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笔尾獴

阅读(103)

动物百科小编啪啪兔给大家整理了笔尾獴的资料,包括笔尾獴的图片资料、笔尾獴的形态特征、笔尾獴的生活习性、笔尾獴的品种和种类、笔尾獴的寿命等与笔尾獴相关的详细信息。

笔尾獴Yellow Mongoose

笔尾獴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獴科 Herpestidae
属: 笔尾獴属 Cynictis
种: 笔尾獴 C. penicillata
        ( Cuvier, 1829 )
分布: 非洲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笔尾獴(拼音:bǐ wěi méng);
英文名:Yellow Mongoose;
学名:Cynictis penicillata。
笔尾獴,生活在安哥拉、博茨瓦纳、南非、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的半沙漠灌木地区和草原上。群居,主要在白天活动,但有时夜间也会出现。基本以节肢动物为食,但也吃其它的小型哺乳动物、蜥蜴、蛇和各种蛋。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50厘米

身高:

体重: 0.5公斤

生命:

食性: 小型哺乳动物、蜥蜴、蛇

繁殖: 每胎产2仔

习性: 群居,白天活动

分布: 非洲南部

笔尾獴

笔尾獴头部特写

笔尾獴

笔尾獴站立

笔尾獴

笔尾獴母子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笔尾獴平均全长约50厘米;重量约0.5公斤。笔尾獴是一种小型的獴科动物,体色一般为黄色。南部的亚种体型稍大,体毛较长,为黄色或红褐色,尾巴也比较长,尖端为白色。北部的笔尾獴体色则偏灰,尾巴尖端为灰色或暗灰色。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笔尾獴主要在白天活动,但有时夜间也会出现。它们一般以最多20头獴的数量组成一群,居住在地下的洞穴中。笔尾獴经常与地松鼠或貂狸共处。是食肉动物,基本以节肢动物为食,但也吃其它的小型哺乳动物、蜥蜴、蛇和各种蛋。主要天敌是猛禽、蛇和胡狼。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笔尾獴的交配季节为每年的7-9月份,10-12月份为分娩期。笔尾獴每胎产2仔,断奶期为10周,10个月长成成体。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笔尾獴生活在安哥拉、博茨瓦纳、南非、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的半沙漠灌木地区和草原上。

笔尾獴分布图:

笔尾獴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yellow mongoose (Cynictis penicillata),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the red meerkat, is a member of the mongoose family averaging about 1 lb (1/2 kg) in weight and about 20 in (500 mm) in length. It lives in open country, from semi-desert scrubland to grasslands in Angola, Botswana, South Africa, Namibia, and Zimbabwe.

沼泽獴

阅读(120)

动物百科小编莫扎鱼给大家整理了沼泽獴的资料,包括沼泽獴的图片资料、沼泽獴的形态特征、沼泽獴的生活习性、沼泽獴的品种和种类、沼泽獴的寿命等与沼泽獴相关的详细信息。

沼泽獴Marsh mongoose

沼泽獴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獴科 Herpestidae
属: 沼泽獴属 Atilax
种: 沼泽獴 A. paludinosus
        ( Cuvier, 1829 )
分布: 非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沼泽獴(拼音:zhǎo zé méng);
英文名:Marsh mongoose;
学名:Atilax paludinosus。
沼泽獴,遍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是沼泽地带占重要生态地位的一种动物。独居动物,具领地性。以鱼、蛙,昆虫及其幼虫、蜗牛为食,也吃各种各样的水果。人工饲养的沼泽獴寿命可达17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44-62厘米

身高:

体重: 2-5.5公斤

生命: 17岁

食性: 鱼、蛙,昆虫

繁殖: 每胎产1-3仔

习性: 独居,具领地性

分布: 非洲

沼泽獴

沼泽獴学名:Atilax paludinosus

沼泽獴

沼泽獴进食

沼泽獴

沼泽獴头部特写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沼泽獴体长44-62厘米;尾长25-36厘米;重量2-5.5公斤。沼泽獴的皮毛为深褐色,末端为黑色,身体的毛粗长,而四肢的毛则较短。爪子十分柔软,与浣熊相象,主要用于挖穴。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沼泽獴喜欢栖息于沼泽、芦苇荡与河口附近。独居动物,具领地性,遇到危险时,它们会发出高频率的叫声。黄昏与夜晚最为活跃,以鱼、蛙,昆虫及其幼虫、蜗牛为食,也吃各种各样的水果。它们的游泳技术高超,同时也是一种聪明的小动物。在非洲的一些地方,沼泽獴被作为宠物饲养,这种獴性格比较温顺,也比较干净。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沼泽獴一年通常产两胎,分别在旱季和湿季,每胎产1-3仔,通常9-14天能够睁开眼睛,30-46天断奶。人工饲养的沼泽獴寿命可达17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沼泽獴,遍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

