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高加索羱羊

阅读(80)

动物百科小编冒牌、虎给大家整理了高加索羱羊的资料,包括高加索羱羊的图片资料、高加索羱羊的形态特征、高加索羱羊的生活习性、高加索羱羊的品种和种类、高加索羱羊的寿命等与高加索羱羊相关的详细信息。

高加索羱羊West Caucasian tur

高加索羱羊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亚科: 羊亚科 Caprinae
属: 山羊属 Capra
种: 高加索羱羊 C. caucasica
        ( Güldenstädt and Pallas, 1783 )
分布: 高加索山脉西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高加索羱羊(拼音:gāo jiā suǒ yuán yáng);
英文名:West Caucasian tur;
学名:Capra caucasica。
高加索羱羊,只发现于高加索山脉的西侧,生活在海拔800-4000米的高山地区,以草和树叶为食,天敌为狼和猞猁。一般在夜间活动,白天则居于隐蔽场所。母羊群居,公羊一般为独居。高加索羱羊寿命大约12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体长: 120-165厘米

身高: 肩高78-109厘米

体重: 50-80公斤

生命: 约12岁

食性: 以草和树叶为食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夜间活动,群居

分布: 高加索山脉西部

高加索羱羊

雄性高加索羱羊头部特写

高加索羱羊

雌性高加索羱羊

高加索羱羊

高加索羱羊母子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高加索羱羊,雄性体长150-165厘米;肩高95-109厘米;重量65-80公斤。高加索羱羊,雌性体长120-140厘米;肩高78-90厘米;重量50-60公斤。高加索羱羊,体毛为栗色,下腹部为黄色,腿较短,顔色较深。羊角呈弯刀式卷曲,公羊的羊角长约70厘米,母羊要短得多。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高加索羱羊交配季节在11-1月份,孕期150至160天,每胎产1仔,重量3.5-4.2公斤。高加索羱羊寿命大约12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高加索羱羊只发现于高加索山脉的西侧,主要见于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境内。

高加索羱羊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West Caucasian tur (Capra caucasica) is a mountain-dwelling goat-antelope found only in the western half of the Caucasus Mountains range.

羚牛

阅读(135)

动物百科小编小兔崽崽给大家整理了羚牛的资料,包括羚牛的图片资料、羚牛的形态特征、羚牛的生活习性、羚牛的品种和种类、羚牛的寿命等与羚牛相关的详细信息。

羚牛Takin

羚牛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亚科: 羊亚科 Caprinae
属: 羚牛属 Budorcas
种: 羚牛 B. taxicolor
        ( Hodgson, 1850 )
分布: 喜马拉雅山东麓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羚牛(拼音:líng niú);
英文名:Takin;
学名:Budorcas taxicolor。
羚牛,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麓,海拔2000-4500米的密林中。一般在白天活,主要以草、树叶及花蕾为食。羚牛平均寿命为12-15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体长: 170-220厘米

身高: 肩高100-130厘米

体重: 250-400公斤

生命: 12-15岁

食性: 以草、树叶及花蕾为食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白天活动,群居

分布: 喜马拉雅山东麓

羚牛

羚牛学名:Budorcas taxicolor

羚牛

羚牛英文名:Takin

羚牛

羚牛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羚牛体长170-220厘米;肩高100-130厘米;尾长15-20厘米;重量250-400公斤。羚牛,雄性和雌性均具较短的角,角呈扭曲状,一般长约20厘米。头如马、角似鹿、蹄如牛、尾似驴其体型介于牛和羊之间,但在牙齿、角、蹄子等更接近羊,可以说是超大型的野羊。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羚牛生活在海拔2,000-4,500米的竹林中,它们主要以草、树叶及花蕾为食,一般在白天活动。冬天组成小规模的种群,夏天时种群数量可扩充到100头以上,年长的公羚牛则基本为独居。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羚牛交配季节为7-8月份,孕期大约8个月,每胎产1仔。平均寿命为12-15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羚牛分布在亚洲的印度、中国、缅甸和不丹。

