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四角羚

阅读(89)

动物百科小编亲亲亲吻╮鱼给大家整理了四角羚的资料,包括四角羚的图片资料、四角羚的形态特征、四角羚的生活习性、四角羚的品种和种类、四角羚的寿命等与四角羚相关的详细信息。

四角羚Chousingha

四角羚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属: 四角羚属 Tetracerus
种: 四角羚 T. quadricornis
        ( Blainville, 1816 )
分布: 印度和尼泊尔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四角羚(拼音:sì jiǎo líng);
英文名:Chousingha;
学名:Tetracerus quadricornis。
四角羚,又名四角羚羊,分布于亚洲南部的印度和尼泊尔。栖息在干旱的落叶林,生活区域内常常伴有水源,独居,具有领地性,草食性,以树叶,水果和鲜花为食。人工饲养的四角羚寿命大约10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体长: 88-100厘米

身高: 肩高55-64厘米

体重: 17-22公斤

生命: 10岁

食性: 草食性

繁殖: 每胎产1-2仔

习性: 独居,具领地性

分布: 印度和尼泊尔

四角羚

四角羚学名:Tetracerus quadricornis

四角羚

四角羚英文名:Chousingha

四角羚

四角羚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四角羚头体长88-100厘米;尾长13厘米;肩高55-64厘米;重量17-22公斤。四角羚头身体是黄褐色的,腹部及脚内侧是白色的。它们的脚很幼,前肢有黑色斑纹。雄性四角羚有角,一般有四只,两只在耳朵之间,长约7-10厘米,另一对在前额上,长约2-5厘米。雄羊出生后几个月就会长第一对角,第二对要到14-15个月大才会长出。它们不会脱角,但打斗时也会破损。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四角羚栖息在干旱的落叶林,生活区域内常常伴有水源,且是独居的。它们可能是地盘性的。雄羊在繁殖季节会对其他雄羊带有攻击性。草食性,以树叶,水果和鲜花为食。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四角羚繁殖季节5-7月份,孕期7.5-8个月,每胎产1-2仔,新生四角羚体长42-46厘米,体重0.74-1.1公斤,幼仔会随母亲生活1年。2岁左右性成熟,人工饲养的四角羚寿命大约10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四角羚主要分布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恒河平原以南的地方,东至奥利沙邦,西至吉尔。也有一些在尼泊尔的干旱森林生活。

四角羚主要分布图:

四角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four-horned antelope (Tetracerus quadricornis), or chousingha, is a species of small antelope found in open forest in India and Nepal. It is the only species currently classified in the genus Tetracerus. Standing only 55 to 64 cm (22 to 25 in) at the shoulder, it is the smallest of Asian bovids. Males of the species are unique among extant mammals in that they possess four permanent horns. The species is listed as Vulnerable by the IUCN due to habitat loss.

伊兰羚羊

阅读(155)

动物百科小编离家小猫三两只给大家整理了伊兰羚羊的资料,包括伊兰羚羊的图片资料、伊兰羚羊的形态特征、伊兰羚羊的生活习性、伊兰羚羊的品种和种类、伊兰羚羊的寿命等与伊兰羚羊相关的详细信息。

伊兰羚羊Common eland

伊兰羚羊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属: 巨羚属 Taurotragus 
种: 伊兰羚羊 T. oryx
        ( Pallas, 1766 )
分布: 非洲东部、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伊兰羚羊(拼音:yī lán líng yáng);
英文名:Common eland;
学名:Taurotragus oryx。
伊兰羚羊,又名巨羚、大羚羊,分布于非洲东部、南部。栖息在辽阔平原及非洲大平原的山脚。群居,晨暮活动,以吃草、树枝及叶子为食。野生伊兰羚羊寿命15-20岁。最早在1766年由彼得·西蒙·帕拉斯命名(Peter Simon Pallas)。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200-345厘米

身高: 肩高125-183厘米

体重: 300-940公斤

生命: 15-20岁

食性: 吃草、树枝及叶子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晨暮活动,跑的最慢

分布:

伊兰羚羊

雄性伊兰羚羊

伊兰羚羊

雌性伊兰羚羊

伊兰羚羊

伊兰羚羊哺育后代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伊兰羚羊,雄性体长240-345厘米;肩高150-183厘米;重量400-940公斤。伊兰羚羊,雌性体长200-280厘米;肩高125-153厘米;重量300-600公斤。伊兰羚羊尾长50-90厘米。伊兰羚羊是世界上的第二大羚羊,雌羊呈黄褐色,雄性较为深色,有一点蓝灰色,也有一些两侧有白色斑纹,雄羊前额的毛发很密,喉袋很大。雄羊及雌羊都有角,角长43-66厘米。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伊兰羚羊栖息在南部非洲的辽阔平原及非洲大平原的山脚。它们吃草、树枝及叶子。它们是晨暮活动的,但在太阳照射强烈的时候则不太活动。一个伊兰羚羊的群体一般有30-80只,有些甚至超过400只。它们会根据自身需要而加入或脱离某个群体。伊兰羚羊是跑的最慢的羚羊,最快的速度是40公里/小时,通常为22公里/小时。公羊的体型及力量一般足以对抗掠食者,但雌羊则较易受到攻击。伊兰羚羊的掠食者包括狮子、斑鬣狗、非洲野犬及猎豹。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伊兰羚羊繁殖季节发生在雨季,例如在赞比亚繁殖的高峰期就发生在7-8月份。雌性孕期262-270天,每胎产1仔。雌性性成熟2-3岁,雄性性成熟4-5岁。野生伊兰羚羊寿命15-20岁,人工饲养的寿命可达25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伊兰羚羊分布于非洲东部、南部,包括:博茨瓦纳、布隆迪、刚果、埃塞俄比亚、肯尼亚、莱索托、马拉维、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卢旺达、南非、苏丹、斯威士兰、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津巴布韦。

伊兰羚羊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common eland (Taurotragus oryx), also known as the southern eland or eland antelope, is a savannah and plains antelope found in East and Southern Africa. It is a species of the family Bovidae and genus Taurotragus. It was first described by Peter Simon Pallas in 1766. An adult male is around 1.6 metres (5’) tall at the shoulder (females are 20 centimetres (8") shorter) and can weigh up to 942 kg (2077 lbs) with an average of 500–600 kilograms (1,100–1,300 lb, 340–445 kilograms (750–980 lb) for females). It is the second largest antelope in the world, being slightly smaller on average than the giant eland.

低地水牛

阅读(81)

动物百科小编亲亲亲吻╮鱼给大家整理了低地水牛的资料,包括低地水牛的图片资料、低地水牛的形态特征、低地水牛的生活习性、低地水牛的品种和种类、低地水牛的寿命等与低地水牛相关的详细信息。

低地水牛Lowland anoa

低地水牛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属: 水牛属 Bubalus
种: 低地水牛 B. depressicornis
        ( H. Smith, 1827 )
分布: 印度尼西亚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低地水牛(拼音:dī dì shuǐ niú);
英文名:Lowland anoa;
学名:Bubalus depressicornis。
低地水牛,又称侏儒水牛,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原始的热带低地森林中。通常单独或成对生活在热带平原的水边,喜欢泡在水里,喜食水生植物的嫩枝叶,白天与傍晚活动,中午休息。他们活动迟缓,不擅长跳跃,即使在奔逃时也是慢吞吞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体长: 180厘米

身高: 肩高80-90厘米

体重: 150-300公斤

生命:

食性: 主食水生植物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晨暮活动,生性孤僻,易怒

分布: 印度尼西亚

低地水牛

低地水牛头部特写

低地水牛

雄性低地水牛打斗

低地水牛

低地水牛母子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低地水牛体长180厘米;肩高80-90厘米;尾长40厘米;重量150-300公斤。低地水牛是世界上最小的水牛之一,他们毛色黑褐,雄性比雌性颜色更深,幼仔出生时为红褐偏橙色。低地水牛在头上和四肢下部都有白色标记,咽喉处有白色月牙形标记。雌雄皆长有一对墨绿色的直角,雄性牛角长30厘米左右,雌性约25厘米,扁平形,生于前额,角尖向后。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低地水牛生活在热带原始的低地森林中。通常单独或成对生活在热带平原的水边,喜欢泡在水里,喜食水生植物的嫩枝叶,白天与傍晚活动,中午休息。他们活动迟缓,不擅长跳跃,即使在奔逃时也是慢吞吞的。,他们在穿越矮树林时会把角靠在脖颈上防止被钩住。被敌人紧逼时,低地水牛是非常危险的对手,他们的犄角会像匕首一样发起攻击。低地水牛生性孤僻,易怒,尤其是在发情期时的年轻水牛,请不要对它们做出有含恶意的行为和动作。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低地水牛全年可繁殖,孕期275-315天,每胎产1仔,6-9个月时断奶,2-3岁性成熟,低地水牛寿命28-30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低地水牛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

