狨

白足狨学名:Saguinus leucopus

白足狨

白足狨英文名:White-footed tamarin

白足狨

白足狨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白足狨体长23-25厘米;尾长38厘米;重量490-494克。雄性略大。白足狨背部浅棕色,胸部赤褐色,四足为白色,尾巴褐色尾尖带白色,后肢长于前肢。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白足狨为一妻多夫制,孕期130-150天,每产1-3仔。性成熟12-18个月。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白足狨是哥伦比亚特有物种。

白足狨分布图:

白足狨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white-footed tamarin (Saguinus leucopus) is a tamarin species endemic to Colombia.The white-footed tamarin lives in tropical dry forests, tropical wet forests, primary and secondary forests. It prefers the edges of forests, close to streams.Its diet consists of insects, soft fruits, and nectar, plant exudates, prey animals, and flowers.

棉冠獠狨

阅读(109)

动物百科小编金丝刺猬给大家整理了棉冠獠狨的资料,包括棉冠獠狨的图片资料、棉冠獠狨的形态特征、棉冠獠狨的生活习性、棉冠獠狨的品种和种类、棉冠獠狨的寿命等与棉冠獠狨相关的详细信息。

棉冠獠狨Geoffroy’s tamarin

棉冠獠狨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卷尾猴科 Cebidae
亚科: 狨亚科 Callitrichinae
属: 柽柳猴属 Saguinus
种: 棉冠獠狨 S. geoffroyi
        ( Pucheran, 1845 )
分布: 巴拿马、哥伦比亚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棉冠獠狨(拼音:mián guàn liáo róng);
英文名:Geoffroy’s tamarin;
学名:Saguinus geoffroyi。
棉冠獠狨,又名斑柽柳猴、斑狨或戈氏狨,分布在巴拿马及哥伦比亚的原生林及次生林,干旱及潮湿的热带森林。树栖性,白天活动,杂食性,以果实、昆虫、树汁及植物为食。棉冠獠狨寿命可达13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225-240毫米

身高:

体重: 486-507克

生命: 13岁

食性: 杂食性

繁殖: 每胎产1-2仔

习性: 树栖性,白天活动

分布: 巴拿马、哥伦比亚

棉冠獠狨

棉冠獠狨学名:Saguinus geoffroyi

棉冠獠狨

棉冠獠狨英文名:Geoffroy’s tamarin

棉冠獠狨

棉冠獠狨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棉冠獠狨体长225-240毫米;尾长314-386毫米;重量486-507克。雌性略大。棉冠獠狨背部的毛皮是黑色及黄色交杂,四肢及胸部较淡色。面部接近无毛,头顶上有呈三角形的红毛。尾巴呈红褐色,尖端黑色。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棉冠獠狨栖息在多种森林内,包括原生林及次生林,干旱及潮湿的热带森林。是日间活动及栖于树上的,它们有时会走到地上。它们的群族一般介乎3-9个成员,最普遍是3-5个。群族在某程度上会保护领地。在巴拿马的巴洛科罗拉多岛上,每平方公里约有3.6-5.7只棉冠獠狨,但在其他地区每平方公里则可以有20-30只。它们的领地介乎9.4-32公顷。棉冠獠狨是杂食性的,会吃果实、昆虫、树汁及植物。不同的季节食性也跟着改变。它们的齿列不像其他的狨般可以割开树皮,它们只会在树汁流出来时才会吃。它们会从花朵及树孔中喝水。棉冠獠狨有多种的叫声,包括哨音、格格声、颤音、尖叫、喷嚏声及长刺耳声。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棉冠獠狨全年可繁殖,高峰期是在4-6月份。雌性孕期大约145天,每胎产1-2仔,重约40-50克,出生时就已长满毛。幼狨的毛色与父母的有别,身体及尾巴呈黑色,面部呈白色。幼狨到了2-5个星期大就可以自己行动,到了4-7个星期就会吃固体的食物,幼狨长到10-18个星期就可以独立,两岁达至性成熟。棉冠獠狨寿命可达13岁。棉冠獠狨是一妻多夫制或一夫多妻制的,雄性主要负责照顾幼狨。雄性会较多时间带着幼狨,而雌性则会用较多时间清洁幼狨。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棉冠獠狨分布在巴拿马中部及东部,西至巴拿马运河地区。在大西洋海岸的数量较在太平洋海岸的为少,在大西洋海岸最多是分布在运河区。在哥伦比亚,它们分布在安地斯山脉以西及圣幻河以南。有指它们分布东临阿特拉托河,但后来发现应为更东的地方,包括奥奎迪亚斯。一些较旧的文献指它们也分布在哥斯达黎加,但现已一般相信是错误的。

棉冠獠狨分布图: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棉冠獠狨现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无危。不过在一些地区,它们因失去栖息地而有下降的情况。在巴拿马,它们有时会被捕猎来作为宠物贸易。它们现正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的保护。

棉冠獠狨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Geoffroy’s tamarin (Saguinus geoffroyi), also known as the Panamanian, red-crested or rufous-naped tamarin, is a tamarin, a type of small monkey, found in Panama and Colombia. It is predominantly black and white, with a reddish nape. Diurnal, Geoffroy’s tamarin spends most of its time in trees, but does come down to the ground occasionally. It lives in groups that most often number between three and five individuals, and generally include one or more adults of each gender. It eats a variety of foods, including insects, exudates, fruits and other plant parts. Insects and fruits account for the majority of its diet, but exudates are also important. But since its teeth are not adapted for gouging trees to get to the sap, it can only eat exudates when they are easily available.