羚牛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1、羚牛陕西亚种(学名: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Thomas于1911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甘肃、陕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陕西太白山。
2、羚牛指名亚种(学名:Budorcas taxicolor taxicolor),Hodgson于1850年命名。
3、羚牛四川亚种(学名:Budorcas taxicolor tibetana),Milne-Edwards于1874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青海、四川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宝兴。
4、羚牛不丹亚种(学名:Budorcas taxicolor whitei),Lydekker于1907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不丹。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羚牛中国的分布地区与大熊猫相似,数量稀少,因此也被视为“国宝”。而在不丹羚牛则被视为国兽。整个不丹境内仅有300只左右。

羚牛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takin (Budorcas taxicolor), also called cattle chamois or gnu goat, is a goat-antelope found in the eastern Himalayas. The four subspecies are: B. t. taxicolor, the Mishmi takin; B. t. bedfordi, the Shaanxi takin or golden takin; B. t. tibetana, the Tibetan or Sichuan takin; and B. t. whitei, the Bhutan takin. Whilst the Wikipedia page on extant species of Caprinae places the Takin together with the Muskox in the tribe Ovibovini, mitochondrial research shows the takin is more related to sheep. Its similarity to the muskox is therefore an example of convergent evolution. The takin is the national animal of Bhutan.

蛮羊

阅读(93)

动物百科小编骑着羊儿去放狼给大家整理了蛮羊的资料,包括蛮羊的图片资料、蛮羊的形态特征、蛮羊的生活习性、蛮羊的品种和种类、蛮羊的寿命等与蛮羊相关的详细信息。

蛮羊Barbary sheep

蛮羊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亚科: 羊亚科 Caprinae
属: 蛮羊属 Ammotragus
种: 蛮羊 A. lervia
        ( Pallas, 1777 )
分布: 非洲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蛮羊(拼音:mán yáng);
英文名:Barbary sheep;
学名:Ammotragus lervia。
蛮羊,原产于非洲北部,后被引入西班牙、美国、墨西哥和部分非洲国家。蛮羊栖息于干旱山区,非常耐渴,可以长时间不饮水,身体所需水分多来自吃的各种植物。人工饲养的蛮羊寿命24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体长: 130-165厘米

身高: 肩高80-100厘米

体重: 40-140公斤

生命: 24岁

食性: 草食性

繁殖: 每胎产1-2仔

习性: 非常耐渴,晨暮活动

分布: 非洲北部

蛮羊

雄性蛮羊

蛮羊

雌性蛮羊

蛮羊

蛮羊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蛮羊体长130-165厘米;肩高80-100厘米;重量40-140公斤;尾长12-25厘米。雄性较大。蛮羊毛色为沙黄色,体型敦实,雄性与雌性都长有角,长约50厘米,雄性自喉咙至胸部长有稀疏的鬃毛。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蛮羊栖息于干旱山区,非常耐渴,可以长时间不饮水,身体所需水分多来自吃的各种植物,清晨和黄昏活动觅食,以草、灌木和树木的枝叶为食。雄性在求偶时会进行激烈争斗,双方在相距十几米远对面站立,然后迅速向对方的角撞击。当一方未有准备或失去平衡时,另一方是不会主动发出攻击的。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蛮羊交配季节在10-11月份,孕期150-165天,每胎产1-2仔,大约2岁性成熟。人工饲养的蛮羊寿命24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蛮羊,原产于非洲北部的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埃及、利比亚、马里,后被引入西班牙、美国、墨西哥和部分非洲国家如: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尼日尔和苏丹。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普通蛮羊(Ammotragus lervia lervia)于1777年被帕拉斯命名。
埃及蛮羊(Ammotragus lervia ornata )于1827年被圣蒂莱尔命名,在1996年野生灭绝,只有少数生活在动物园中。
撒哈拉蛮羊(Ammotragus lervia sahariensis)于1913年被罗斯柴尔命名。
布氏蛮羊(Ammotragus lervia blainei)于1913年被罗斯柴尔命名。
安氏蛮羊(Ammotragus lervia angusi)于1921年被罗斯柴尔命名。
法氏蛮羊(Ammotragus lervia fassini)于1930年被莱普瑞命名。

蛮羊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Barbary sheep (Ammotragus lervia) is a species of caprid (goat-antelope) native to rocky mountains in North Africa. Six subspecies have been described. Although it is rare in its native North Africa, it has been introduced to North America, southern Europe, and elsewhere. It is also known as aoudad, waddan, arui, and arruis.