沼泽獴分布图:

沼泽獴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marsh mongoose or water mongoose (Atilax paludinosus) is a medium-sized mammal, but a large mongoose. Its weight can range from 2 to 5.5 kg (4.4 to 12.1 lb), with an average range of 2.5 to 4.1 kg (5.5 to 9.0 lb). From the head to the base of the tail, these animals range from 44 to 62 cm (17 to 24 in), with the tail adding 25–36 cm (9.8–14.2 in). It is a member of the mongoose family and the only member of its genus.

鬃狼

阅读(109)

动物百科小编骑着羊儿去放狼给大家整理了鬃狼的资料,包括鬃狼的图片资料、鬃狼的形态特征、鬃狼的生活习性、鬃狼的品种和种类、鬃狼的寿命等与鬃狼相关的详细信息。

鬃狼Maned wolf

鬃狼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犬科 Canidae
属: 鬃狼属 Chrysocyon
种: 鬃狼 C. brachyurus
        ( Illiger, 1815 )
分布: 南美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鬃狼(拼音:zōng láng);
英文名:Maned wolf;
学名:Chrysocyon brachyurus。
鬃狼,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巴西南部、巴拉圭以及安第斯山脉东侧的玻利维亚境内。独居,具领地性,午夜后开始活跃,以老鼠、野兔、鸟、水果和植物为食。人工饲养的鬃狼寿命可达16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

体长: 120-130厘米

身高: 肩高74-78厘米

体重: 20-23公斤

生命: 16岁

食性: 老鼠、野兔、鸟、水果

繁殖: 每产2-6仔

习性: 独居,具领地性

分布: 南美洲

鬃狼

鬃狼头部特写

鬃狼

鬃狼站立

鬃狼

鬃狼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鬃狼体长120-130厘米;肩高74-78厘米;重量20-23公斤;尾长约33厘米。鬃狼在体侧皮毛是红褐色,而在背部和腿部为黑色,在尾巴尖部、喉咙处为白色。与众不同的鬃毛可以竖起,当遇到危险或准备进攻时,鬃狼会扩大身体轮廓,以显示自己。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鬃狼具有相当强烈的夜行性习性,每天有3个最活泼的活动时段,而且这些活动期多在日出之前或日落之后。鬃狼每天出巢狩猎若干次。一般它们都会在午夜过后,大约从凌晨3时半开始出外活动,直到清晨6时左右,鬃狼的活动达到最高潮。过了7时半,太阳升起,鬃狼就不再活动,返回巢穴休息,或是在小山冈上睡约4个小时。中午12时过后,鬃狼又开始活动,不过,并不像清晨时那么剧烈。在午后大约活动6-7个小时,但并不急着停止。到夜间的11-12时左右,是一天中最后的活动期。鬃狼会在夜晚捕食老鼠、野兔、鸟等;其中最有趣的是,根据一些研究,水果和植物在占其饮食的很大部分,超过50%。过去饲养的鬃狼都被传统地喂食大量肉类,这常导致肾结石的发生;动物园最近发现这种现象,开始喂食蔬果和狗食。鬃狼与它们所吃的植物有共生的关系,它们携带传播许多不同的种子,并排便在切叶蚁的蚁窝附近。这些蚂蚁会用这些粪来为它们的真菌农场施肥。鬃狼很容易感染一种肾脏线虫,一种潜在致命的寄生虫。鬃狼并不算是其他掠食者普遍的猎物,不过他们可能被凶猛的家犬攻击或杀死。美洲狮是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是鬃狼并不成群行动而且不会捕杀大型的动物。他们很可爱并且很少袭击人类。鬃狼夫妇会防御一块共享的领地,虽然鬃狼很少相遇,除了繁殖季节之外。数只成狼可能同时聚集在一个食物充足的地方。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鬃狼繁殖高峰在6-9月份,雌性孕期60-65天,每产2-6仔,每只重约450克,哺乳期大约90天。幼仔跟随母亲生活至1岁,之后独自生活。人工饲养的鬃狼寿命可达16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鬃狼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巴西南部、巴拉圭、阿根廷、玻利维亚境内,在乌拉圭分布很少。

鬃狼分布图: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鬃狼现在濒临灭绝,而它一度生活在包括乌拉圭、阿根廷北部的地区,虽然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资料中将其列为“近危”级,但是鬃狼是鬃狼属仅存的唯一一个物种。

知 识Knowledge

鬃狼是南美洲最大的犬科动物,在葡萄牙语被称为lobo-guará(Guará 狼),瓜拉尼语称为aguara guazu(大狐),在西班牙语中被称为zorro rojizo(红狐)。

鬃狼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maned wolf (Chrysocyon brachyurus) is the largest canid of South America. Its markings resemble those of foxes, but it is not a fox, nor is it a wolf, as it is not closely related to other canids. It is the only species in the genus Chrysocyon (meaning "golden dog").