低地水牛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Anoa, also known as midget buffalo and sapiutan, are a subgenus of Bubalus comprising two species native to Indonesia: the mountain anoa (Bubalus quarlesi) and the lowland anoa (Bubalus depressicornis). Both live in undisturbed rainforest, and are essentially miniature water buffalo. They are similar in appearance to a deer, weighing 150–300 kg (330–660 lb).

黄羊

阅读(130)

动物百科小编小香猪给大家整理了黄羊的资料,包括黄羊的图片资料、黄羊的形态特征、黄羊的生活习性、黄羊的品种和种类、黄羊的寿命等与黄羊相关的详细信息。

黄羊Mongolian gazelle

黄羊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属: 原羚属 Procapra
种: 黄羊 P. gutturosa
        ( Pallas, 1777 )
分布: 中国、蒙古、俄罗斯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黄羊(拼音:huáng yáng);
英文名:Mongolian gazelle;
学名:Procapra gutturosa。
黄羊,目前仅分布于中国、蒙古和俄罗斯。栖息于半干旱的草原,草食性,性喜群栖,集群的时间比较长,移动的距离和范围也大,一般在春季和秋季进行大规模迁移。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100-150厘米

身高: 肩高56-77厘米

体重: 20-35公斤

生命:

食性: 草食性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喜群栖,很耐渴,迁徙性

分布: 中国、蒙古、俄罗斯

黄羊

黄羊学名:Procapra gutturosa

黄羊

黄羊的栖息地

黄羊

黄羊英文名:Mongolian gazelle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黄羊体长100-150厘米;肩高56-77厘米;重量20-35公斤。黄羊夏毛较短,为红棕色,腹面和四肢的内侧为白色,尾毛棕色。冬毛密厚而脆,但颜色较浅,略带浅红棕色,并且有白色的长毛伸出,腰部毛色呈灰白色,稍带粉红色调。臀部有白色的斑,不算大,但十分明显,尤其是冬季。鼠蹊腺发达。它的四肢细长,前腿稍短,角质的蹄子窄而尖。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黄羊栖息于半干旱的草原,性喜群栖,集群的时间比较长,移动的距离和范围也大,一般在春季和秋季进行大规模迁移。主要是以枯草、积雪来充饥和解渴。在休息的时候,通常先用蹄子把积雪刨开,形成浅坑,然后群体成员聚拢在一起,卧在其中。如果是在十分寒冷的白天或者风雪交加的夜晚,更是彼此紧靠,缩成一团。到了春季,群体又逐渐向北方移动。夏季通常于清晨和下午进行觅食活动,并且常到有盐碱结晶的咸水湖畔去舔食,这时的食物有长芒、针茅、多须葱等杂草和锦鸡儿等灌木,以及蒿类、猪毛菜和豆类等,取食场所常有雁类等水禽在其身边活动,彼此和睦相处。它很耐渴,有时可以几天不喝水。中午喜欢分散成小群静卧,进行反刍。秋季,各个家族汇集成一个大群,有时可以多达数千只,浩浩荡荡地进行迁移,通常有一只有经验的雄兽在前面带路,其余的个体便一只跟一只组成一列纵队,有条不紊,依次行进。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黄羊的交配季节在晚秋和初冬,孕期5-6个月,每胎产1仔,偶尔2仔,17-18个月后性成熟。雄性在交配季节十分兴奋,脖子胀得又粗又大,常低着头部乱奔乱窜,拼命地追逐雌性。雄性在争夺配偶时常用“啊卡、啊卡”的嘶叫声威胁对方,这种声音十分洪亮,在草原上可传播到几公里远。不过,它们的角斗却并不激烈,一旦对手败退而被逐出时就会嘎然而止,不会出现因争斗而死亡的现象。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黄羊,目前仅分布于中国、蒙古和俄罗斯。

黄羊分布图:

黄羊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Mongolian gazelle (Procapra gutturosa), or dzeren (Russian: Дзерэн), is a medium-sized antelope native to the semiarid Central Asian steppes of Mongolia, as well as some parts of Siberia and China. The name dzeren is Russian corruption of the Mongolian language name of zeer’ (Mongolian: Зээр).