藏羚羊

阅读(160)

动物百科小编皮卡猫给大家整理了藏羚羊的资料,包括藏羚羊的图片资料、藏羚羊的形态特征、藏羚羊的生活习性、藏羚羊的品种和种类、藏羚羊的寿命等与藏羚羊相关的详细信息。

藏羚羊Tibetan antelope

藏羚羊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亚科: 羚羊亚科 Antilopinae
属: 藏羚属 Pantholops
种: 藏羚 P. hodgsonii
        ( Abel, 1826 )
分布: 中国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藏羚羊(拼音:zàng líng yáng);
英文名:Tibetan antelope;
学名:Pantholops hodgsonii。
藏羚羊,又名藏羚,是中国青藏高原特有种,主要分布于青海、新疆、西藏、四川四省,有少量分布在印度拉达克地区。生活在海拔4300-51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上。季节性迁徙是它们重要的生态特征。群居,草食性。人工饲养的藏羚羊寿命大约10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体长:

身高: 肩高75-85厘米

体重: 25-40公斤

生命: 大约10岁

食性: 草食性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季节性迁徙

分布: 中国

藏羚羊

藏羚羊栖息地

藏羚羊

藏羚羊群

藏羚羊

藏羚羊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藏羚羊肩高75-85厘米;重量25-40公斤;尾长13厘米。藏羚羊雄性长角,长约54-60厘米,雌性无角。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藏羚羊生活在海拔4300米到51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上。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也有的生活在新疆阿尔金山一带。而这些都是一些人迹罕至的地域,加上植被稀疏,使得物种不多,因此在无威胁的情况下却也成了天性适应力强的藏羚羊的天然保护区,因而大量繁殖。藏羚羊生存的地区东西相跨1600公里,季节性迁徙是它们重要的生态特征。因为母羚羊的产羔地主要在乌兰乌拉湖、卓乃湖、可可西里湖,太阳湖等地,每年四月底,公母羚羊开始分群而居,未满一岁的公仔也会和母羚羊分开,到五、六月,母羊与它的雌仔迁徙前往产羔地产子,然后母羚又率幼子原路返回,完成一次迁徙过程。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藏羚羊繁殖季节6-7月份,雌性孕期6个月左右,每胎产1仔,2-3岁性成熟,由于恶劣的环境和天敌的猎食,幼仔的存活率很低,活到3岁的占少数。人工饲养的藏羚羊寿命大约10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藏羚羊分布范围:藏羚羊分布于青海、新疆、西藏、四川四省,有少量分布在印度拉达克地区。 藏羚羊的栖息地海拔3,250-5,500米(10,662-18,045英尺),更适应海拔4,000米左右的平坦地形。这些地区年平均温度低于零度,生长季节短。在青藏高原,以羌塘为中心,南至拉萨以北,北至昆仑山,东至西藏昌都地区北部和青海西南部,西至中印边界,偶尔有少数由此流入印度境内拉达克。

藏羚羊分布图: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藏羚羊从1970年代起一直遭遇盗猎问题,因为一些皮革爱好者看上了藏羚羊身上的被称为“软黄金”的羊绒 – “沙图什”(Shahtoosh),所以藏羚羊亦有“羊绒之王”之称,而要六只藏羚羊才可以制出一张“沙图什”,于是一些不法商人和非法猎人便为了谋取暴利不惜大肆宰杀藏羚羊(特别严重的是在青海的可可西里区),主要由印度工人加工,经由新德里等地通过飞机运往西欧。为保护藏羚羊,青海省治多县委副书记杰桑.索南达杰组建了中国第一支武装反偷猎队伍——西部工委。但在1994年1月18日,在押送二十名被捕的盗猎分子时中枪身亡。其中以“野犛牛青年队”打击这类非法勾当最为称颂,深受国外国内支持。据资料道现存藏羚羊数量约为7万至10万只,比起半个世纪以前有百万只的情况相当危急,如果盗猎情况未有改善估计20年内藏羚羊将绝种。不过,在2008年中国雪灾中,有5479只藏羚羊在四川甘孜州石渠县因而死亡;令生态出现了危机。

藏羚羊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Tibetan antelope or chiru (Pantholops hodgsonii) is a medium-sized bovid native to the Tibetan plateau. Less than 75,000 individuals are left in the wild. In recent years,they have become endangered due to poaching. They are hunted for their soft and warm wool which can only be obtained after death. This wool is known as shahtoosh and is used to weave shawls . At present.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ir products is strictly prohibited.