懒熊

阅读(154)

动物百科小编千面狐给大家整理了懒熊的资料,包括懒熊的图片资料、懒熊的形态特征、懒熊的生活习性、懒熊的品种和种类、懒熊的寿命等与懒熊相关的详细信息。

懒熊Sloth bear

懒熊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熊科 Ursidae
属: 懒熊属 Melursus
种: 懒熊 M. ursinus
        ( Shaw, 1791 )
分布: 亚洲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懒熊(拼音:lǎn xióng);
英文名:Sloth bear;
学名:Melursus ursinus。
懒熊,通常栖息于亚洲南部的温暖草原和绿阔叶林中。夜间行动频繁,擅长攀爬跳跃,不冬眠,具领地性。主食蚂蚁和白蚁,非常喜爱吃蜂蜜,故也称蜜熊。脾气变化无常,有很多攻击人类的记录。懒熊最长寿命记录为40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体长: 150-190厘米

身高: 肩高60-90厘米

体重: 55-140公斤

生命: 40岁

食性: 主食蚂蚁和白蚁

繁殖: 每胎产2仔

习性: 夜间行动,擅长攀爬跳跃,不冬眠

分布: 亚洲南部

懒熊

懒熊头部特写

懒熊

懒熊与虎打斗

懒熊

年幼的懒熊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懒熊体长150-190厘米;肩高60-90厘米;雄性重80-140公斤;雌性重55-95公斤。懒熊全身覆盖长而蓬松的毛发,毛色浅的有赤褐色,深的可至黑色。胸部有个特别的V字形白色花纹,吻部稍白,鼻子呈黑色。懒熊的吻部长,上有嘴唇,唇内无门牙的构造利于懒熊捕食昆虫。前脚向内弯曲,长4英寸,脚爪是弯曲的并且无法缩回脚掌,这种爪部构造适合懒熊爬行和挖土。 懒熊的兽迹与人类的足迹相似。懒熊尾长15-18厘米,是熊科中最长的。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懒熊是夜间行动最频繁的动物,尽管懒熊妈妈和懒熊宝宝在白天活动。懒熊不冬眠。它们擅长攀爬,即使不是为了躲避危险,他们也在树上进食和休息。他们能跳过长达10英尺的距离,然后像树懒一样倒挂着。他们标记自己地域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打架,另一种是靠着树摩擦侧腹。懒熊主要吃蚂蚁和白蚁。他们利用大而有力的足爪破坏蚁穴,再将四处窜逃的白蚁吃掉。他们用长而管状的吻部吹走沙土以吸食昆虫,声音大得在100米之外都能听见。懒熊也吃蜂蜜、蛋、鸟类、花、茎、水果、谷粒和肉。由于懒熊非常喜爱蜂蜜,故也称蜜熊。他们会爬上树顶,并把蜂窝打下来,然后再到地面上享用蜂蜜。与其他熊类不同的是,懒熊不会聚集在一起进食。懒熊妈妈喂食小懒熊时,会反刍一种有半消化的菠萝蜜、蜂巢和苹果木组成的带粘性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会硬化成深黄色、圆筒状、像面包似的块状物,母懒熊就以此来喂食它们的孩子。印度的当地居民把这种“熊面包”当成美食。虽然懒熊杀害的家畜比亚洲黑熊要少,但是在印度和缅甸,懒熊可说是比老虎还可怕,这是由于他们的脾气变化无常。在中央邦,从1989年至1994年间,由于懒熊的攻击造成的死亡人数共有48人,受伤人数则多达686人,这些攻击可能是由于人口密度增加,造成了懒熊与人类食物来源的竞争。另一例子为,印度曾有一只名为“迈索尔懒熊”的懒熊,共杀害了12条人命和因猛烈攻击而造成24人残废,它最后被肯尼·埃德森射死。懒熊在受到惊吓时会自卫,多数的冲突或打斗发生于晚上。打斗时,他们往往用爪和牙齿攻击敌人。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懒熊全年可繁殖,交配高峰在6-7月份,雌性孕期196-210天,每胎产2仔,出生后的前3个月都在洞穴中度过,之后再与母亲一起生活两年。懒熊一般在24-36个月大时独立,在3岁时性成熟。目前已知的懒熊最长寿命记录为40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懒熊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不丹、尼泊尔、孟加拉。