黑白花狨

阅读(67)

动物百科小编啪啪兔给大家整理了黑白花狨的资料,包括黑白花狨的图片资料、黑白花狨的形态特征、黑白花狨的生活习性、黑白花狨的品种和种类、黑白花狨的寿命等与黑白花狨相关的详细信息。

黑白花狨Brazilian bare-faced tamarin

黑白花狨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卷尾猴科 Cebidae
亚科: 狨亚科 Callitrichinae
属: 柽柳猴属 Saguinus
种: 黑白花狨 S. bicolor
        ( Spix, 1823 )
分布: 巴西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黑白花狨(拼音:hēi bái huā róng);
英文名:Brazilian bare-faced tamarin;
学名:Saguinus bicolor。
黑白花狨,又名黑白狨、两色柽柳猴、双色獠狨或斑脸獠狨,分布在巴西亚马逊流域的热带雨林中。结小群居住,杂食性,会吃果实、花朵、花蜜、昆虫、蜘蛛、细小的脊椎动物及鸟蛋。野生黑白花狨平均寿命大约10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体长: 20.8-28.3厘米

身高:

体重: 320-430克

生命: 10岁

食性: 杂食性

繁殖: 每胎产2仔

习性: 小群居,栖息于热带雨林

分布: 巴西

黑白花狨

黑白花狨学名:Saguinus bicolor

黑白花狨

黑白花狨英文名:Brazilian bare-faced tamarin

黑白花狨

黑白花狨与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黑白花狨体长20.8-28.3厘米;尾长33.5-42.0厘米;重量320-430克。雄性略大。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黑白花狨以小群居住,一群约有2-15个成员。在亚朵夫杜克森林保护区内平均每群约有4.8只黑白花狨,而在其他地区则约有6.19只。群族内只有至上的雌狨会繁殖,而其他雌狨的繁殖则受到压制。黑白花狨是杂食性的,会吃果实、花朵、花蜜、昆虫、蜘蛛、细小的脊椎动物及鸟蛋。黑白花狨的天敌是猫科、猛禽及蛇。在城市,它们则会受到家猫、野猫或野狗的掠食。由于失去栖息地,它们面临威胁。不过,它们现正生存在一些保育区内。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黑白花狨妊娠期约140-170日,雌性一般每胎会产下两只幼狨。幼狨主要由父亲照顾,群族其他成员也会协助,只有在哺乳时才会到母亲身边。野生黑白花狨平均寿命大约10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黑白花狨分布在巴西亚马逊雨林。它们主要分布在Cuieras河及Preto da Eva河之间,在毗连的Preto da Eva河及乌鲁布河之间也有,但数量相对较少。

黑白花狨分布图:

黑白花狨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pied tamarin (Saguinus bicolor) is an endangered primate species found in a restricted area in the Brazilian Amazon Rainforest.

达氏松鼠

阅读(114)

动物百科小编白兎i给大家整理了达氏松鼠的资料,包括达氏松鼠的图片资料、达氏松鼠的形态特征、达氏松鼠的生活习性、达氏松鼠的品种和种类、达氏松鼠的寿命等与达氏松鼠相关的详细信息。

达氏松鼠Deppe’s squirrel

达氏松鼠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啮齿目 Rodentia
科: 松鼠科 Sciuridae
属: 松鼠属 Sciurus
种: 达氏松鼠 S. deppei
        ( Peters, 1863 )
分布: 中北美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达氏松鼠(拼音:dá shì sōng shǔ);
英文名:Deppe’s squirrel;
学名:Sciurus deppei。
达氏松鼠,又名德氏松鼠。它们分布在伯利兹、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及尼加拉瓜。生活在热带森林,白天活跃,大部分时间在树上活动,偶尔到地面觅食。以种子、水果和树叶为食,如无花果、蘑菇、橡子、浆果和玉米。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18-22厘米

身高:

体重: 190-220克

生命:

食性: 种子、水果和树叶

繁殖: 每胎产2-8仔

习性: 白天活跃

分布: 中北美洲

达氏松鼠

达氏松鼠学名:Sciurus deppei

达氏松鼠

达氏松鼠英文名:Deppe’s squirrel

达氏松鼠

达氏松鼠进食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达氏松鼠体长18-22厘米;尾长16-20厘米;重量190-220克。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达氏松鼠全年可繁殖,雌性每胎产2-8仔。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达氏松鼠分布在伯利兹、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及尼加拉瓜。

达氏松鼠分布图:

知 识Knowledge

达氏松鼠学名:Sciurus deppei,由德国博物学家、探险家–威廉·彼得斯(Wilhelm Peters)于1863年命名。

达氏松鼠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Deppe’s squirrel (Sciurus deppei) is a species of tree squirrel in the genus Sciurus endemic to Belize, Costa Rica, El Salvador, Guatemala, Honduras, Mexico, and Nicarag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