黑马羚

阅读(154)

动物百科小编*火星来の鱼ル给大家整理了黑马羚的资料,包括黑马羚的图片资料、黑马羚的形态特征、黑马羚的生活习性、黑马羚的品种和种类、黑马羚的寿命等与黑马羚相关的详细信息。

黑马羚Sable antelope

黑马羚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亚科: 马羚亚科 Hippotraginae
属: 马羚属 Hippotragus
种: 黑马羚 H. niger
        ( Harris, 1838 )
分布: 非洲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黑马羚(拼音:hēi mǎ líng);
英文名:Sable antelope;
学名:Hippotragus niger。
黑马羚,生活在非洲南部热带的稀树草原。在白天活动,但天热的时候活动能力有所下降,以中等长度的草和树叶为食。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190-255厘米

身高: 肩高117-143厘米

体重: 190-270公斤

生命:

食性: 主食草和树叶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白天活动,群居

分布: 非洲南部

黑马羚

雄性黑马羚

黑马羚

雌性黑马羚

黑马羚

黑马羚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黑马羚体长190-255厘米;肩高117-143厘米;尾长40-75厘米;重量190-270公斤。黑马羚,雄性体型大于雌性。雌性黑马羚的体色为栗色或深褐色,雄性则为黑色。腹部、面颊部为白色,颈后长有粗鬃毛。黑马羚的角向后方弯曲,雌性角长可达1米,雄性更长,可达1.5米。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黑马羚生活在大草原的林地,以中等长度的草和树叶为食。在白天活动,但天热的时候活动能力有所下降。一般由一头雄性黑马羚率领,一个种群的数量一般为10-30头,包括雌性和幼仔。雄性黑马羚通过打斗来争夺交配权。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黑马羚交配季节在6月份,雌性孕期8-9个月,每胎产1仔。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黑马羚生活在东非大草原。

黑马羚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指名亚种(H. n. niger):低危。
大黑马羚 (H. n. varani):分布在安哥拉中部,极危。
赞比亚黑马羚(H. n. kirkii):分布在安哥拉中部和赞比亚西部,易危。

黑马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sable antelope (Hippotragus niger) is an antelope which inhabits wooded savannah in East Africa south of Kenya, and in Southern Africa.
Sable antelope live in savanna woodlands and grasslands during the dry season, where they eat mid-length grasses and leaves. Sable antelope visit salt licks and have been known to chew bones to collect minerals. They are diurnal, but are less active during the heat of the day. They form herds of 10 to 30 females and calves led by a single male, called a bull. Males fight among themselves; they drop to their knees and use their horns.

马羚

阅读(146)

动物百科小编汪不了给大家整理了马羚的资料,包括马羚的图片资料、马羚的形态特征、马羚的生活习性、马羚的品种和种类、马羚的寿命等与马羚相关的详细信息。

马羚Roan antelope

马羚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亚科: 马羚亚科 Hippotraginae
属: 马羚属 Hippotragus
种: 马羚 H. equinus
        ( Desmarest, 1804 )
分布: 非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马羚(拼音:mǎ líng);
英文名:Roan antelope;
学名:Hippotragus equinus。
马羚,生活在非洲热带、亚热带的草原及稀树草原。以中等长度的草为食,一般组成5-15只的种群,由一头公马羚率领,没有固定的领地,但是作为头领的雄马羚会驱逐其他靠近本种群的雄性,往往会发生恶斗。野生马羚寿命在17岁左右。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190-240厘米