懒熊分布图: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尽管捕捉和监禁懒熊是被禁止的,但是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仍有市场需求。懒熊宝宝被捕抓后会被加以训练,然后到各地区表演跳舞,因此也成为“跳舞熊”。偷猎、失去栖息地和现有栖息地被破坏都是威胁南亚次大陆懒熊存活的主要原因。人们捕杀懒熊以取得熊胆,熊胆在用药中具有相当高的价值。懒熊目前被IUCN列为易危动物。

知 识Knowledge

命名与起源:起初,自然学家认为懒熊应被列为树懒科而非熊科动物,因此造成这种物种曾被多次重命名。到了1790年,懒熊首次被带至欧洲后,被命名为Bradypus pentadactylus,其含义为“五指树懒”,“懒熊”和“像熊的树懒”。 懒熊原产于斯里兰卡,在僧伽罗语和淡米尔语各有不同的名称,但是其意义都是相同的,意即“熊”。懒熊是斯里兰卡岛上唯一的熊科动物。异名:Melursus lybius Meyer, 1793Bradypus ursinus Shaw, 1791

懒熊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sloth bear (Melursus ursinus), also known as the Stickney bear or labiated bear, is a nocturnal insectivorous species of bears found wild within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The sloth bear evolved from ancestral brown bears during the Pleistocene and shares features found in insect-eating mammals through convergent evolution. The population isolated in Sri Lanka is considered a subspecies. Unlike brown and black bears, sloth bears have lankier builds, long, shaggy coats that form a mane around the face, long, sickle-shaped claws, and a specially adapted lower lip and palate used for sucking insects. 

霍加狓

阅读(122)

动物百科小编荷兰猪给大家整理了霍加狓的资料,包括霍加狓的图片资料、霍加狓的形态特征、霍加狓的生活习性、霍加狓的品种和种类、霍加狓的寿命等与霍加狓相关的详细信息。

霍加狓Okapi

霍加狓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椎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长颈鹿科 Giraffidae
属: 霍加狓属 Okapia
种: 霍加狓 O. johnstoni
        ( P.L. Sclater, 1901 )
分布: 刚果民主共和国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霍加狓(拼音:huò jiā pī);
英文名:Okapi;
学名:Okapia johnstoni。
霍加狓,只分布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和北部的密集的热带雨林中。昼行性动物,一般单身,只在交配时会碰到一起。除绿叶和嫩叶外还吃草、蕨类植物、果实和真菌。人工饲养的霍加狓寿命可达33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

体长: 190-250厘米

身高: 肩高150-200厘米

体重: 200-350公斤

生命: 33岁

食性: 植食性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昼行性,独居

分布: 刚果民主共和国

霍加狓

雄性霍加狓

霍加狓

雌性霍加狓

霍加狓

霍加狓站立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霍加狓体长190-250厘米;尾长30-42厘米;肩高150-200厘米;重量200-350公斤。雄性较大。霍加狓的皮毛是巧克力色的,有红色和绛红色的丝绒光泽。臀部和腿的上部则有水平的黑白条纹。有人认为这些条纹是在密集的热带雨林中作为“跟着我”的标志,让幼兽可以紧跟母兽,此外它们还可以作为伪装。小腿白色或淡棕色。面部黑白色。颈和腿显然延长,但没有达到长颈鹿的地步。雄兽有两只短的、带鹿茸的角,雌兽无角。霍加狓的舌头是蓝色的,很长(约30厘米),很灵活。霍加狓使用它们的舌头来卷取树上的嫩叶。霍加狓还可以使用它们的长舌头来清洁它们的眼睛和耳朵。耳朵是霍加狓赖以发现它们天敌豹的武器,因而长得很大。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霍加狓是昼行性动物,一般单身,只在交配时会碰到一起。 除绿叶和嫩叶外霍加狓还吃草、蕨类植物、果实和真菌。 霍加狓每天只需要睡60分钟,每次只要5分钟,它们始终保持警戒。 霍加狓使用每只脚上的腺分泌一种沥青似的物质来标志它们走过的地方,并使用尿来标志它们的疆域。 由于霍加狓非常胆小,又生活在一个处于内战国家的密林中,因此人们对于它们的野生习性所知甚少,对于它们的野生数量也只有猜测数据。粗略估计(但是非常不可靠)目前有一至两万头野生动物。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霍加狓怀孕期为421-457日,每胎产1仔,一般在8-10月份出生,幼兽出生时重14-30千克,哺乳期约10个月,成熟期为4至5年。人工饲养的霍加狓寿命可达33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霍加狓只分布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和北部的密集的热带雨林中。