山羚

阅读(76)

动物百科小编荷兰猪给大家整理了山羚的资料,包括山羚的图片资料、山羚的形态特征、山羚的生活习性、山羚的品种和种类、山羚的寿命等与山羚相关的详细信息。

山羚Klipspringer

山羚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亚科: 羚羊亚科 Antilopinae
属: 山羚属 Oreotragus
种: 山羚 O. oreotragus
        ( Zimmerman, 1783 )
分布: 非洲东部、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山羚(拼音:shān líng);
英文名:Klipspringer;
学名:Oreotragus oreotragus。
山羚,分布于非洲东部、南部,包括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南非、尼日利亚和中非共和国。自然栖息地是沿海的丘陵和山地,海拔不超过4000米。山羚是草食性动物,以石间植物为粮食。它们不用喝水,这是由于多汁的植物提供了它们生存所需的水份。具有领地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75-115厘米

身高: 肩高58厘米

体重: 8-18公斤

生命:

食性: 草食性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具领地性,极少喝水

分布: 非洲东部、南部

山羚

雄性山羚

山羚

雌性山羚

山羚

山羚站立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山羚头体长75-115厘米;肩高58厘米;重量8-18公斤。山羚只有雄性有脆弱的角,一般长20-25厘米。它们以蹄尖站立。山羚的毛皮厚而密,有着橄榄形状的小斑点。它们的毛皮使它们能在生活的石间混和,难让人发现。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山羚是一夫一妻制的动物,交配季节在9-1月份,孕期为210天,每胎产1仔。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山羚分布于非洲东部、南部,包括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南非、尼日利亚和中非共和国。

山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klipspringer (Oreotragus oreotragus) is a small species of African antelope.
The klipspringer lives from the Cape of Good Hope, where it is found in mountain fynbos, through the rest of Southern Africa, where it is found in rocky koppies in woodland and savanna, north to East Africa and into the highly mountainous highlands of Ethiopia.

桑岛新小羚

阅读(114)

动物百科小编”椛绵菟丶给大家整理了桑岛新小羚的资料,包括桑岛新小羚的图片资料、桑岛新小羚的形态特征、桑岛新小羚的生活习性、桑岛新小羚的品种和种类、桑岛新小羚的寿命等与桑岛新小羚相关的详细信息。

桑岛新小羚Suni

桑岛新小羚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亚科: 羚羊亚科 Antilopinae
属: 新小羚属 Neotragus
种: 桑岛新小羚 N. moschatus
        ( Von Dueben, 1846 )
分布: 非洲东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桑岛新小羚(拼音:sāng dǎo xīn xiǎo líng );
英文名:Suni;
学名:Neotragus moschatus。
桑岛新小羚,是一种非常小的羚羊。它们生活在非洲东南部的灌木丛中。以树叶、水果、真菌和花为食。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身高: 肩高30-43厘米

体重: 4.5-5.4公斤

生命:

食性: 树叶、水果、真菌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晚上活跃,警惕性高

分布: 非洲东南部

桑岛新小羚

桑岛新小羚头部特写

桑岛新小羚

桑岛新小羚觅食

桑岛新小羚

桑岛新小羚的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桑岛新小羚肩高30-43厘米;体重4.5-5.4公斤。雄性有8-13厘米的短角向后弯曲生长靠近头颅。雌性则没有短角。它们一般都是褐色及在眼睛有黑环。它们的啼也有黑环,而腹部是白色。它们可以发出微少的吠声及哨声。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桑岛新小羚晚上最为活跃,而白天则选择睡觉。个体活动范围在300亩左右。通常情况下一个雄性只有一个雌性陪伴,但他们可能有其他的雌性在同一领土。由于体型细少,任何较它们大的都会是其捕猎者。狮子、猛禽、蛇等肉类掠食者都视它们为猎物。为了保护自己,它们会藏身在干草中及保持静态。当捕猎者接近时,它们会立刻弹起并逃走至丛林中。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雌性桑岛新小羚每胎产1仔,孕期大约183天。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桑岛新小羚,生活在非洲东南部的灌木丛中

桑岛新小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Suni (Neotragus moschatus) is a very small species of antelope. It occurs in south-east Africa in dense underbrush.
Suni feed on leaves, fungi, fruits and flowers, and need almost no free water. They are shy, most active at night, and sleep during the day in a shady, sheltered area. They are social but males defend a territory of about 3 hectares. They scent-mark the boundaries with secretions from their preorbital glands. There may be an individual or communal dung pile on the periphery of the territory. A male usually takes one mate, but other females may share his territory. A single calf is born weighing about two pounds, after a gestation of 183 days.