身高: 肩高130-140厘米

体重: 223-300公斤

生命: 17岁左右

食性: 以中等长度的草为食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群居,没有固定的领地

分布: 非洲

马羚

马羚头部特写

马羚

马羚奔跑

马羚

马羚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马羚体长190-240厘米;肩高130-140厘米;尾长37-48厘米;重量223-300公斤。马羚体色为红棕色,腹部颜色较浅,眉、面颊为白色,脸部为黑色。雌性颜色浅些。长有短鬃毛,浅色胡须和突出的红色鼻孔。角上带环,微向后,雄性可达1米长,雌性稍短。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马羚全年可繁殖,但是很少在旱季繁殖,雌性孕期280天左右,通常每胎产1仔,幼仔2-3岁性成熟。野生马羚寿命在17岁左右。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马羚全年可繁殖,但是很少在旱季繁殖,雌性孕期280天左右,通常每胎产1仔,幼仔2-3岁性成熟。野生马羚寿命在17岁左右。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马羚分布在非洲的塞内加尔,马里,乍得,布基纳法索,中非共和国,埃塞俄比亚,尼日尔,苏丹,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

马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roan antelope (Hippotragus equinus) is a savanna antelope found in West, Central, East and Southern Africa. It is the namesake of the Chevaline project, whose name was taken from the French Antelope Chevaline.

小旋角羚

阅读(82)

动物百科小编千面狐给大家整理了小旋角羚的资料,包括小旋角羚的图片资料、小旋角羚的形态特征、小旋角羚的生活习性、小旋角羚的品种和种类、小旋角羚的寿命等与小旋角羚相关的详细信息。

小旋角羚Lesser kudu

小旋角羚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属: 薮羚属 Tragelaphus
种: 小旋角羚 T. imberbis
        ( Blyth, 1869 )
分布: 东非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小旋角羚(拼音:xiǎo xuán jiǎo líng);
英文名:Lesser kudu;
学名:Tragelaphus imberbis。
小旋角羚,又名小林羚,原产于东非。栖息在干旱的丛林及森林,主要吃叶子。它们是夜间及拂晓活动的。它们会以2-5只群居,最多可以多达24只。最早是在1869年由爱德华.布莱思(Edward Blyth)命名。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

体长: 110-175厘米

身高: 肩高90-105厘米

体重: 60-105公斤

生命:

食性: 主食叶子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群居,擅奔跑、跳跃

分布: 东非

小旋角羚

雄性小旋角羚

小旋角羚

雌性小旋角羚

小旋角羚

小旋角羚进食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小旋角羚体长110-175厘米;肩高90-105厘米;重量60-105公斤。小旋角羚,公羚较雌羚大。公羚呈灰褐色,雌羚呈栗色,下身较浅色。背上有10条白色斑纹,颈下有两条白色斑纹。公羚有细小的鬃毛,角约长70厘米,扭曲一转。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小旋角羚栖息在干旱的丛林及森林,主要吃叶子。它们是夜间及拂晓活动的。它们会以2-5只群居,最多可以多达24只。小旋角羚可以跳远达9米,跳高2.5米。它们最高速达每小时80-100公里。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雌性小旋角羚,孕期7-8个月,每胎产1仔,重量4-7公斤。由于疾病和天敌的猎食,只有1/4的幼羚可以活动3岁。小旋角羚在东非的数量约有12万只。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小旋角羚目前分布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苏丹、坦桑尼亚和乌干达。

小旋角羚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T. i. imberbis:分布在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
T. i. australis:分布在肯尼亚、坦桑尼亚、苏丹和索马里南部。

小旋角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lesser kudu (Tragelaphus imberbis) is a forest antelope found in East Africa. It is placed in the genus Tragelaphus and family Bovidae. It was first described by the English zoologist Edward Blyth in 1869. The head-and-body length is typically between 110–140 cm (43–55 in). Males reach approximately 95–105 cm (37–41 in) at the shoulder, while females reach 90–100 cm (35–39 in). Males typically weigh 92–108 kg (203–238 lb) and females 56–70 kg (123–154 lb). The females and juveniles have a reddish-brown coat, while the males become yellowish grey or darker after the age of two years. Horns are present only on males. The spiral horns are 50–70 cm (20–28 in) long, and have two to two-and-a-half twists.