霍加狓分布图: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刚果热带雨林中的当地人始终知道霍加狓的存在,他们使用陷阱猎取霍加狓。古埃及人也知道霍加狓的存在,在欧洲人发现霍加狓后不久人们在埃及发现了一幅有霍加狓的壁画。后来亨利·莫顿·史丹利到那里去探险时当地人报道说在密林中有与史丹利带来的马类似的动物。当时有许多人猜测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动物。有人甚至称它为“非洲独角兽”。当时英国在乌干达的总督哈里·约翰斯顿爵士看到了一些这些动物的足迹,他就已经发现这些足迹不是住在森林里的马的足迹,而是偶蹄动物的足迹。直到1900年伦敦动物学学会才获得了一些当地人猎取的霍加狓皮毛。当时动物学家们给这个未知的物种取名为Equus johnstoni,也就是说将它规入马属。但是1901年6月一具几乎完整的皮毛和两具颅骨到达欧洲后,动物学家们认识到将它们分为马属是错误的,并很快就认识到这些动物与欧洲冰川期的短颈长颈鹿的化石的相似之处。直到1909年白人才捕获了一头活的霍加狓,此前有不少猎人多年徒劳地互相竞争成为第一个猎获一头霍加狓的白人。1918年第一头活的霍加狓被运到欧洲安特卫普。1937年第一头活着的霍加狓通过安特卫普到达美国。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首次繁殖了人工圈养的。这个动物园也负责协调美国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的霍加狓幸存计划。今天有约45头霍加狓圈养在动物园中。

知 识Knowledge

命名:霍加狓的拉丁语属名Okapia取自当地人对它的名称o’api,其种名johnstoni是为了纪念首次获得霍加狓颅骨的哈里·约翰斯顿。霍加狓(标准写法应为犭霍犭加狓)。归属:霍加狓是一种一直到1901年才在非洲扎伊尔森林发现的大型哺乳动物。它是长颈鹿科中的一种偶蹄动物。它与长颈鹿有亲缘关系,是长颈鹿唯一的尚未灭绝的近亲。不过第一眼上它看上去更像一匹马,由于它的后部有黑白交替的条纹,它看上去非常像一匹斑马。过去曾经有人以为霍加狓是长颈鹿与斑马交配产生的,但实际上它与斑马不是近亲。长颈鹿脖子变长之前的模样跟霍加狓差不多。

饲 养Raise

圈养繁殖的霍加狓统计:动物园 出生人数白橡树保护 51安特卫普动物园 47Diergaarde Blijdorp旅游 43国际犀牛基金会 39圣地亚哥野生动物园 38布里斯托尔动物园 37达拉斯动物园 34林肯动物园 30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 27巴塞尔动物园 26圣迭戈动物园 23斯图加特的威廉海玛 12柏林动物园 4迈阿密动物园 2切斯特动物园 1 劳瑞动物园 1

霍加狓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okapi (Okapia johnstoni), is a giraffid artiodactyl mammal native to the Ituri Rainforest,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in Central Africa. Although the okapi bears striped markings reminiscent of zebras, it is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iraffe. The okapi and the giraffe are the only living members of the family Giraffidae.

日本髭羚

阅读(141)

动物百科小编〃喵〃给大家整理了日本髭羚的资料,包括日本髭羚的图片资料、日本髭羚的形态特征、日本髭羚的生活习性、日本髭羚的品种和种类、日本髭羚的寿命等与日本髭羚相关的详细信息。

日本髭羚Japanese serow

日本髭羚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亚科: 羊亚科 Caprinae
属: 髭羚属 Naemorhedus
种: 日本髭羚 N. crispus
        ( Robert Swinhoe, 1870 )
分布: 日本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日本髭羚(拼音:rì běn zī líng);
英文名:Japanese serow;
学名:Naemorhedus crispus。
日本髭羚,是日本代表性物种,生活在日本的本州、四国和九州的温带落叶林、阔叶林或亚高山针叶林中,海拔不超过1000米。在清晨和傍晚活动觅食,以树叶、嫩芽、种子及栓皮栎为食物。大多独居,具有领地性。日本髭羚寿命20-25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130厘米