柯氏犬羚

阅读(107)

动物百科小编╭の蚊了‖给大家整理了柯氏犬羚的资料,包括柯氏犬羚的图片资料、柯氏犬羚的形态特征、柯氏犬羚的生活习性、柯氏犬羚的品种和种类、柯氏犬羚的寿命等与柯氏犬羚相关的详细信息。

柯氏犬羚Kirk’s dik-dik

柯氏犬羚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亚科: 羚羊亚科 Antilopinae
属: 犬羚属 Madoqua
种: 柯氏犬羚 M. kirkii
        ( Günther, 1880 )
分布: 非洲东部、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柯氏犬羚(拼音:kē shì quǎn líng);
英文名:Kirk’s dik-dik;
学名:Madoqua kirkii。
柯氏犬羚,分布于非洲的索马里南部,肯尼亚中南部,坦桑尼亚中北部,安哥拉西南部和纳米比亚。生活在干燥的灌木丛中,灌木是柯氏犬羚的主要食物,柯氏犬羚并不需要太多水。是一夫一妻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54-70厘米

身高: 肩高35-45厘米

体重: 7公斤

生命:

食性: 食草性

繁殖:

习性: 很少饮水

分布: 非洲东部、南部

柯氏犬羚

柯氏犬羚学名:Madoqua kirkii

柯氏犬羚

柯氏犬羚英文名:Kirk’s dik-dik

柯氏犬羚

柯氏犬羚站立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柯氏犬羚体长54-70厘米;尾长3.5-5.5厘米;肩高35-45厘米;重量:7公斤。柯氏犬羚背部毛色为黄灰色或红褐色,腹部为灰白色。仅雄性有角。由于在柯氏犬羚的头上有浓密的毛,所以柯氏犬羚的角很难被发现。但柯氏犬羚的尾巴和蹄子却很容易被发现。柯氏犬羚最大的特征是它们的嘴巴和鼻子很长。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柯氏犬羚分布于索马里南部,肯尼亚中南部,坦桑尼亚中北部,安哥拉西南部和纳米比亚。

柯氏犬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Kirk’s dik-dik (Madoqua kirkii) is a small antelope found in eastern and southwestern Africa. It grows to 70 cm (28 in) in length and weighs up to 7 kg (15 lb) when fully grown, standing to a shoulder height of about 35–45 cm (14–18 in). It has a reddish-brown head and a tail that is 3.5–5.5 cm (1.4–2.2 in) long.

鹅喉羚

阅读(140)

动物百科小编羽鱼爪给大家整理了鹅喉羚的资料,包括鹅喉羚的图片资料、鹅喉羚的形态特征、鹅喉羚的生活习性、鹅喉羚的品种和种类、鹅喉羚的寿命等与鹅喉羚相关的详细信息。

鹅喉羚Goitered gazelle

鹅喉羚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亚科: 羚羊亚科 Antilopinae
属: 瞪羚属 Gazella
种: 鹅喉羚 G. subgutturosa
        ( Güldenstädt, 1780 )
分布: 亚洲中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鹅喉羚(拼音:é hóu líng);
英文名:Goitered gazelle;
学名:Gazella subgutturosa。
鹅喉羚,主要分布在亚洲中部,包括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中国西部和蒙古南部。属于典型的荒漠、半荒漠动物,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高原开阔地带,主要以荒漠中的猪毛菜属、雅葱属、蒿属及禾本科、黎科植物为食。野生鹅喉羚寿命8-13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体长: 90-126厘米