紫羚

阅读(142)

动物百科小编莫扎鱼给大家整理了紫羚的资料,包括紫羚的图片资料、紫羚的形态特征、紫羚的生活习性、紫羚的品种和种类、紫羚的寿命等与紫羚相关的详细信息。

紫羚Bongo

紫羚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亚科: 牛亚科 Bovinae
属: 薮羚属 Tragelaphus
种: 紫羚 T. eurycerus
        ( Ogilby, 1837 )
分布: 非洲中部、西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紫羚(拼音:zǐ líng);
英文名:Bongo;
学名:Tragelaphus eurycerus。
紫羚,生活在最高可达海拔4000米的茂密的非洲热带丛林中,夜行性,非常温驯,紫羚的食谱比较广泛,以树叶、矮木、藤蔓、树皮以及植物的其他部分为食。其英文名Bongo来自非洲土著语言。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

体长: 170-250厘米

身高: 肩高110-130厘米

体重: 210-405公斤

生命:

食性: 主食树叶、矮木、藤蔓、树皮

繁殖: 每胎产一仔

习性: 夜行性,非常温驯

分布: 非洲中部、西部

紫羚

紫羚学名:Tragelaphus eurycerus

紫羚

紫羚英文名:Bongo

紫羚

紫羚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紫羚体长170-250厘米;肩高110-130厘米;尾长45-65厘米;重量210-405公斤。紫羚,雄性较雌性大,红褐色的体毛,面部黑白相间的印记,体表黄白相间的条纹,长长的螺旋状角大约100厘米左右。在薮羚属中,它们是唯一的一种雄性和雌性都长角的动物,雄性的角更长一些。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紫羚是一种夜行性的偶蹄目食草动物,也是非洲森林羚羊中最大的一种,生活在最高可达海拔4,000米的茂密的非洲丛林中。与其他森林地区的有蹄动物相似,紫羚很少组成较大的群体。雄性一般为独居,雌性则与幼仔一起以6-8头为单位组成小的群体。种群数量很少多于20头。尽管以夜行性为主,但偶尔也会在白天活动。紫羚是一种非常温驯的动物,很容易受惊。紫羚的食谱比较广泛,以树叶、矮木、藤蔓、树皮以及植物的其他部分为食。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紫羚孕期约为285天(9.5个月),每胎产一仔,断奶期为6个月。性成熟期为24-27个月。紫羚幼仔在种群中成长速度非常快,一般到了3.5个月时就开始长角。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紫羚分布于非洲中部和西部,包括:安哥拉、贝宁、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赤道几内亚、埃塞俄比亚、加蓬、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肯尼亚、利比里亚、马里、尼日尔、塞拉利昂和苏丹。

紫羚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低地紫羚 T. e. eurycerus:生活在西部非洲,保育状态为近危;
山地紫羚 T. e. isaaci:只生活在肯尼亚中部偏远地区,保育状态为濒危。

紫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bongo (Tragelaphus eurycerus) is a herbivorous, mostly nocturnal forest ungulate; it is among the largest of the African forest antelope species.
Bongos are characterised by a striking reddish-brown coat, black and white markings, white-yellow stripes and long slightly spiralled horns. Indeed, bongos are the only tragelaphid in which both sexes have horns. They have a complex social interaction and are found in African dense forest mosaics.

山薮羚

阅读(75)

动物百科小编骑着羊儿去放狼给大家整理了山薮羚的资料,包括山薮羚的图片资料、山薮羚的形态特征、山薮羚的生活习性、山薮羚的品种和种类、山薮羚的寿命等与山薮羚相关的详细信息。

山薮羚Mountain nyala

山薮羚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属: 薮羚属 Tragelaphus
种: 山薮羚 T. buxtoni
        ( Lydekker, 1910 )
分布: 埃塞俄比亚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山薮羚(拼音:shān sǒu líng);
英文名:Mountain nyala;
学名:Tragelaphus buxtoni。
山薮羚,又名山地羚,是东非大裂谷东南方埃塞俄比亚高原的特有种,它们栖息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林地、石楠地及丛林,有时更会走到海拔4000米以上。它们主要吃香草及灌木。目前只有约2500头山薮羚,其威胁主要是来自侵占它们栖息地的人类。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体长: 190-260厘米

身高: 肩高90-135厘米

体重: 150-320公斤

生命:

食性: 以香草、灌木为食

繁殖: 每胎只产1仔

习性: 小群活动

分布: 埃塞俄比亚

山薮羚

雄性山薮羚

山薮羚

雌性山薮羚

山薮羚

山薮羚母子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山薮羚体长190-260厘米;肩高90-135厘米;尾长20-25厘米;重量150-320公斤。山薮羚,公羚比雌羚明显大很多。它们呈灰褐色,有些隐约可见白色的斑纹,其毛色会随年龄变深,腹部较为浅色。公羚的角扭曲1-2转,平均角长少于100厘米,最长记录是118厘米,雌性无角。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山薮羚栖息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林地、石楠地及丛林,有时更会走到海拔4000米以上。它们主要吃香草及灌木。它们是以4-6只群居的,有时可以多达13只以上,成员为雌羚及幼羚,并一头老公羚。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山薮羚交配季节在旱季的12-1月份,繁殖季节在雨季的8-9月份,雌性孕期8-9个月,每胎只产1仔,哺乳期3-4个月,幼羚会跟随母亲生活至2岁左右。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山薮羚是东非大裂谷东南方埃塞俄比亚高原的特有种,生活在北纬6-10°。它们以往曾分布在Gara Muleta山,东至Shashamene及南至巴莱地区南部;现时它们主要分布在贝尔山国家公园。

山薮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mountain nyala (Tragelaphus buxtoni) or balbok is an antelope found in high altitude woodland in a small part of central Ethiopia. Mountain nyala were named for their similarity to the nyala, but they are now considered closer relatives of the kudu.

安氏林羚

阅读(124)

动物百科小编挨打★奥特曼给大家整理了安氏林羚的资料,包括安氏林羚的图片资料、安氏林羚的形态特征、安氏林羚的生活习性、安氏林羚的品种和种类、安氏林羚的寿命等与安氏林羚相关的详细信息。

安氏林羚Nyala

安氏林羚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属: 薮羚属 Tragelaphus
种: 安氏林羚 T. angasii
        ( Gray, 1849 )
分布: 非洲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安氏林羚(拼音:ān shì lín líng);
英文名:Nyala;
学名:Tragelaphus angasii。
安氏林羚,又名安氏薮羚或东非条纹羚,分布于非洲南部。是独居或以10头小群生活,喜欢栖息在密林或灌木丛中,清楚和傍晚活动,是食草动物,以树叶、水果和草为食,每天需要补充大量的水。低领地意识,性情害羞,谨慎,警惕性极高,雄性面临危险时会用尖锐的角刺向敌人。安氏林羚寿命大约19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135-195厘米

身高: 肩高90-110厘米

体重: 55-125公斤

生命: 约19岁

食性: 食草:树叶、水果和草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性情害羞,谨慎,警惕性极高

分布: 非洲南部

安氏林羚

雄性安氏林羚

安氏林羚

雌性安氏林羚

安氏林羚

安氏林羚的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安氏林羚体长135-195厘米;肩高90-110厘米;重量55-125公斤;尾长40-55厘米。雄性较大。安氏林羚,公羚的角呈螺旋状,长约60-83厘米,喉咙及腹部有长的毛边;雌羚没有角及毛边。公羚呈深褐色,面部及颈部白色,身体上有白色的直立斑纹;雌羚呈赤褐色及明显的斑纹。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安氏林羚是独居或以10头小群生活,喜欢栖息在密林或灌木丛中,清楚和傍晚活动,是食草动物,以树叶、水果和草为食,每天需要补充大量的水。低领地意识,性情害羞,谨慎,警惕性极高,雄性面临危险时会用尖锐的角刺向敌人。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安氏林羚全年可繁殖,交配高峰期出现在春季和秋季,雌性孕期大约7个月,每胎产1仔,重约5公斤,幼仔会随母亲生活,直至母亲再次繁殖。安氏林羚寿命大约19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安氏林羚分布于非洲南部,包括:马拉维、莫桑比克、南非、斯威士兰、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

安氏林羚分布图:

安氏林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nyala (Nyala angasii or Tragelaphus angasii), also called inyala, is a spiral-horned antelope native to southern Africa. It is a species of the family Bovidae and genus Nyala, also considered to be in the genus Tragelaphus. It was first described in 1849 by George French Angas. The body length is 135–195 cm (53–77 in), and it weighs 55–140 kg (121–309 lb). The coat is rusty or rufous brown in females and juveniles, but grows a dark brown or slate grey, often tinged with blue, in adult males. Females and young males have ten or more white stripes on their sides. Only males have horns, 60–83 cm (24–33 in) long and yellow-tipped. It exhibits the highest sexual dimorphism among the spiral-horned antelop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