身高: 65厘米

体重: 30-45公斤

生命: 20-25岁

食性: 植食性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白天活动,独居

分布: 日本

日本髭羚

日本髭羚学名:Naemorhedus crispus

日本髭羚

日本髭羚英文名:Japanese serow

日本髭羚

日本髭羚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日本髭羚平均体长130厘米;肩高65厘米;重量30-45公斤。日本髭羚是褐色及白色斑驳的,而腹部呈黑色。它们非常多毛,尤以尾巴为甚。雄性及雌性均有着约10厘米的短角,稍微向后弯曲。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日本髭羚居住在浓密的山坡森林,以树叶及栓皮栎为食物。它们是白天活动的动物,在早上及晚上摄食,而其余时间则于石间休息。日本髭羚都是独居的,或只会是与配偶及幼羚生活。一般而言,它们都是居住于细少的领域,由每头的20000平方米至大群的200000平方米。它们会以一种在眼睛前眶下腺分泌出来类似醋的物质在领域边界作为标示。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日本髭羚是一夫一妻制,繁殖季节6-8月份,孕期210-220天,每胎产1仔,30个月达到性成熟。日本髭羚寿命20-25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日本髭羚生活在日本的本州、四国和九州的温带落叶林、阔叶林或亚高山针叶林中。

日本髭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Japanese serow (Capricornis crispus) is a Japanese goat-antelope, an even-toed ungulate mammal. It is found in dense woodland in Japan, primarily in northern and central Honshu. The animal is seen as a national symbol of Japan and is subject to protection in conservation areas.

中华斑羚

阅读(74)

动物百科小编龙★虎★豹给大家整理了中华斑羚的资料,包括中华斑羚的图片资料、中华斑羚的形态特征、中华斑羚的生活习性、中华斑羚的品种和种类、中华斑羚的寿命等与中华斑羚相关的详细信息。

中华斑羚Long-tailed goral

中华斑羚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属: 髭羚属 Naemorhedus
种: 中华斑羚 N. caudatus
        ( Milne-Edwards, 1867 )
分布: 亚洲东部及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中华斑羚(拼音:zhōng huá bān líng);
英文名:Long-tailed goral;
学名:Naemorhedus caudatus。
中华斑羚,又名华北山羚或西伯利亚斑羚,是分布在亚洲东部及北部山区髭羚属的一种,包括俄罗斯、中国及韩国。栖息于高海拔陡峭及多岩石的山区。结小群活动,年老雄性通常独居。以草、灌木枝叶、坚果和水果为食。野生中华斑羚寿命10-15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体长: 81-130厘米

身高: 肩高50-76厘米

体重: 23-42公斤

生命: 10-15岁

食性: 草食性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结小群活动

分布: 亚洲东部及北部

中华斑羚

中华斑羚学名:Naemorhedus caudatus

中华斑羚

中华斑羚英文名:Long-tailed goral

中华斑羚

中华斑羚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中华斑羚体长81-130厘米;肩高50-76厘米;重量23-42公斤。中华斑羚雄性体型明显大于雌性,身体灰褐色,雌雄都长有角,雄性的角长。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中华斑羚孕期大约215天,每胎产1仔,双胞胎的情况极为罕见。野生中华斑羚寿命10-15岁。最高的寿命记录是18岁,于1982年因病死于印度的一家动物园。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中华斑羚分布在亚洲东部及北部山区,包括俄罗斯、中国及韩国。其中一群栖息在近东海北部线的韩国非军事区。它们在韩国被列为濒危物种,估计数量少于250头。于2003年,有指它们在中国藏南地区出没。

中华斑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long-tailed goral (Naemorhedus caudatus) is a species of wild goat found in the mountains of eastern and northern Asia, including Russia, China, and Korea. A population of this species exists in the Korean Demilitarized Zone, near the tracks of the Donghae Bukbu Line. The species is classified as endangered in South Korea, with an estimated population less than 250. It has been designated South Korean natural monument 217. In 2003, the species was reported as being present in Arunachal Pradesh, in northeast India.