身高: 肩高56-80厘米

体重: 18-40公斤

生命: 8-13岁

食性: 食草性

繁殖: 每胎产1-2仔

习性: 性情敏捷而胆怯,群居

分布: 亚洲中部

鹅喉羚

雄性鹅喉羚

鹅喉羚

雌性鹅喉羚

鹅喉羚

鹅喉羚的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鹅喉羚体长90-126厘米;尾长10-23厘米;肩高56-80厘米;体重18-40公斤。雄性较大。雄羚在发情期喉部特别肥大,状似鹅喉,故得此名;雄羚长有一对30多厘米长的黑褐色角,微向后弯角尖朝内,角上有一圈圈的环棱,圈数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最多可达到17条;雄羚角较长,雌羚的角较短。鹅喉羚的头、颈、背部及四肢前面均为棕褐色,腹部、臀部白色,尾黑褐色。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鹅喉羚属于典型的荒漠、半荒漠动物,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高原开阔地带,主要以荒漠中的猪毛菜属、雅葱属、蒿属及禾本科、黎科植物为食。很少饮水,很耐渴。奔跑能力很强,善于在开阔地的戈壁滩上迅速奔跑或在沙柳丛中穿行。性情敏捷而胆怯,稍有动静,刹那间就能跑得踪影难寻。觅食的时候群体成员常将尾巴树立,并且横向摇动。平时常结成4-6头一起的小群生活,秋季汇集成百余只的大群作季节往迁移,有时还与野驴混群活动。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鹅喉羚是一夫多妻制的,孕期148-159天,年轻的雌性每胎产1仔,成熟的雌性每胎产2仔,哺乳期4-5个月。野生鹅喉羚寿命8-13岁,最高纪录是18.4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鹅喉羚主要分布在亚洲中部,包括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土耳其、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中国西部和蒙古南部。

鹅喉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goitered or black-tailed (Gazella subgutturosa) is a gazelle found in northern Azerbaijan, part of Iran, parts of Iraq and southwestern Pakistan, southeastern Turkey, Afghanistan and the Gobi Desert. The specific name, meaning "full below the throat", refers to the male having an enlargement of the neck and throat during the mating season.

东非直角长角羚

阅读(80)

动物百科小编❦₯㎕ζั͡✾✎﹏猴子给大家整理了东非直角长角羚的资料,包括东非直角长角羚的图片资料、东非直角长角羚的形态特征、东非直角长角羚的生活习性、东非直角长角羚的品种和种类、东非直角长角羚的寿命等与东非直角长角羚相关的详细信息。

东非直角长角羚Beisa oryx

东非直角长角羚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属: 长角羚属 Oryx
种: 东非直角长角羚 O. beisa
        ( Rüppell, 1835 )
分布: 东非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东非直角长角羚(拼音:dōng fēi zhí jiǎo cháng jiǎo líng);
英文名:Beisa oryx;
学名:Oryx beisa。
东非直角长角羚,又名东非剑羚、直角剑羚或东非长角羚,分布于非洲东部。栖息在半沙漠及沙地,主要吃草、叶子及芽。它们可以储存水份来提升体温。一些学者认为它们是南非剑羚的亚种,不过它们的基因却有明显不同之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

体长: 140-166厘米

身高: 肩高90-105厘米

体重: 60-78公斤

生命:

食性: 草、叶子及芽

繁殖:

习性: 群居

分布: 东非

东非直角长角羚

东非剑羚英文名:Beisa oryx

东非直角长角羚

东非剑羚学名:Oryx beisa

东非直角长角羚

东非剑羚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东非直角长角羚体长140-166厘米;肩高90-105厘米;重量60-78公斤。东非直角长角羚的毛皮呈灰色,腹部白色,白色与灰色间有一道黑色斑纹分界,头部与颈部之间、沿鼻子、由眼睛至口及在前额也有黑色斑纹。它们有一束细小的栗色鬃毛。角薄而直,雄羚及雌羚都有,一般长75-80厘米。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东非直角长角羚栖息在半沙漠及沙地,主要吃草、叶子及芽。它们可以储存水份来提升体温。群落约有5-40个成员,一般雌羚在前头,较大的雄羚在后头保护。一些年老的雄羚是独居的。无线电追踪发现独居的雄羚有时会与发情期的雌羚一起生活一段短时间,从而增加繁殖的机会。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东非直角长角羚的亚种与分布:
指名亚种(O. b. beisa):分布在非洲之角及塔纳河北部沙地及半沙漠;
长耳直角长角羚(O. b. callotis):分布在塔纳河南部的肯尼亚及坦桑尼亚。

东非直角长角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East African oryx (Oryx beisa), also known as the beisa is a species of antelope from East Africa. It has two subspecies: the common beisa oryx (Oryx beisa beisa) found in steppe and semidesert throughout the Horn of Africa and north of the Tana River, and the fringe-eared oryx (Oryx beisa callotis) south of the Tana River in southern Kenya and parts of Tanzania. In the past, some taxonomists considered it a subspecies of the gemsbok (Oryx gazella), but they are genetically distinct; the diploid chromosome count is 56 for the beisa and 58 for the gemsbok.