斑羚

阅读(120)

动物百科小编〃喵〃给大家整理了斑羚的资料,包括斑羚的图片资料、斑羚的形态特征、斑羚的生活习性、斑羚的品种和种类、斑羚的寿命等与斑羚相关的详细信息。

斑羚Himalayan goral

斑羚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属: 髭羚属 Naemorhedus
种: 斑羚 N. goral
        ( Hardwicke, 1825 )
分布: 喜玛拉雅山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斑羚(拼音:bān líng);
英文名:Himalayan goral;
学名:Naemorhedus goral。
斑羚,分布在喜玛拉雅山及兴都库什山脉的森林,海拔1000-4000米。群居,一个族群一般会占有约100公顷的地盘。暮晨活动,吃叶子及植物的柔软部份。野生斑羚的寿命约14-15年。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

体长: 95-130厘米

身高:

体重: 35-42公斤

生命: 14-15岁

食性: 草食性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暮晨活动,灵活,奔跑快

分布: 喜玛拉雅山

斑羚

斑羚英文名:Himalayan goral

斑羚

斑羚行走

斑羚

斑羚进食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斑羚体长95-130厘米;重量35-42公斤。斑羚体型细小、毛发粗糙,体色是灰色或灰褐色的,脚呈黄褐色,喉咙较为淡色,沿脊骨有一道深色斑纹。雄羚颈上有短的鬃毛。雄羚及雌羚的角都是向后弯曲的,可长达18厘米。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斑羚的群族约有4-12头,有时会一对的生活,较年老的雄羚则有时会独居的。它们是暮晨活动的,在早上或晚上最为活跃。吃过早餐后,它们会喝水及整日在岩边休息。它们吃叶子及植物的其他柔软部份,如草。斑羚非常灵活及奔跑得很快,其毛色可以成为一种伪装。它们若受到威胁时,会发出嘶嘶声。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斑羚孕期170-218天,每胎产1仔,幼羚7-8个月断奶,3岁性成熟。野生斑羚的寿命约14-15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斑羚分布在不丹、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和中国西藏南部,缅甸西部的森林也可能存在此物种。

斑羚分布图:

斑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Himalayan goral (Naemorhedus goral) is a bovid species found across the Himalayas. It has been classified as "Near Threatened" by IUCN because it is believed to be in significant decline due to hunting for food and habitat loss.

羱羊

阅读(116)

动物百科小编、铃铛羊给大家整理了羱羊的资料,包括羱羊的图片资料、羱羊的形态特征、羱羊的生活习性、羱羊的品种和种类、羱羊的寿命等与羱羊相关的详细信息。

羱羊Alpine ibex

羱羊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亚科: 羊亚科 Caprinae
属: 山羊属 Capra
种: 羱羊 C. ibex
        ( Linnaeus, 1758 )
分布: 阿尔卑斯山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羱羊(拼音:yuán yáng);
英文名:Alpine ibex;
学名:Capra ibex。
羱羊,是山羊属的野生山羊,生活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雪顶上的岩石间,习惯居住在海拔1800-3300米的陡斜及崎岖地势。是草食性动物及,以草、藓、花、叶及细枝作食物。野生羱羊寿命大约19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121-171厘米

身高: 肩高73-101厘米

体重: 17-117公斤

生命: 大约19岁

食性: 草食性

繁殖: 每胎产1-2仔

习性: 夏天聚居成群

分布: 阿尔卑斯山

羱羊

雄性羱羊

羱羊

雌性羱羊

羱羊

羱羊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羱羊,雄性体长149-171厘米;肩高90-101厘米;重量67-117公斤;羱羊,雌性体长121-141厘米;肩高73-84厘米;重量17-32公斤。羱羊在夏天是呈褐灰色的,而到达冬天时,就会转为深褐色。只有雄性长有胡须。雄性及雌性羱羊都有向后弯曲的角,雄性角长69-98厘米,雌性角长18-35厘米。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羱羊生活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雪顶上的岩石间,习惯居住在海拔1800-3300米的陡斜及崎岖地势。是草食性动物,以草、藓、花、叶及细枝作食物。如果树叶及嫩枝超出它们可到达的范围,羱羊会以后脚站立来吃这些食物。它们于黄昏及晚上的时间进食,由高陡的山崖开始,至较低的阿尔卑斯山草坪。余下的时间会留在较高的山崖及山坡,为著是要避免捕猎者的攻击。在冬天因食物的稀少,羱羊会倾向居住较低海拔的地方。在夏天,由于每几天就要喝水,它们会选择居住在近水源的地方。雄性羱羊一般都会在夏天聚居成群。在深秋时份的发情期,雄性羱羊会离犀独自寻找雌性羱羊群。在繁殖期间,雄性羱羊会互相打斗,以确定谁与雌性对象交配。除了会以角互相抵对方外,它们很少会实际伤及对方。天敌有狼、山猫、熊、胡狼及狐狸等。幼羊亦会面临大型雀鸟如鹰的袭击。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羱羊交配季节在12-1月份,雌性孕期167天左右,每胎产1-2仔,产2仔的发生率约20%,18个月性成熟。野生羱羊寿命大约19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羱羊目前主要分布在:意大利、法国、瑞士、德国和奥地利,近期在保加利亚和斯洛文尼亚也有发现记录。

羱羊分布图: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羱羊有着很长的时间被认为是一种神秘的动物。差不多所有它身体的各部份,甚至是排泄物都会用作治疗不同疾病的魔法药的成份。因此,羱羊曾一度被大量捕杀,于19世纪初就曾接近灭绝的阶段。但由于林业工作者的缘故,最后在大帕拉迪索山的羱羊于1816年被保护下来。于1854年,意大利的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为羱羊提供保护。而经过很多大型重新引入的计划后,羱羊的数目估计有30,000头,保护状况属于低危。

知 识Knowledge

西班牙的西班牙羱羊(学名Capra pyrenaica)及北非的努比亚羱羊(学名Capra nubiana)与羱羊是近亲,但一般都会分类为不同的品种。

羱羊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Alpine ibex (Capra ibex), also known as the steinbock or bouquetin, is a species of wild goat that lives in the mountains of the European Alps. It is a sexually dimorphic species with larger males who carry larger, curved horns. The coat colour is typically brownish grey. Alpine ibex tend to live in steep, rough terrain above the snow line. They are also social, although adult males and females segregate for most of the year, coming together only to mate. Four distinct groups exist; adult male groups, female-offsping groups, groups of young individuals, and mixed sex groups.

捻角山羊

阅读(120)

动物百科小编米兔 ゝ给大家整理了捻角山羊的资料,包括捻角山羊的图片资料、捻角山羊的形态特征、捻角山羊的生活习性、捻角山羊的品种和种类、捻角山羊的寿命等与捻角山羊相关的详细信息。

捻角山羊Markhor

捻角山羊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属: 山羊属 Capra
种: 捻角山羊 C. falconeri
        ( Wagner, 1839 )
分布: 亚洲中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捻角山羊(拼音:niǎn jiǎo shān yáng);
英文名:Markhor;
学名:Capra falconeri。
捻角山羊,又名螺角山羊,分布于亚洲中部的山区。草食性,主要吃草、叶子及其他植物。暮晨活动,雌羊会组成群族聚居,成员多达9头,雄羊一般是独居的。擅长攀登,在悬崖峭壁上行走自如。捻角山羊在野外的数量估计不足2500头。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体长: 140-180厘米

身高: 肩高65-115厘米

体重: 40-110公斤

生命:

食性: 草食性

繁殖: 每胎产1-2仔

习性: 暮晨活动,群居,擅长攀登

分布: 亚洲中部

捻角山羊

捻角山羊学名:Capra falconeri

捻角山羊

捻角山羊英文名:Markhor

捻角山羊

捻角山羊母子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捻角山羊体长140-180厘米;肩高65-115厘米;重量40-110公斤。雄性较大。雌羊黄褐色,腹部白色,脚上有黑白斑纹。公羊呈浅黄褐色,腹部颜色及脚上斑纹与雌羊相同,面部黑色,颈部及胸部有白色长毛,可长至膝盖。公羊及雌羊都有螺丝状的角,公羊的角可以长达160厘米,雌羊的则长25厘米。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捻角山羊主要吃草、叶子及其他植物。暮晨活动,雌羊会组成群族聚居,成员多达9头,雄羊一般是独居的。擅长攀登,在悬崖峭壁上行走自如。在繁殖季节,公羊会以打斗来吸引雌羊的注意。公羊们会将角锁紧,不断扭转,直至将对方推倒在地上。捻角山羊的叫声像家山羊。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捻角山羊交配季节在秋末,雌性孕期135至170天,每胎产1-2仔,幼仔大约30个月达到性成熟。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捻角山羊分布于亚洲中部的,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普通捻角山羊(Capra falconeri chialtanensis)
Capra falconeri cashmiriensis
Capra falconeri falconeri
布哈拉捻角山羊(Capra falconeri heptneri)
苏利曼捻角山羊(Capra falconeri jerdoni)
阿富汗捻角山羊(Capra falconeri megaceros)

知 识Knowledge

捻角山羊是代表巴基斯坦的动物,它的巴基斯坦语名称意为“吃蛇者”,但它们其实是草食性的,主要吃草、叶子及其他植物,根本不会吃蛇。

捻角山羊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markhor (Capra falconeri) is a large species of wild goat that is found in northeastern Afghanistan, northern Khyber Pakhtunkhwa, Pakistan , some parts of Pakistani Controlled Kashmir (Gilgit-Baltistan) and Indian-controlled Jammu and Kashmir, southern Tajikistan and southern Uzbekistan. It is also known as Shakhaw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