弯角剑羚

阅读(142)

动物百科小编小犬薰给大家整理了弯角剑羚的资料,包括弯角剑羚的图片资料、弯角剑羚的形态特征、弯角剑羚的生活习性、弯角剑羚的品种和种类、弯角剑羚的寿命等与弯角剑羚相关的详细信息。

弯角剑羚Scimitar-horned oryx

弯角剑羚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亚科: 马羚亚科 Hippotraginae
属: 长角羚属 Oryx
种: 弯角剑羚 O. dammah
        ( Cretzschmar, 1827 )
分布: 北非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弯角剑羚(拼音:wān jiǎo jiàn líng);
英文名:Scimitar-horned oryx;
学名:Oryx dammah。
弯角剑羚,又名白长角羚及白剑羚,以前生活于整个北非地区。现在一般认为弯角剑羚已经在野外灭绝,但有报道称小部份仍在尼日尔中部及乍得生存。人工饲养的弯角剑羚寿命在15-21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野外绝灭(EW)

体长: 160-175厘米

身高: 肩高110-125厘米

体重: 180-200公斤

生命: 21岁

食性: 树叶、草及水果

繁殖: 每胎产1仔

习性: 清晨和傍晚活动

分布: 北非

弯角剑羚

弯角剑羚行走

弯角剑羚

弯角剑羚学名:Oryx dammah

弯角剑羚

弯角剑羚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弯角剑羚体长160-175厘米;肩高110-125厘米;尾长45-60厘米;重量180-200公斤。弯角剑羚毛皮呈白色,胸部呈红褐色,前额延至鼻端都有黑纹。它的角很长,像弯刀般向后弯曲,雄性及雌性的角都可长达100-125厘米,角长而薄,经常会折断。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弯角剑羚栖息于草原及沙漠,清晨和傍晚活动,专吃树叶、草及水果。它们的群族可达70头,迁徙时会聚集几千头。它们可以几个星期不喝水也能生存,原因是它们的肾脏可以阻止流失水份及控制体温来避免流汗。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弯角剑羚繁殖季节在3-10月份,可以每年繁殖1次,雌性孕期9个月,每胎产1仔,产2仔的情况极为罕见,几率为0.7%,新生幼仔总量9-15公斤,哺乳期大约3.5个月,1.5-2岁性成熟。人工饲养的弯角剑羚寿命一般有15岁左右,最高纪录是美国的史密森国家动物园内饲养的一只雌性弯角剑羚,活了21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弯角剑羚,以前生活于整个北非地区。现在一般认为弯角剑羚已经在野外灭绝,但有报道称小部份仍在尼日尔中部及乍得生存。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弯角剑羚因其角而被猎杀至接近灭绝。它们曾一度分布在整个撒哈拉沙漠,但现时已被认为是野外灭绝,不过仍有未经证实的报道称在乍得及尼日尔发现它们的踪迹。1960年代曾有哺养弯曲剑羚的计划。1996年统计有2145头弯角剑羚在德克萨斯州及最少有1250头在其他地方的动物园及公园生存。在突尼斯有一个群族被保存了下来,并正计划扩展至野外。

知 识Knowledge

弯角剑羚在1816年被发现,于1827由Philipp.Jakob.Cretzschmar命名。弯角剑羚是古代神话中,独角兽的原型。

弯角剑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scimitar oryx or scimitar-horned oryx (Oryx dammah), also known as the Sahara oryx, is a species of Oryx now extinct in the wild. It formerly inhabited all of North Africa. It has a long taxonomic history since its discovery in 1816 by Lorenz Oken, who named it the Oryx algazel. This spiral-horned antelope stands a little more than 1 metre (3.3 ft) at the shoulder. The males weigh 140–210 kg (310–460 lb) and the females weigh 91–140 kg (201–309 lb). The coat is white with a red-brown chest and black markings on the forehead and down the length of the nose. The calves are born with a yellow coat, and the distinguishing marks are initially absent. The coats change to adult coloration at 3–12 months old.